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在世的時候,佛祖的言行就是佛法;佛祖滅度後,遺留下的三藏十二部經典,也是佛法。
那該怎樣學佛呢?
我的一位居士朋友說,不隻要從佛典上學,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踐行。這也是他對我寫《金剛經》解讀懷疑的原因,因為我沒有身體力行學佛的階段。這身體力行的階段,就是我們平常說的“修行”。
在何處修行好呢?
唐朝一位無名法師,有一首《悟道》詩流傳下來,告訴我們到底應該在哪裏修行: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雲。
歸來偶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曆經長久時日,踏遍雲封霧鎖的山頭,去尋那美麗、充滿生機的春意。春意在哪兒呢?法師遍尋不得,最後掩不住茫然失望的心情,回到自已的家中。就在百無聊賴之際,無意中拈起案頭瓶中插的梅花,放在鼻端輕嗅,一陣冷香沁人,啊!“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原來枝頭上香意盈然,春不就是在自己家中嗎?
這位法師說的是尋春,尋的其實不是春,而是“道”——佛祖的開悟之道。為了尋求佛法真知,這位法師遍遊四方,曆盡甘苦,最後終於尋到了,原來就在自己的身邊。
所以,修行不一定要在深山古刹中,黃卷青燈裏。而是在紅塵中,從每一件具體而微的小事開始修行,比如吃飯。佛祖眼中的紅塵,是最方便的修行場所,特別是《金剛經》,強調衣食住行都是修行的好道場。
佛祖悟到吃飯小事是一件大事,也經曆了一個漫長的時期。在佛祖還是一個王子時,他的父王為他提供了優裕的生活條件,但他卻對之興味索然,毅然放棄王位繼承,去尋求人生的真諦與生死解脫。他甚至跑到雪山苦修六年,常常日食一麥一麻,身體幹枯消瘦到脫形。後來,他發現一味苦修,並非解脫之道,於是放棄苦行下山。這時,一位牧羊女見到他虛弱不堪,便熬乳糜供養他,佛祖的體力由此恢複。隨後,於菩提樹下打坐,入定七日,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
《金剛經》中所見的佛祖,在物質享受上強調淡泊節省;但對於日常穿衣吃飯這些瑣事,卻又十分認真,一點都不馬虎。這讓初學佛的人,難免有些疑惑——佛祖怎麼如此家常,他的深邃超拔在哪裏?
其實,日常生活中,就存在著佛法真知。在整部《金剛經》中,講的就是怎樣統一紅塵與佛法。乞食化緣作為主要事件,放在《金剛經》的導入部分,是佛祖的精心安排。佛從眼前的穿衣吃飯開始,教眾生從“入世”修行入手,安住“出世”的超脫之心。
吃飯的時間,佛祖也有規定。在佛祖看來,眾生各有吃飯的時間,早晨是天人吃飯的時間,中午是人道吃飯的時間,下午輪到牲畜吃飯,晚上則是鬼道吃飯。所以,出家人的吃飯時間,是在天亮以後、中午之前。晚上忙於應酬的朋友們,看了佛祖的吃飯時間,是否會反省自己的人生呢?
所以,吃飯不是簡單的小事,有佛祖的大智慧在,用梵語說,就是“般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