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礦業同盟管理設計學院來源:flickr圖片搜索
2007年底開放的紐約新當代藝術博物館同樣是由幾個白色“完美Box”錯位疊加而成,白色界麵由鍍鋅的金屬網構成。他們由內而外地設計了紐約新當代藝術博物館,按照博物館的功能需求,用不同盒子劃分不同功能區域——畫廊、展廳、劇院、咖啡廳、商店、教室,並通過這些盒子的移位來讓建築的內部更加通透和開放。無柱空間令功能實現有更多的自由,讓空間變得更加坦率、直接和吸引人,白色純淨的視覺表現與周邊的現代主義遺存形成了鮮明對比,成為一個極吸引視線的場域。紐約新當代藝術博物館的六個麵色彩基本一致,麵和麵的交接線基本相同,這樣使三維的麵變得更加均質化,如同在一張平麵白紙上,用白色的筆畫一個立方體,三維的差別降低了,趨向於二維表達。在牆麵上,他們同等看待牆體和洞口,洞口好像浮貼在透亮水晶體表麵的小黑塊,洞口和白牆的圖底關係十分曖昧模糊,如同一張二維平麵圖像。
紐約新當代藝術博物館來源:flickr圖片搜索
SANAA設計的日本東京Dior化妝品專賣店,雖然以一貫的“Box”純淨形式出現,卻與前幾個作品不同,建築使用了一種更加輕盈、透明的材料來建造,采用白色基調,在半透明玻璃中植入了丙烯酸膜幕,使得建築產生了一種白色曖昧的朦朧視覺效果,與周邊的混凝土建築群形成鮮明對比,具有極強的個性特征,建築整體形象與化妝品專賣功能高度統一,女性的柔美特征展露無遺。除此之外,在他們的其他作品中,形式不再是一種單一的“Box”形態,比如金澤21世紀美術館、玻璃博物館,SANAA大量使用了玻璃材質,建築顯得更加輕盈、開放,“透”成了建築的主要特征,“透明性”延續了距離感,這樣的空間處理與密斯的範斯沃斯別墅有著某種精神上的傳承。
東京Dior化妝品專賣店來源:flickr圖片搜索
金澤21世紀美術館(左);玻璃博物館(右)來源:flickr圖片搜索
從SANAA的作品中我們可以品味到,在“可見不可知”的視覺淨化中,建築的深度意義已經被消解蛻化,僅僅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物質演繹。
2)彼得·卒姆托的物質體驗
在彼得·卒姆托看來,視覺的淨化和“極少”審美成就了建築的“可見不可知”。建築不再需要通過符號裝飾來闡述建築背後的深度思考,從而轉向對材料自身特性的關注,他認為,自然界客體的特性——“可見不可知”,因此,他的作品僅僅是一種物質空間的體驗,並不傳達某種符號性指示。在他的作品中,物質創造的“空間體驗場”才是他所關注和追求的,空間感受過程其實更像一種“可見不可知”的物性對話。
在瑞士瓦爾斯鎮的溫泉浴場的設計中,彼得·卒姆托通過對石材質地的深入研究,營造了一種獨特的空間氛圍。整座建築采用層砌石材,構成了一種有著微妙差異的整齊表麵,如同一塊平行六麵體的石頭嵌入隆起的山麓。石頭淺藍的色澤、層砌的橫向肌理與泛著氤氳蒸汽的泉水相得益彰,建築一半嵌入地下,光線透過層砌石材精心設置的窄縫照入地層下霧靄彌漫的溫泉浴室,除了泉水和石材兩種激發人類原始思維的材料外幾乎空無一物,這般氛圍中的沐浴活動形成了特殊的“場”,而這裏的“原始思維”也僅僅是瞬時感知的過程,並不需要去深度的思考和解讀,因為材料的物性已經在這裏切斷了一切引起符號聯想的路徑。
瑞士瓦爾斯鎮的溫泉浴場來源:flickr圖片搜索
在德國一個名叫Mechernich的鄉村,彼得·卒姆托設計的Bruder Klaus田野教堂把這種手法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教Bruder Klaus田野教堂來源:flickr圖片搜索
堂以一種純粹的“Box”式的幾何體聳立在廣袤的田野之中,沒有任何附加元素,遠觀即是一個毫無符號指示的物質本體。建築並沒有破壞鄉村的寧靜,反而由於它的存在而製造了一種無以名狀的寂寥感和精神場。如果不是牆上那個極小的十字架暗示了其使用功能,恐怕沒人會想象到這是一個建築,是一個具有高度“神性”的教堂。建築外牆使用了質地粗糙的混凝土,室內牆麵布滿了原木模焚毀後留下的條狀凹凸紋理,沒有所謂的指示性意義,但進入其內部,加上光線的作用,空間即刻充滿了靜謐與神秘。
在2007年竣工的德國科隆的Kolumba博物館中,彼得·卒姆托的設計亦是如此。博物館基地處於傳統的城市環境中,他直接插入了一個極其純淨的淺色“Box”建築,除了錯位疊合的磚體砌塊,外牆沒有任何裝飾性的構件。磚體砌塊露空部分可以解決室內部分采光的需求,淺色牆體上還有幾個大而純淨的落地窗,除此之外別無他物,而室內空間更是純粹,宛如白色的三維世界,人的思維也停滯在一片空白中,“可見不可知”的空間“場”在這裏了讓參觀者產生了共鳴。
德國科隆的Kolumba博物館來源:flickr圖片搜索
3)大衛·奇波菲爾德的“純淨天空”
大衛·奇波菲爾德可以說是特別鍾愛極少“Box”的建築師,2007年完工的中國良渚文化博物館也是幾個簡單的“Box”的體量組合。良渚文化博物館坐落在一個以水為主題的公園內,其主要收藏物為3?000年前的良渚文化的文物。這是一棟在人造地形上建成的具有極少主義雕塑特質的博物館,它由四個條形“Box”組成,這些體量具相同的寬度都為18?m,僅高度不同,這呈現出純淨視覺的雕塑形態,每一個Box中都嵌有內院。這些內院是遊覽路線的一部分,起到了重要的聯係作用,把不同的展廳連接起來。博物館展廳是線形的,設有美化的內部庭院,有自然采光的交通空間,使博物館遊覽路線更具有複雜性和趣味性。
良渚文化博物館來源:大衛·奇波菲爾德建築師網站
大衛·奇波菲爾德2007年底設計的英國馬爾蓋特(Margate)“特納當代”“特納當代”是馬爾蓋特的一個視覺藝術協會,他們通過各種展覽和演出促進曆史和當代藝術的理解和享受的視覺藝術。“特納當代”藝術畫廊來源:flickr圖片
藝術畫廊,同樣是由幾乎純粹到極點的幾個類“Box”體量組合而成,立麵采用白色半透明玻璃,整個建築無論是在白天的陽光下,還是在夜晚的燈光下,都傳達著一種聖潔的視覺純淨。在底層,采用了挑空處理,這樣,平台既可以觀海也可以兼做室外展台。純淨的形式在馬爾蓋特這個傳統的英倫風格城中對比更加明顯,但這種純淨形式帶來的視覺淨化與當地的海濱相協調,表達出一種對自然客體純粹的釋然,以人為的方式消解了人工的附加。
除了上述幾位建築師在設計中一以貫之地使用“Box”式的極簡化模式,其他一些建築師也會在靈感迸發之際去追求這種更極少的視覺美感。例如,霍爾設計的美國尼姆遜美術館,純淨的多個“Box”體量在傳統的老建築麵前反而有了一種曆史對話的趣味;安藤忠雄設計的迪拜海事博物館等。
美國尼姆遜美術館(上);迪拜海事博物館(下)來源:霍爾建築師網站
3.2.3極少下的“極多”
上麵提到的一些案例都是在“極少”思想指導下尋求一種純粹的視覺表達,而在“極少”中也出現了一些表達相對“極多”的趨向,主要是指對建築形體進行多麵切割或對體量的擠壓、錯位、疊合、轉向、切割異化等處理,追求相對於簡單六麵體“極多”的雕塑式幾何體量。這使得“Box”獲得了更多的極少化形體造型,帶來了更多的視覺衝擊和新奇體驗,為大眾審美多樣化提供了更多的視覺圖景,避免了極少“Box”的單一感,也使得“極少”的視覺美能夠在更大範圍內不斷地拓展。
庫哈斯設計的波爾圖音樂廳,通過對體的多麵化切割,使其形成晶體狀體量原型,然後對麵進行細部刻畫和處理,逐一解決入口、采光、平台等等的功能需求,看似一個簡單的體量,由於構成界麵的牆體處於一種非常規平衡狀態,又有一種強烈的力量銜接,促成了緊迫感和多樣化的視覺感受。在他的美國西雅圖中央圖書館、中國CCTV大樓中也采用了類似的體量切割手法,給人一種強烈的雕塑式力量感和視覺衝擊。因此,類似庫哈斯這樣的作品被一些媒介冠以“新版巴洛克建築”的稱號,“可視性原則的效果無處不在,它還試著削弱存在於此地的優越感。一個充滿錯覺效果的新版巴洛克建築,波爾圖音樂廳(上);美國西雅圖中央圖書館(左下),CCTV大樓(右下)
一方麵由於它醜陋的外形遏製遊客拍照的欲望,另一方麵它奇特的造型又吸引了無數的目光。”Doums中文版2006年第5期前言。
荷蘭的UNSUDIO事務所也善於製造這種雕塑式多麵體建築,剛落成不久的荷蘭萊利斯塔德的劇院以多麵切割和處理使整個建築的麵的形態更趨多樣化,加上不同材質和色彩的影響,建築整體富於靜謐的視覺動感。不僅如此,他們還將這種處理方式運用到了格羅寧根論壇荷蘭萊利斯塔德的劇院(上);格羅寧根論壇高層建築(下)來源:UNSUDIO網站
高層建築中,在這個豎向的建築體量中,由於雕塑化的自由切割和組合,“層”的概念被模糊和消解,看到的是一種多麵體從地麵不斷生長,整個建築像是一個被擠壓的晶體碎片疊合,這種視覺效果帶來了信息傳達和交互式的媒介化效果,從而促進建築內部的互動事件發生。以上幾個案例都是以形體的類晶體化處理來表達一種相對於簡單“Box”的極多,還有一些直接用體量的堆砌、刪減、增補等雕塑化手段創造一種“極多”的視覺表達,這與上文提到的托尼·史密斯有點類似。
荷蘭MVRDV事務所在東京設計的“Gyre”零售商店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建築由5個盒子疊合而成,每個“Box”按順時針方向旋轉成不同角度形成錯位,然後從上往下切割錯位的部位,這樣就使每個盒子成了多麵體。在整個建築中他們設置了一個旋轉而上的單跑半室外樓梯,可以直接抵達每一層,再對每個盒子削減。最後的建築不再是幾個“Box”簡單的疊合,建築有了豐富的視覺感。
東京的“Gyre”零售商店來源:flickr圖片搜索
美國建築師斯蒂文?霍爾也是一位“托尼·史密斯”式的建築師,他的建築極具雕塑視覺衝擊力,體量的不斷變換、折轉、削減等多種手法創造了“極少”下的“極多”視覺狀態。在澳大利亞的LOISIUM展示中心的設計中,他將整個24m×24m×17m盒子切割成一對“碎片”,然後通過對這些“碎片”的“黏結”,再加上“黏結”留下的“縫隙”,使得盒子的界麵看起來顯現了具有極其“豐富”的視覺特效,而深陷的采光洞口是他一貫的手法。在南京國際建築藝術展集群設計中,他用了黑白兩個色彩的體量,這兩組體量通過有力的延伸、轉折、扭轉,使簡單的體塊在視覺上形成一種極少下的“極多”,給觀者一種強烈的視覺震撼。
澳大利亞的LOISIUM展示中心來源:斯蒂文·霍爾事務所網站
南京國際建築藝術展霍爾作品來源:斯蒂文·霍爾事務所網站
3.3平麵化生存——對“新巴洛克”的視覺追求在視覺文化中,建築成了圖像的直接載體,建築的三維特性被消解在一種類似二維平麵的肌理表達中,建築形式呈現出類似圖像那樣的多樣化,通過平麵化展示,滿足大眾對於圖像語言的直觀審視、獵奇求新的欲望,達到強烈的視覺衝擊和感官愉悅,建築師憑借建築表皮體現出的強大的圖像力量,穿越文化、語言的障礙,直接觸動人內心深處的情感。
3.3.1表皮的二維平麵構成
1)網格化連續肌理
網格的連續性視覺感給人一種理性的思維邏輯,網格肌理同時也給建築帶來一種界麵的圖像化敘事語彙,使建築充滿強烈的個性特征和符號式標誌意義。因此,眾多建築師希望這種語彙能夠給建築帶來全新的視覺解讀,迎合大眾新視覺口味。
赫爾佐格和德梅隆作為具有敏銳時代性觸覺的建築師,他們的建築生來就具有時尚的氣息,東京Prada店或許是這種時尚特征的最好闡釋。Prada店形體是極具個性的多麵體,建築表皮由玻璃麵板和菱形網格狀的鋼結構組成,玻璃麵板凹凸不平的外表充分表現了建築的不規則視覺動態。該建築透明如水晶一般,同周圍沉重的平直、方正的建築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這個建築中,建築師創造了一種全新的“結構表皮和結構成為一體”的空間體係,使建築內部空間完全獲得了解放。這個時尚表皮創造了一種流行的視覺符號,在NOKIA7500?Prism手機中,界麵設計跟赫爾佐格和德梅隆這個Prada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兩者作為一種時尚的視覺符號,在不同的領域解讀著當代視覺消費觀念下大眾的審美趣味。
東京Prada店來源:flickr圖片搜索加作者自製
日本建築師的隈研吾在他的Chokkura廣場設計中也應用了這種網格式的表皮肌理,他將大穀石模塊構成一種有著長菱形空隙的網格狀界麵,並跟鋼芯結合成結構體係,因此也把這個建築定義為“石材和鋼芯的建築”,隈研吾希望這個廣場成為“熱情洋溢,能表現從地到天升華過程的建築”摘自“id公社”,隈研吾作品。轉引自www.hiid.com.。
Chokkura廣場來源:flickr圖片搜索
雷姆·庫哈斯是善於運用平麵肌理的建築師,前麵提到的西雅圖中央圖書館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將作為結構構件的鋼製菱形網格包裹整個雕塑化的建築,這個“性感的外衣”消解了建築的巨大體量,給觀者的視覺帶來了新奇感,在城市建築雷同化的街區中顯得異常突出,使建築具有了鮮明的個性化特征,並且在中國CCTV的設計中以網格化的肌理呈現,一方麵解決了結構受力的需要,另一方麵刻意追求這種網格式肌理的表達。
伯納德·屈米設計事務所也不甘落後,在他們為辛辛那提大學林德納體育中心設計的正立麵中,也應用了這種有序的網格式肌理,連續並扭動的混凝土網格結構將所有功能包裹在其中,三角形網眼有序的點綴在這個帶狀界麵上,不僅有著一種韻律的視覺美感,也為室內充足的自然光線提供保障,增加了建築室內外的交流。
林德納體育中心(左);新阿爾巴尼亞銀行總部大樓(右)
法國的ARCHIKUBIK建築事務所對這種肌理表達更加自由,並且具有符號上的能指功能。在新阿爾巴尼亞銀行總部大樓的設計中,這種網格式的結構體看似是一種無序的自由體,其實有著極其嚴謹的邏輯構成,這個混凝土網格結構是從阿爾巴尼國家地理圖像中抽象出來的,也就是說整個結構是一幅完整的地圖。因此,人們也趣稱這座建築為“結構地圖”。
與這種肌理處理手法非常相似,Rojkind Arquitectos建築事務所的加拿大住宅樓競賽方案也采用了同樣的結構體係,隻不過是他們把這種結構應用到了豎向建築體量上。這座大樓的表皮肌理被看成是聯係傳統和現代的紐帶,弱化了建築60層高的體量,建築的動感形象則代表了人的思想、激情以及與自然的和諧。
這種網格式表皮同樣也是建築師斯蒂文·霍爾所鍾愛的,在他的多個項目中都運用到了這種手法處理,比如2008年完工的北京“連接複合體”、2010年完工的成都“切麵空隙”等等。加拿大住宅樓競賽方案來源:Rojkind Arquitectos事務所網站北京“連接複合體”(左);
成都“切麵空隙”(右)來源:斯蒂文霍爾建築師網站
2)像素式自由肌理
從宏觀的圖像本身去挖掘微觀意義上的像素特性,其實是對圖像深層次的意義解讀,像素所具有的馬賽克式肌理特征正是視幻藝術中極好的構圖母題,處理後的二維肌理與建築表皮相結合,可以創造多樣而富於變換的視覺效果,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些像素點更帶有影像化的運動視覺體驗。
MASS Studio事務所設計的“像素房子”是直接將建築轉化為圖像的典型例子。在這個設計中,建築師將建築的整個界麵處理成一種由無數像素式石磚構成的表皮,希望通過這樣的處理,消解建築的巨大體量,使建築趨向於一種二維的圖像,近觀建築如同圖像被放大而顯現的視覺狀態。
像素房子來源:MASS Studio事務所網站
與上麵的“像素房子”有所不同的是,Alsop事務所在德國杜塞爾多夫設計的18層“多彩”大樓,他們在玻璃上“繪製”了蒙德裏安式像素化彩色表皮,這樣的處理使建築在視覺上有了強烈的色彩對比,畫麵的強烈色彩為這個古老的港口注入了新鮮的活力,建築畫麵因此變得迷幻。而他們在加拿大多倫多的夏普設計中心的設計中把這種彩色的蒙德裏安抽象畫構成轉變成了黑白色的自由像素點,他們將一個長方體的盒子用不同顏色的鋼柱撐起,然後在白色盒子的六個界麵上自由設計了大小不等的黑色像素點,開窗方式也是如此,整個盒子就如同一塊巨大的“芝麻冰激淋”一樣吸引著傳統街區中的視線,到了夜晚,窗戶中顯現的點式彩色像素點給這個建築帶來了年輕和時尚的活力。受此影響,日本建築師Keiichiro SAKO在北京的BUMPS項目中,將黑白兩色分離,給每個盒子一個顏色,黑色中適當增加白色像素點,以窗戶作為元素進行自由布置,然後將這種處理後的盒子不斷堆積。
讓·努韋爾是一位非常善於從圖像像素肌理中獲取靈感的建築師,在西班牙巴塞羅那設計的阿爾巴特大廈就是利用雙層表皮的幻彩式像素化肌理手法進行處理的,窗戶的自由設置如同圖像被放大後形成的方形像素點,4000多扇窗戶和50000多個透明和半透明的玻璃板構成了富有流動感、多層次的空間和不斷變化的銀幕式影像,隨著視角的轉移,建築也呈現出不同的視覺效果。
而讓·努韋爾的最新項目“紐約100,11大道”公寓樓依然延續了這種處理並有了新的視覺轉變。建築雖然沒有使用像阿爾巴特大廈那樣彩色的像素點,玻璃幕牆不再有顏色但有著前後的錯位關係,玻璃背後的牆體有著實和虛的物質區別,在光線的照射下,建築顯現的表皮肌理猶如自由像素點構成的視覺效果。隨著時間的推移,幕牆會將周圍城市圖景映入表皮從而產生影像的可視效果。
與讓·努韋爾的設計有所不同的是TEC Architecture事務所在台灣設計的Inotera HQ大樓,采用了密度更高的彩色像素點設置,劃分方式雖然有著“蒙德裏安”式的構成特征,但是,他們增加了不同長度的橫向鋁板,並突出於整個玻璃表麵,彩色像素點附著於玻璃背麵,製造了一種不同於讓·努韋爾在紐約公寓樓那樣的立體化表皮肌理。
台灣Inotera HQ大樓來源:TEC?Architecture事務所網站
伯納德·屈米事務所設計的紐約“藍色公寓”雖然也采用了這種像素化的表皮肌理表達,並且這座住宅大樓有著巨大的雕塑式體量,整個表皮就是一幅城市全景圖的反射圖像,但是,這個圖像同時又被深淺不一的像素點溶解,大樓以其特有的時尚“外衣”和高大的“身材”為曼哈頓河創造了一個極好的符號式圖像“奇觀”。
紐約“藍色公寓”(上);巴塞羅那諾坎普球場(下)來源:伯納德·屈米設計事務所網站
福斯特在2007年巴塞羅那諾坎普球場改造項目的國際競賽中獲得第一名,也采用了一種二維像素化肌理來展示。表皮采用了菱形的彩色輕質遮陽板(據說菱形的形態靈感來自於這個城市的靈魂人物“高迪”的casa batllo屋頂肌理),色彩根據地中海特有的亮麗色係結合反映主場的藍、黃、紅、白色彩,用以表達球場炙熱的氣氛,菱形輪廓和豔麗色彩顯現的二維視覺肌理使得這個方案一躍而出成為最終的贏家。
3)圖案式符號肌理
當代建築師關注建築表皮更多的是處於一種自發的表現狀態,他們對建築二維化表皮的追求如同表現主義藝術家一樣熱衷,總是在刻意地進行變革以吸引大眾的眼球。他們借鑒各種可利用的圖像化元素並進行藝術加工,創造出新的視覺表現特征。
伊東豐雄為意大利鞋和手袋生產商Tod’s在東京設計的“樹形零售店”借用了抽象的“樹枝”形混凝土裝飾表皮,這一理念源自道路兩旁的櫸樹枝幹形態,他希望這樣的處理能讓混凝土和玻璃具有生物般的生長性。作為表皮圖案造型又是結構體的建築表層,由300mm厚的混凝土及鑲嵌其中的無框玻璃構成,這樣形成的結構表層支撐著跨度為10.15m的樓板,創造出沒有柱子的內部空間,抽象化的“樹”形依次複製、重疊,刻畫而成斜格狀的造型,逐漸分叉的樹形圖案形成了自下而上逐層不同的內部空間氛圍。在玻璃建築林立的表參道上,這樣的處理使得這個臨街不多的建築獲得了最大的視覺關注。“因為大家知道它朝東京Tod’s“樹形零售店”來源:flickr圖片搜索
向道路的麵積是很少的,所以,做成樹的形狀給大家一個強烈的印象,這個街上基本都是玻璃幕牆做成的建築,我就用水泥來做這樣的裝飾,使它的個性非常的突出。”“在這複雜的年代,追求樸素看上去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是,‘Less?is more’是不夠的,新抽象主義需要精心的製作以及細節的完善表達”?2005年1月22日,上海圖書館,伊東豐雄的“超越現代主義建築講座”摘錄。,因此,他開始關注建築表皮的二維肌理表達,以此來重新定義他的“新巴洛克”思想,在銀座2號Mikimoto珠寶旗艦店的設計中延續了這種理念,在建築表麵12mm厚的承重鋼板中加入了自由布置的“礫石”形的玻璃窗,建築的時尚外衣給這個珠寶商帶來了比珠寶更有名的商業效應,可以說是奢侈品零售商與明星建築師的又一次成功聯袂。
日本的Kleindytham事務所也極其關注這種時尚的圖案肌理表皮,在他們設計的幾個項目中都應用了這種處理手法。比如,三口之家的Sin Den住宅,處理手法直接明了,建築師先將住宅外表皮刷成黑色的底麵,然後在牆麵上用白色的線條直接繪製出一種極具個性化的時尚圖案——植物、女人的頭像、蝴蝶等,強烈的黑白對比,巨大的圖案元素,給這個被圍合在普通居住區中的住宅帶來了一種前衛的視覺效果,使建築看上去更像一個時尚的包裝盒。而葉子教堂與上麵兩個案例有所不同,設計者將樹葉的圖案采用穿孔的方式把它們刻在白色形如葉子的表皮,如同一幅中國刺繡的圖案。Mikimoto珠寶旗艦店來源:flickr圖片搜索
事務所網站受這一潮流影響,日本Mount?Fuji事務所設計的位於東京的Sakura?住宅采用了一種全包裹式的圖案肌理處理方式。設計者在解決好住宅功能之後,為了在極差的環境條件下獲得較好的居住環境,他們在建築表皮采用了一種穿孔板,空洞形成了一朵朵櫻花圖案,同時,孔洞對陽光進行過濾,通過漫反射在室內形成了柔和的光線。櫻花圖案構成的表皮二維肌理,讓建築看上去像一個被櫻花蠟質包裹的盒子,加上白色的質感,更像是一個工藝品孤傲地立於周邊毫無生氣的城市環境中。
東京的Sakura住宅來源:MOUNT FUJI ARCHITECTS STUDIO事務所網站
不隻有日本建築師關注這種圖案式的表皮肌理,澳大利亞的Dale JonesEvans事務所同樣把這種處理手法運用在了新南威爾士的“ART Wall”項目上,並因此獲得了2004年的鋼材應用大獎。他們將薄鋼板刻成了一個個帶有相同圖案的模塊,安裝在建築玻璃幕牆的外部,把整個建築包裹起來。鋼板圖案肌理創造了一種具有藝術觀賞性的界麵肌理,讓這個處於交通拐角的建築ART Wall來源:Dale Jones-Evans事務所網站
顯示出了獨特的藝術魅力。
W+N+M團隊設計的2010年上海世博會波蘭館也有與Mount Fuji事務所類似的圖案式肌理處理,但這次包裹的對象不再是盒子而是一個多麵體。在設計該館之前,他們有著對當下視覺文化的獨特理解,認為當今世界是充斥著大量視覺體驗的世界,是被圖像語言把持的時代,感官刺激是當前的時代精神。他們希望通過建築表皮的二維肌理視覺表達,傳達一種可視化的審美符號。因此,他們在方案中使用了“折紙”的概念,將傳統圖案紋理作為符號代碼植入建築表皮,在傳遞文化的同時亦不削弱建築的現代性維度,建築的整體效果如同包裝禮盒,也從另一個側麵反映了當下後工業消費時代的特征。無獨有偶,庫哈斯設計的沙特阿拉伯吉達國際機場采用了相似的圖案表皮肌理,機場建築的表皮融入了伊斯蘭教特有的宗教理念——“一切事物都應該是平等的”,他們在整個建築表麵使用了均等的圖案劃分。
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波蘭館來源:ABBS建築論壇加本人製作
沙特阿拉伯吉達國際機場(上);俄羅斯馬林斯基劇院(下)來源:dezeen網站
2009年竣工、法國DPA?事務所設計的俄羅斯馬林斯基劇院擴建項目采用了一個巨大的折麵式圖案表皮構成,他們希望這種形似植物的人工圖案肌理能夠讓人們產生某種符號式的記憶聯想。通過符號圖案的設置,讓現代人能夠透過當前技術至上的冷漠時代,向周邊的傳統建築宣告一個新時代的到來,這個項目將建築作為符號的意義表露無遺。
斯蒂文·霍爾也非常關注時尚圖案式的二維肌理視覺表達,在2007年完成的紐約大學哲學係老樓室內改造項目中,利用自由幾何形體構成圖案,不僅在白色分隔牆體表麵使用,還被鏤刻在樓梯扶手板上形成肌理。這個布滿鏤空圖案的中空體量可將自然光引入室內,光線透過這些孔洞經漫反射為房間增加了柔和的照明。他不僅把這種圖案肌理手法應用於建築,並且在家具設計中也進行了類似的探索與嚐試。
紐約大學哲學係室內改造項目來源:斯蒂文·霍爾 建築師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