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理念人格化凝聚在四大菩薩之中,成為有血有肉的形象。

觀音菩薩,在古印度佛教中為男子形象,流傳到中國後,隨著菩薩信仰的深入人心,菩薩本身所具有的深切的人情味,便逐漸使其轉為溫柔慈祥的女性形象。大約從宋朝開始,觀音菩薩變性成了女人。

大凡信佛之人,遇到苦惱、危險、災難,便會口中念念有詞:觀音菩薩保佑!在老百姓心目中,觀音菩薩就是119的急救人員,所以觀音菩薩才會說:

眾生不成佛,我誓不成佛。

個人的悲歡,個人的一切,都在眾生麵前顯得無足輕重;隻有眾生的喜樂、眾生的離苦得樂,才是菩薩唯一努力的目標。

菩薩不是泛愛,而是讓我們懷著一顆平常心,在日常生活中付出愛心。現代人常失意、彷徨,覺得天下我最孤獨,無人憐愛。卻忘了愛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不是高傲的,而是樸實的。試著把愛意融入生活的點點滴滴:常對你身邊的親人、朋友微笑,你的快樂會讓他們備感溫馨;乘車時給老者讓座,你的善良會讓他心頭一暖;送花給已相伴多年的老妻,你的深情會讓她覺得生活更幸福。

菩薩不單會端坐在寺廟裏,以金光閃閃的法身來感召著我們。當你隨意地走在大街上的時候,其實就會發現,有無數的菩薩在你左右!

每一天,都會有無數的菩薩來到我們麵前,進行說法。這個說法,並不一定都是講經說法,而是應機的、方便的,甚至有時會以反麵的現實來給我們說法,就看我們是否能領會。

菩薩可能是一個白發蒼蒼的老者,蹣跚步履間告訴我們生命季節輪轉的不可抗拒;可能是一個新生的嬰兒,用哇哇啼哭來告訴我們來世今生的無始無終;可能是一個濃妝豔抹的風塵女子,來告訴我們淫欲的可怕;甚至可能是您餐桌上的一隻烤雞,用自己的肉身來告訴您被宰殺的痛苦。這芸芸眾生無不是菩薩,給我們一遍遍地講述苦空無常的道理。

您見到了嗎?您反思了嗎?您知道感恩了嗎?

當然,我們承受著生活的重壓,常常有不順心的時候,心裏難免生出怒氣與怨恨。假如任憑這些情緒到處流瀉渲染,無疑會使眼裏的世界變得灰暗。你早上坐公共車去上班,忘了帶公交卡,恰好又沒零錢,被心情不好的售票員搶白了幾句,心裏越想越氣;走上自己的工作崗位,又把這股火發泄到他人身上,如此惡性循環,很多人都會因那個售票員而搞得一天心情很遭。但假如把惡言惡語換作微笑,結果就不大相同了:人人都處於良好的情感鏈條上,生活也會因之而輕鬆。正因為每個人的生活都不容易,這世界才需要我們投入更多的關愛與微笑。

親,你是否在日常生活中當麵錯過了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