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建築的圖像化視覺轉向現象解析(3 / 3)

4)“OpArt”式視幻肌理顯現

建築師從當代OpArt平麵藝術中獲得靈感,借用和移植純視覺領域的平麵藝術構圖手法,對建築界麵進行了圖像化的視覺操作,使得單一而靜止的建築界麵開始成為一種“變幻”的視覺魔術。

赫爾佐格和德梅隆在瑞士設計的巴塞爾鐵路調度車場的沃爾夫信號樓,將建築表皮處理成二維肌理的平麵構圖,如同一幅巨大的OpArt視覺表現畫。信號樓為獨立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外表麵覆蓋著一層由20cm寬銅製薄片橫向編織而成的巨大外套,將部分銅片進行微妙彎曲的處理,在一些有窗戶的位置打開,允許自然光線進入,同時,它們在立麵上投下線狀的陰影,產生類似魚鰓般的奇特視覺效果。借助這種方式,建築表皮材質的紋理發生了變化,調和了建築本身獨特的封閉性特征,6層高的信號樓儼然成為一個巨大的、具有光學效應和藝術品質的極少主義雕塑。組成建築體量的6個不同樓層在立麵上並不可見,恰恰是這種單一的體量形式使得建築與周圍大量鐵路線的瑞士巴塞爾鐵路調度車場沃爾夫信號樓來源:flickr圖片搜索

場地產生一種特殊的、抽象的聯係。這座建築是一座裏程碑,它不反映任何傳統建築文化中相似的建築形象或形式,獨特地標誌出這個信號中心:信號在此收發,在此彙集,在此處理,建築“外套”保護了建築內部的電器設備免受外部眾多磁力的幹擾。

德國的Barkowleibinger建築事務所設計的韓國首爾Trutec大樓是一個高55?m的11層方盒子,他們在設計中將表皮處理成一個全反射的玻璃麵板,再對這個麵板進行平麵式的構圖細分,玻璃麵板因此產生了一個個多樣化的折麵。周圍的城市圖景反射在鏡麵玻璃上後,又被劃分好的格子分割成無限個像素點,每塊反射玻璃的圖案和光照不同,表皮的視覺效果千變萬化,如同一幅極好的平麵構成視覺作品。

韓國首爾的Trutec大樓來源:Barkowleibinger建築事務所網站

Plot事務所設計的VM住宅為了打破單調的住宅立麵,形成豐富的建築視覺效果,設計師采用三角形陽台作為構成元素,把不同大小的陽台以不同角度進行設置,形成了自由和隨機的錯位。由於懸挑而出的陽台在玻璃上的反射,陽台成了一個完整的菱形體,讓人產生VM住宅來源:plot事務所網站

了陽台是被直接插入巨大的建築體量中的錯覺,造成了視覺上的幻象,立麵就像是一幅具有強烈視覺效果的“OpArt”平麵構成。

西班牙的馬西雅和圖儂是兩位非常擅長製造肌理視幻的建築師,在他們的幾個項目中都使用了這種手法,比如西班牙的裏昂大禮堂、卡斯蒂利亞MUASC當代藝術博物館。裏昂大禮堂的外立麵可以看成是一幅純粹的視幻藝術作品,為了給這個巨大體量的禮堂創造一個富有變幻的立麵肌理,他們把大小不等的方形窗戶退後於牆體表麵,然後,每個窗戶以“線”作為分隔,將窗戶四個點引線連接到分割線頂點,形成了一個個梯形斜麵,由於窗戶高低、大小、前後都各自獨立,因此,其整體視覺有著非常奇幻的效果,這個項目是運用“OpArt”手法較為成功西班牙的裏昂大禮堂(上);MUASC當代藝術博物館(下)

的典範。在被評為2007年“密斯獎”的MUASC當代藝術博物館中,視幻手法變成了一種色譜控製下的色彩置換,博物館建築群圍合成一個半開放的院子,他們將麵向院子的連續表麵用一種變幻的顏色包裹,建築顯得異常的斑斕,使人感到仿佛進入了一個立體的萬花筒,給人以一種幻彩的視覺。

同樣善於使用“OpArt”手法的建築事務所還有SVA,在斯洛文尼亞Dom/MüllerBTC商店立麵設計中,建築平麵規整單一,他們直接在兩個立麵上繪製了視幻繪畫,以圓點為構圖元素,通過由大到小,再由小至大進行一係列的複製排列,視覺上形成了延續。由於圓點的不斷變化,給立麵帶來了奇幻般的視覺動感,單一的大牆麵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具有視覺吸引力的藝術作品,使這個商店成為商業中心最具標誌性的視覺中心。SVA這樣處理表皮的手法目前比較流行,中國新銳事務所MAD設計的將於2012年建成的天津中鋼國際廣場,建築外表皮就采用了這種圓點為構圖元素的“OpArt”處理手法DomMüllerBTC商店(上);中鋼國際廣場(下)來源:SAV建築師網站

,建築立麵隨著視線和光影的改變不斷呈現多樣的視覺狀態,給人一種靜觀狀態下的動態視覺。

3.3.2表皮的影像化呈現

建築及藝術評論家方振寧說,“幾千年來,人的硬件部分——軀體並沒有發生太多改變,但是人的心理空間,即軟件部分卻不斷擴張,媒介的進化就是促進這種擴張的道具。人類的傳播工具已經大大改變,這些媒介擴大了作為個體的人的活動空間,而建築的改革速度遠遠不能和媒體的進化速度相比,隻要我們把近代建築的曆史和多媒體進化的曆史相比,就知道建築是怎樣在一種長期徘徊之後麵對現實。”方振寧.互動藝術和建築的係譜——“水立方”與非傳統材料方式[J].建築師,2003(5)

在視覺文化的今天,電影、電視已經是一種日常的視覺現象,而建築以其空間性和物質化表皮為這種視覺現象提供了近乎完美的“屏幕”,使它能夠顯現不同的視覺畫麵,眾多建築師對這種視覺取向表現了極大的熱情和關注。

荷蘭UNStudio設計了韓國首爾商業街廊連鎖商店,設計之初,他們就追求一種可變換的立麵,因此,在混凝土牆體之外包裹了一個特殊的表皮。這層表皮由4330片圓形玻璃盤組成,在白天,整個立麵呈現一種珍珠母的純淨視覺感受,到了晚上,在LED燈的照射下顯示出不同的顏色,成為一個可視而不斷變化著的媒介式屏幕,為商店帶來了巨大的廣告效應。

韓國首爾的商業街廊連鎖商店來源unstudio建築師網站

赫爾佐格和德梅隆設計的德國慕尼黑安聯球場采用了複合材料做外牆,把2874塊菱形充氣膜組成外表皮,其中,1?056塊菱形半透明的ETFE氣膜會在比賽時發出白色、藍色、紅色或藍色光,強度、閃爍頻率、持續時間都可以通過計算機控製,表皮中白與藍、或白與紅的組合像一片巨大的LED屏。這樣的建築表皮不僅僅作為功能空間的圍護和限定元素,而更多的是具有信息傳達的媒介作用和社會意義的載體特征。在這一表皮的包裹下,傳統的體育場的形象似乎被消解,經過五彩斑斕的光線演繹,球場更像一個報告賽況的巨型公告牌或渲染狂熱氣氛的巨型霓虹燈招牌。“視覺效果、光、頂尖的球員、戲劇性,都是足球演出的一部分”,赫爾佐格和德梅隆談到這個項目時說道,“作為建築師,他們的任務就是為這種演出提供合適的舞台和布景,建築必須是一種感官和智能化的媒介。”轉引自www.abbs.com純粹論壇

德國慕尼黑安聯球場(上);奧地利格拉茨藝術館(下)來源:flickr圖片搜索

彼得·庫克設計的奧地利格拉茨藝術館也將建築表皮進行了媒介化處理。在藝術館外立麵的表皮上,建築師使用了一個稱之為“BIX”的發光裝置。“BIX”——Binary Information Exchange(二進製信息交換),實際上是一個由930個環形熒光燈陣列而成的矩陣。經過電腦程序的控製,每盞熒光燈亮度都能以20幀/s的頻率單獨調節,從而使這個發光矩陣能組合出無窮的變化,整個建築物的960m2的外表皮變成了超大的低分辨率顯示屏,可以顯示圖像、電影和動畫,將建築與媒介進行了一次完美的結合與創新。這樣,傳統意義上的建築表皮被賦予了新的定義——“超表皮”。美國建築師史蒂芬·佩雷拉曾對“超表皮”這個概念下過定義,他認為“超表皮”是一種信息與空間的未知複合體,它可以使表皮與結構相統一,可以把圖像與實物相結合,從而創造多個自身,並在功能上重新處理時空關係和虛實關係的效果。“超表皮”在格拉茨藝術館的運用體現了他對視覺文化的關注:由於不同媒介和形式的相互滲透,建築在功能與外觀上可以變化無窮,成為了一種真正的消費品。在中央電腦程序的控製下,夜幕下格拉茨藝術館的表皮通過改變圖像的序列,成為一個巨大的展示藝術和信息的媒介,建築和城市空間受其影響,變得更具有流動性和戲劇化。

2008年北京奧運場館的“水立方”也運用這樣媒介化的表皮處理手法,采用ETFE充氣膜結構和LED燈,使其在夜晚呈現出如同安聯球場相像的視覺效果。水立方更加注重整體下的局部變化,通過計算機程序調節LED的顯現,再加上ETFE膜的透視,可以根據現場環境需要調整圖案和色彩,這同樣具備了格拉茨藝術館表皮顯示屏的功能。“水立方”媒介化的設計填補了國內建築領域的空白,同時,也讓國內建築師開始關注建築表皮的“媒介化”現象。

奧運會場館的“水立方”來源:www.163.com

建築表皮呈現的動態化視覺給建築帶來了非物質性表達,以一種全新的方式體現著建築空間的當代精神。這是一種基於時間的維度:變化產生運動,運動又確證著時間——這就是這些作品不斷重複的主題。

3.4“奇觀”式體驗——對“軟件建築”的幻象視覺追求勒·柯布西埃在《走向新建築》中曾說道,“有一種新精神:一種在清晰概念指導下建造和綜合的精神。一個偉大的時代已經開始!”[法]勒·柯布西埃.走向新建築[M].陳誌華譯.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1969年他設計的法國米尼SaintPierre教堂在他過世41年(2006年)後落成,出現在大眾視野中,我們認為這才是“現代主義‘死亡’的時刻”,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終結”!這個項目的落成,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主義正在消逝,正如他自己所說的“一個偉大的時代已經開始”!在當下視覺文化突起、圖像主導視覺、數字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這個“偉大的時代”必然是屬於富有新的精神和創造力的建築師,這種新的精神借助當代先進的數字技術,使實現新視覺和新建築方式成為可能,簡言之,“這個清晰的精神”就是借助設計媒介,不斷推進建築學自身的發展,創造屬於當代並麵向未來的“奇觀”式的新視覺!

法國米尼Saint-Pierre教堂來源:flickr圖片搜索

這種新視覺的興起借助於當代視覺媒介技術的快速革新,特別是視覺圖像編輯軟件的換代升級。我們熟悉的有Adobe公司的圖像、網頁與視屏動畫處理軟件係列(PhotoShop/Dreamweaver/Flash/AfterEffects);Autodesk公司的繪圖、建模、渲染係列(AutoCAD/RevitArchitecture/3dsMax/Maya);參數化設計軟件DigtalProject(DP)、Grasshopper、GenerativeComponent(GC)等等。這些軟件具有強大的計算能力、NURBS技術、動畫物體物理屬性設定技術以及三維輸出能力,它們在建築設計領域的廣泛應用使建築師擁有了前所未有的創作工具,建築的視覺空間具備了向動態轉化的可能。得益於這類軟件,建築形態開始了新一輪的視覺革命,不再停留在簡單的幾何形體的組合上,建築師開始追求更加複雜和動態的視覺感受,多曲麵和多曲率的建築形態隨之大量出現,避免了空間的單一化、模式化,空間體驗有了類似影像中行進的運動感。因此,部分學者把這類建築歸納為“軟件建築”,即借用軟件技術構思、設計、建構和建造的建築。這裏所謂建造的建築或許隻能像影像中的虛擬一樣存在,並非最終實現物質的轉化。得益於數字技術的進步,使建築圖像化視覺生產的手段和構成方式得到更新,現實正被各種新媒介和數字技術重新定義,“好萊塢電影場景”般的奇觀式幻象建築開始從虛幻走向物質的真實存在。

3.4.1“軟件建築”的數字化視覺形態

1)舞動的“上帝之線”

如果說曲線屬於上帝,那麼可以說紮哈·哈迪德們是上帝派到這個世界上演繹建築舞蹈的導演,因為在他們的建築中我們看到的不再是一個個簡單的“Box”顯現,也不是極少化“極多”式造型的轉向,更不是純粹的二維圖像的肌理表達,這類建築師借助於當前軟件技術和建造技術的進步,給我們帶來了一件件令人傾醉、迷幻,僅能在影像中體驗的“上帝”之作。

紮哈·哈迪德作為該類作品的代表建築師,很多作品在開始之初都未能實現,甚至被冠以“紙上建築師”之名。而在邁入21世紀的今天,她的作品被視覺文化主流審美階層逐漸認可,建築不再是簡單的動態構成,而是借助計算機技術轉變為一種多曲麵的“非線性整體式流體設計的建築”,更具複雜性、視覺衝擊力和舞動美感。比如,“意大利卡裏亞利Nuragic和當代藝術博物館”和“台中大都會歌劇院”等,都在演繹著這種“上帝之線”的建築新視覺,不斷挑戰人們的想象空間,在城市中鑲嵌進一件件強烈聚集大眾視線的“奇觀式”建築作品。我們暫且拋開這種建築與傳統城市肌理、文脈之間的爭論,從視覺文化的角度分析,這種建築形態的出現恰好迎合了當代圖像敘事的需要,為城市新視覺帶來了絕佳的審美對象。

意大利卡裏亞利Nuragic和當代藝術博物館(上);台中大都會歌劇院(下)

紮哈·哈迪德創造的這種建築形態給建築界帶來極大的震動,也促使更多的新銳建築師加入到這種“舞動建築”的創作中。荷蘭Mecanoo事務所設計的台灣高雄藝術文化中心有著自由舞動的形態。雖然建築體量巨大,但設計呈現更多的卻是一種相對的輕柔,舞動的建築界麵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六麵一體的簡單空間概念,建築以一種整體的形象出現,空間形態隨功能轉變而自由變化。國內的馬達思班事務所設計的雷諾汽車展示廳方案也如Mecanoo事務所的作品,將整個舞動的表皮處理成一個“地景”,建築因此有了生命意義上的“生長”,更加有機,更加生動,匍匐在地麵上,回應著基地,他們給這種建築取了個生動的名字“地生建築”。

台灣高雄藝術文化中心(上);雷諾汽車展示廳方案(下)來源:flickr圖片搜索

中國MAD事務所是受紮哈·哈迪德影響最大的設計機構,作品有著哈迪德式的完美自由曲線,他們設計的加拿大“瑪麗蓮·夢露”住宅大樓,各層按照事先計算的角度進行遞增式旋轉,建築自然形成的曲線如同“瑪麗蓮·夢露”身體顯現的曼妙曲線一樣具有美感。在另一件作品——北京“紅螺會所”的設計中,他們將一張舞動的表皮置於地表之上,空間恰似從地下自然生長出來。“瑪麗蓮·夢露”住宅大樓(上);北京的“紅螺會所”(下)來源:MAD事務所網站

伊東豐雄總是走在建築創作前沿,創造著視覺時尚,當“舞動建築”在視覺領域不斷拓展市場時,他也設計出一種更加複雜的“舞動”視覺。在“台中大都會歌劇院”項目的設計中,將一種充滿潤滑、流暢優美、迷幻的“莫比烏斯”孔洞形態植入到一個類似“海綿體”的建築之中,建築界麵與結構融合的設計理念在這裏再一次得到體現,建築視覺形態完全拋棄了現代建築單一又刻板的“皮包骨”模式,建築自身可以不斷演變的係統使空間有了無限拓展的可能。

“台中大都會歌劇院”方案(上);日本橫濱國際客運碼頭(下)來源:flickr圖片搜索英國FOA事務所設計的日本橫濱國際客運碼頭是一個有著類似“莫比烏斯環”空間的“舞動”建築。從概念設計到最後實現、從計算機虛擬視覺到真實的物質呈現,該方案始終在“真實與偽真實”之間尋求平衡,從而造就了“舞動”的空間特效。在這裏,建築已經沒有了傳統意義上的屋頂、地麵、牆麵等空間概念,隨著建築的“舞動”,連續界麵之間可以自由轉換,帶來一種全新的影像化視覺體驗,如同在“山穀、丘陵、緩坡、洞穴”中行進。

2)外來的“UFO”

借助強大的數字技術,“軟件建築”不斷推動著新視覺現象,也許,我們早已習慣好萊塢科幻影片中數字化未來場景,以及這些“未來之物”帶給我們的視覺衝擊。

奧地利“藍天組”事務所曆來是以一種麵向未來的設計表達著對時代特征的理解,他們的作品是複雜多係統的集合,建築總是在不斷地變化之中,他們稱得上是建築界中最佳的科幻電影導演,每一棟建築好比一個真實的電影場景。巨大的建築體量懸浮於空中,像一架未來機器在空中巡視。已經建成的德國寶馬車展廳,就是這樣一個巨大的“UFO”,標誌性的雙圓錐“雲柱”似乎將整片“雲”給支撐了起來,當這種“烏托邦”式的視覺形態真實的出現在我們眼前,“用建築點燃激情”已通過強烈的視覺感官傳遞給觀者,漂浮的巨大體量在整個區域中起到了視覺焦點的功能。他們的其他項目也都是這種富有“科幻”色彩的視覺形態,比如美國阿克倫藝術博物館、法國裏昂知識博物館等。

藍天組作品來源:藍天組建築師網站

受“藍天組”的影響,美國年輕的事務所Emergent Architect運用最先進的軟件技術,借鑒生物結構理念和係統分析邏輯,創作出一幅幅令人歎為觀止的“科幻式未來建築圖景”,如同科幻電影中的道具出現在這個真實的世界中。他們的幾個作品,如英國利物浦的“Mersey天文台”、“新西伯利亞夏季館”、“法國巴黎的法院大樓”以及較早的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城市海灘”裝置藝術,都是在強大的計算機技術的支持下,完全脫離了現代主義的形式枷鎖,建築成為一個個超時代的“UFO”,給人帶來了強烈的未來視覺感受。

Emergent Architect作品來源:EMERGENT建築師網站

紮哈·哈迪德在立陶宛的維爾紐斯古根海姆博物館設計中,也體現了這種視覺設計趨向,博物館以巨大的、富有科幻色彩的形體“著陸”在城市之中,以強烈的視覺語言與這個城市進行著現代與傳統的對話。建築在整個區域創造了一種“視覺場”,這個外來的“UFO”給城市帶來了躁動與不安,更為這個城市創造了一個奇觀式的視覺新焦點。

Dreguez Fridman聯合設計事務所設計的韓國首爾藝術表演中心方案,就像一個巨大的“太空機器”滯留在小島上,有著隨時起飛的視覺動感。建築功能以集中式布置,不同體量之間安排不同的功能,主體結構大部分懸空於地麵之上,內部光線從界麵圍護結構中透出,製造了一種如同電影《衝出寧靜號》中的科幻氛圍,給觀者以一種時空交錯的未來感。

奇觀式的“UFO”來源:httpwww.plataformaar quitectura.cl

中國MAD事務所設計的“印刷博物館”項目也存在這樣的視覺轉向,建築猶如巨大的外來異物“隕落”在地球上,這種麵向未來的非線性設計在人們的視覺上帶來了時空穿越感。在視覺圖像決定一切的今天,這種未來奇觀式建築引來了無數的視覺聚焦。

3.4.2動態易變的視覺形態

“軟件建築”的另一個特征是創造了一種隨機可變的建築形態。形狀不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物質模式,跟有機體一樣有了“生長”的視覺可能,發達的數字軟件和機械傳感技術為其實現提供了技術保障。這種建立在動態視覺之上的過程體驗超越了物質形態本身,是對圖像敘事下“即時消費和滿足”的一種情緒演化。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dECOi工作室對這種視覺形態的研究已有相當長的時間。他們通過設置一些感應設施對人們從中穿行的過程進行模擬,再利用電子係統對模擬的數據進行讀取,不同的模擬過程將產生不同的建築視覺形態,通過電腦的協助可以非常快速地進行修改和互動。在建造這樣的建築時,建築師需要考慮到建築的各種可能性,包括所涉及的人以及各種突發性變化等因素。

他們設計的伯明翰Hippodrome劇院內的AegisHyposurface互動金屬表麵就是這樣。建築可以在第一時間內對舞台和劇院周圍的事件作出最真實的反應,音樂、掌聲、交談、雜音、溫度、風速等信息都可以被電子儀器捕捉到,然後通過中央信息係統進行歸納、編譯並即刻作出反應——牆體形態發生變形。這種金屬表皮是由1000個活塞矩陣組成的,他們支配著成千上萬個三角形金屬麵的開合。活塞運動頻率不到1/10s,可以產生大約60km/h的速度,振幅為50cm。這種即時動態的視覺形態轉換給建築形式帶來了一種與眾不同的視覺體驗。dECOi的設計可以讓我們看到互動的模型與建築發生的聯係:建築師隻是設計一個係統,能夠使建築與人發生聯係;建築成為一種“社會工具”,可以根據建築師的意誌進行一些虛擬的變化來適應新的環境。

伊麗莎白·迪勒和裏卡多·斯科菲迪奧這對夫妻搭檔建築師,在2002年設計瑞士世界博覽會名為“朦朧建築”的作品之前,他們的作品都是以裝置、影像或表演的形式出現,所以,他們對視覺文化與建築關係的理解也要比其他設計師更為深刻。“朦朧建築”項目作為世博會的中心大帳篷,實際上是一個?“隱藏在一團人工雲霧之中”的60m×100m×20m的金屬構築的平台,電腦操控著整個噴霧係統,附著在平台骨架上的31?400個120?μm直徑的高標準鋼質噴嘴,在水流壓力下,噴嘴以5000?L/min的速度將經過過濾的湖水噴射成無以計數的直徑4~10?μm的極小細微水珠,這些如此之小的水珠能夠持久地懸浮在空中。當足夠的噴嘴以一定的空間分布時,空氣中就形成濕度為100%的人工雲霧,達到所謂的“朦朧”的霧化效果,看上去就像一朵盤旋在水麵上的雲。參觀者通過一個伸進湖中的坡道進入這個大帳篷,然後爬進處於核心區的一個玻璃盒子。這個盒子是一個幾乎不存在的屋子,它不是由傳統的建築構件構成,而是由電子二極管閱讀器和影像屏幕組成。“朦朧建築”描繪了處於現代生活核心的匿名空間,現實被空氣調節、人工光源、人造材料、公眾行為規則,以及大量生產的影像所隱蔽,這些眾多因素構成建築形式和空間的無限可能。

為Blur Building。這類建築具有因外部條件改變而瞬時轉變的能力,形態不再是我們熟知的固有物質客體,界麵處於不間斷的變化之中,物質的永恒變成了空間的瞬時,時間要素在這裏顯得更加重要。

3.4.3交互式虛擬視覺體驗

媒介技術的快速進步,全球性的數字化網絡連接,建築已經沒有必要像以前那樣,必須以物質實體的方式出現,事件的發生完全可以在物質實體以外的虛擬空間中實現。這種在虛擬現實中互動式的視覺體驗是建築學的一個新概念。這種交互式對話,依賴圖像技術的成熟,人們在虛擬空間中完全可以實現建造、體驗、操控建築空間,從而使得作為事件發生主體的人變得更加主動。相對於傳統的建築實體空間,這種空間是動態的、即時的、嬗變的、易觀的,是一種人類圖像領域未曾嚐試過的空間視覺體驗。

蓋裏的作品由於是曲麵拚貼集合構成,因此,麵對他的複雜建築設計,施工人員不可能在腦海中預先勾勒出完整的畫麵,也不可能完全預計到施工中各係統潛在的矛盾。為了能使施工員理解其複雜的空間、多變的形式,準確地與其他人進行合作,蓋裏事務所進一步研究、運用計算機圖形技術進行空間圖像模擬。比如,針對瓦爾特·迪斯尼音樂廳項目,蓋裏事務所特意引進了瓦爾特·迪斯尼圖像工程公司開發的四維虛擬現實軟件對音樂廳進行空間圖像模擬。在設計講解、施工交底甚至施工過程中,各方人員暢遊在迪斯尼音樂廳的虛擬現實中,共同探討各種複雜的空間、技術細節。在未來的不久,相信這種視覺體驗將會走向大眾。

瓦爾特·迪斯尼音樂廳圖像模擬來源httpwww.hyzonet.com

美國的漸進線事務所在技術應用上同樣走在前沿,他們設計了一個虛擬的“古根海姆博物館”。這種虛擬的建築空間,隻存在於虛擬世界之中,他們將類似網絡互動的視覺經驗帶入了未來博物館的形態設計,結合網絡媒介將空間的概念拓展到數字虛擬的視覺環境之中。這種模式為未來的博物館空間構建了一個框架,將會使世界各地更多的人進入這種互動式的虛擬空間,並為他們提供一種獨特、便捷的視覺體驗。Guggenheim?Virtual?Museum來源:Google圖片搜索“超身體”來源:ONL事務所事務所網站ONL事務所在2002年世博會上的“超身體”作品,利用了這種互動虛擬的視覺體驗。他們建造了一個所謂的“空間船”,人們一旦進入這個空間仿佛來到了一個數字化的虛擬空間。“空間船”設置了360度環繞投射係統,內部界麵全部被投射了高清晰度的影像畫麵,同時,室內還安裝了具有高靈敏度的傳感器,人們進入之後,通過預先設置的程序可以與“虛擬世界”進行互動。這有點像網絡世界中的遊戲,不同的是,被這個數字化的空間包圍後,人有了一種完全與物質世界隔離的感覺,也就成了一個實實在在的“比特人”,也就是他們定義的“超身體”。

3.5小結

本章主要論述了當代建築在視覺文化下,建築的圖像化視覺轉向在幾個層麵的演化和表現,並通過大量實例分析闡述了這一轉向的現狀。隨著視覺文化在各個層麵的影響不斷加深,必然會推動當代建築以一種全新、更加多元的形式顯現,以此反映這個時代的特征。同時,建築已經不再像脫掉“繁縟裝飾外衣”後的現代主義那樣,執著地追求單一的功能和使用效率,而是在此基礎上接納了一種新的價值意識——“建築視覺消費”,因此,建築師會毫不猶豫地對這種建築圖像化轉向展開急切的追求。無論建築師對極少主義的推崇,還是對平麵化二維肌理的溺愛,或是對數字化視覺的探索,都將會在此基礎上不斷演變出更具圖像敘事特征的建築表達,追求建築的“畢爾巴鄂”式視覺消費附加值。視覺文化的不斷發展必然促使建築的圖像化視覺探索在多學科層麵上展開,特別是對其他視覺藝術的借鑒,除了以往的繪畫和雕塑外,更加關注了平麵設計、工業設計、服裝設計等,媒介和技術的快速革新必將加速建築向這種圖像化視覺的進一步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