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講《金剛經》時,須菩提等一千二百五十名比丘圍坐在周圍。佛祖突然問須菩提:
你能想象出東方的虛空有多麼廣闊嗎?
須菩提向著東方看去,他應該看到了其他的比丘,看到了給孤獨園中的草木,看到了牆壁,然後,他的眼睛就看不到了。但是,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並不是盡頭。牆壁的外麵有樹林;穿過樹林,是一條大路;大路一直通向舍衛大城;穿過舍衛大城一直向東,就是大海;大海遼闊無垠,望不到邊際;大海再向東,是茫茫的宇宙。
渺遠的“虛空”,是無法用人類有限的色、香、味、觸等感官形象來理解的。所以,須菩提回答:
東方的虛空是不可想象、不可思量的。
佛陀又依次問了南方、北方、西方……須菩提在瞬間心念入定,向著南方、北方、西方和四維空間的任何一個方向看去,都是無限廣大、遙遙無際。
須菩提回答:
無論哪個方向的虛空,都是不可思量的。
佛陀的提問,是一扇門、一種修心的法門。在任何一個狹小的點上,我們都可以讓心靈越過無數的障礙,看到無限的空闊。
當你和一群素不相識的人在車站等車,當你一個人在家裏的客廳看電視,當你在會議室裏開一個無聊的會,當你和閨蜜在街上閑逛,當你……你都可以嚐試著迅速安靜下來,向著東西南北、四麵八方觀看,用眼睛,更用心靈,去感受無限綿延的空間,去想象與你同時存在的無限事物。
這種觀照,不僅會開闊我們的心胸,更會引導我們覺知到:存在的真相,並非隻是我們眼前所見到的,我們的眼睛無法見到的,別處的美、別處的精彩,也真實地存在著。
這就是佛陀在《金剛經》中所說的“觀十方虛空”,裏麵存在著“三千大千世界”。其中的“三”不是簡單的數量詞,而是與道家所謂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三”有同理之妙。
佛教所言的“世界”極為廣大,以須彌山為中心,同一日月所照的東、西、南、北四個洲(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贍部洲、北俱盧洲)為一“小世界”,合一千小世界為一“小千世界”,合一千小千世界為一“中千世界”,合一千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因大千世界中有小、中、大三種“千世界”,故名“三千大千世界”。
雖然三千大千世界已經大得驚人,但它並不能代表整個宇宙。事實上,它在宇宙中,就像沙粒一樣渺小。
整個宇宙有多大呢?
這在佛教的很多經典中都有說明。宇宙之大,包含十方微塵世界。“十方”是指東、南、西、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上、下,其間散布著無量無邊的微塵。在十方世界中的三千大千世界,就如微塵那麼數不勝數。
無論是“觀十方虛空”,還是“三千大千世界”,亦或是“十方微塵世界”,都是十分玄妙的概念。
那麼,佛祖到底在說什麼?
有了自然科學的理解,我們就會明白佛教的“三千大千世界”是一種多麼壯麗的宇宙觀!
佛在說:我們賴以生存的世界,是多維的。我們都說宇宙廣袤無邊!在銀河係中,已發現如同太陽的恒星近十億個。而銀河係外,更發現有茫茫無邊的河外星係。
當20世紀初葉,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的時候,許多科學家都為之驚得目瞪口呆,感到不可思議。然而,佛教卻早已有了“大千世界若一微塵”、“一微塵含大千世界”、“無數劫猶一刹那”、“一刹那等無數劫”的種種相對論的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