有一篇安徒生童話,說的是大樹和蜉蝣的一番對話:大樹說自己可以活千百歲,你蜉蝣活一輩子簡直就是一瞬間了。蜉蝣卻說,自己的一天,就等於快快活活的千萬個一瞬間,隻要活得快意,有什麼長短之分?
蜉蝣的快活“瞬間”,正是佛祖悟道的“瞬間”。以佛祖深遠的時間觀來看,蜉蝣的朝生暮死與人生百年,並無實質上的不同。所以,人類不必用自己的眼,悲憫地看蜉蝣。這小蟲的一生如此鋪張地華麗,就如曇花一現,短雖短,卻是超美的。
時間就像是一條滔滔不絕的河流,是不能分割的;但為了方便人的計量,不得不從綿延不絕的時間之流中,將它區分為秒、分、時、日、月、年等若幹單位。佛教中恰恰銷蝕了現實世界的具體時間,而重視心靈的提升與圓滿。
人自出生到這個世間來,就在時間的不斷推移中走過生命的曆程。晉陶淵明有詩雲: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宜自勉,歲月不待人。
人的生命在時間上,隻不過短短幾十年,白雲蒼狗,無非夢境;在空間上,也不過是七尺肉身之軀,“大廈千間,夜眠不過八尺;良田萬頃,日食不過幾斛”。麵對著這樣有限的生命,佛教希望我們能突破時空的藩籬,將生命遍布於一切空間,充滿於一切時間,就可以超越死亡和無常的恐懼,在無限遼闊的時空中生生不息了。
佛語中常說“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佛教中最長的時間,名為“阿僧祇劫”,就是無數。在佛祖眼中,時間沒有客觀的長短,心念一動,一刹那可以或上到天堂或墮入地獄。所謂“無量阿僧祇劫”,也隻是在一念之間。
佛教這種對時間的消解,給了凡人學佛一個很低的門檻,隻要你願意,無論何時何地開始走向佛陀,他都會對你展開懷抱。
我的那位居士朋友,擔心我從未涉獵佛教,寫不好《金剛經》的解讀,其實是多慮。按照佛祖的時間觀,我看《金剛經》的“刹那”,就是我心靈提升的“永恒”。
詩人席慕容有:
你不必跟我說再見
再見的時候
我已不是當年的我了!
你讀《金剛經》的彈指一揮間,就不再是曾經的你,而是有佛心相伴的全新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