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關於“視覺文化”的理論闡述(3 / 3)

1.2.2視覺文化中期形態——“克隆”式複像

從“仿像”到“複像”,人類文化經曆了兩千多年的漫長曆程,1837年攝影術被法國人達蓋爾發明,意味著世界進入了一個機械複製的時代。在一個以大規模工業化和機械化生產為模式的現代社會,藝術從以往被少數人頂禮膜拜的聖壇上走了下來,轉而成為一種被大批量複製的產品。本雅明在1930年代就對複製技術作用於文化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在《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一書中他認為,這種通過獨一無二的藝術品克隆出來大批量複製的產品,其實比欣賞原作要容易得多,因為這種複製品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製,成為了人們隨時能夠接近的對象。伴隨著技術的發展,影像的生成由靜態的照相術發展到連續的電影攝像和電視攝像,大量複製解構了傳統的視覺表達,導致了古典藝術中的“韻味”、“詩意”等審美語言的消解。[德]本雅明.?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M].李偉,?郭東編譯.?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10?因此,有些學者也對此提出與本雅明不同的觀點,認為這種“複像”直接導致了高雅藝術的通俗化,消解了精英文化的本質意義和光環。在工業化大生產背景下這種“複像”取代“元像”是一種必然的趨勢,無數克隆的“複像”與“元像”之間取消了主次之分、不再有中心與非中心之分,消解了傳統美學觀中的等級和依賴關係。

1.2.3視覺文化後期形態——“數字”化擬像

當今,電腦技術的突飛猛進直接導致了我們視覺觀念和視覺經驗的深刻改變。借助電腦,人的視覺想象力和空間探索範圍得到了極大的拓展,並在非物質環境中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全新的視覺經驗世界——虛擬世界。這個世界中,人們麵對的是更加具象的、直接的、多維的、動態的、較少受時空限製而轉變速度又極快的以“比特”為基礎的“第二現實”。“複像”時代的機械複製必須是建立在客體存在之上,必須從“有”到“有”的轉變,攝像術也僅僅改變的是“複像”與“元像”之間關係,而在擬像世界中,徹底顛覆了這種依存關係,數字模擬可以從“無”到“有”,可以不依賴現實世界中的物質“元像”,可以再現曆史,更可以預示未來,借助各種擬像軟件,可以實現一切現實世界中不可能的視覺時空,讓人的直線式的曆史思維產生混亂。如好萊塢科幻影片《黑客帝國》、《變形金剛》、《阿凡達》等等中令人歎為觀止的各種CG虛擬場景和打鬥場麵。

1.3視覺文化與視覺藝術的區別

1.3.1概念的來源不同

就概念來講,視覺藝術是人類精英文化內涵和視覺類藝術的自然結合所產生,並為曆史所傳承的視覺呈現形式,滲透著曆代文化精英的思想精髓,是意識形態的曆史沉積,在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內容和表現形式。視覺藝術是一種視覺感受的方式,所表現的形態主要為三維立體形態,或者是平麵的二維繪畫作品,由於色調變化和透視原則的運用,使人們有三維的感覺;視覺藝術的另一特征是它靜態的、凝固的特點,是在某一時間斷麵上凝固的審美客體,不過靜態的視覺藝術也可以產生動態的視覺效果,在經典美學體係中,建築、雕塑、繪畫是視覺藝術當中的三大門類。在視覺藝術作品中,不同的形式背後都具有其自身所要表達和闡述的內涵,結合符號學理論也可理解為視覺形式是某種社會形態或個人意識表達的一種載體。西方的視覺藝術在宗教宣傳中被長期作為重要手段,也是少數權貴及其生活方式的記錄工具。視覺藝術從一開始就與“圖像”結合在一起,隨著社會文化、價值形態、認知水平的發展以及“觀看方式”的轉變,記載著曆史的發展過程。當代英國藝術史家哈斯克爾就在他的《曆史及其圖像》中詳細闡述了“視覺藝術如何以圖像的方式作為曆史研究證據的問題”。弗朗西斯·哈斯克爾,孔令偉.?曆史及其圖像[J].新美術,2004,25(1):3035在曆史的發展和演變過程中,視覺藝術不斷吸收著文化中的精髓並豐富著自身的語言表達和闡述方式。以客體為基礎,以“視覺”為媒介,通過有意識的個體或群體創作,把這些視知覺轉化為可視的圖像,這就是視覺藝術最直接的發生過程。視覺藝術創造的“圖式”係統,是一種特殊的符號形式表達完整含義的藝術語言係統,它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產生,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積累和沉澱,可以說,是一種文化傳承的載體。而對視覺文化而言,如前麵所述,它是一種在“視覺”和“觀看”基礎上建立的文化形態,是一種社會存在的整體態勢和演變狀態,包括文化的價值體係、構建體係等等,是一種當前人類生存狀況的反映,視覺藝術僅僅是視覺文化中的一個極小元素。

1.3.2關注的對象不一

視覺文化和視覺藝術關注的對象有著很大的差別,視覺文化關注的是:“觀看主體”與“研究客體”之間的互動;視覺經驗對社會價值觀念和文化意識形態的建構;怎樣生產、維護與轉變社會的機製;視覺事件發生中視覺媒介的作用;視覺圖像的存在形式、意義在客體與主體間互動等等。而視覺藝術關注的僅僅是造型藝術中形式要素和創作者對整個社會文化態勢、客觀世界的一種自我認知,相對而言,範疇要小,影響也要比視覺文化弱。視覺藝術中關注最多的是“形式”裏的“色彩、材質、構成”等等美學要素。

視覺藝術在大眾文化之前還隻是一種社會上層才能享受的物質實體和意識形態,涉及的主體範圍較為狹隘。但對於視覺文化而言,隻要是有視覺能力(包括借助技術性媒介)的人,都是視覺文化的發生者和參與者,又因為視覺事件發生在生活當中,視覺文化可以說是生活層麵上的文化形態,所以,可以解釋為什麼當今視覺文化異軍突起的一個重要原因——後現代大眾消費文化時代的到來!

1.4小結

在視覺文化急劇擴張的後現代社會,日常生活的內容和形式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人們時時刻刻被媒介,尤其是視覺媒介所引導或控製,不管是接受還是抵抗,都無法拒絕圖像符號對當代生活的有效支配。視覺文化的受者從“抽象”媒介中走出,轉而對視覺媒介“直露”予以青睞、從“線性閱讀”到“視聽觀看”,這些都在說明文化傳播發生著結構性的轉變。當然,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技術革新年代,“文化”這一概念也在不斷地演進和豐富之中,我們隻能從一個階段去闡述這種文化現象,或者說隻能是抓住文化演進過程中的某一片段。在文化這個層麵上,所謂一勞永逸的恒久真理並不存在,因此,這種新的文化轉向也是即時性的。隨著時間推移,人類各個領域的深入發展,“視覺文化”也將不斷豐富並得到擴展和延伸。“視覺文化”對建築領域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或許建築再次革命會因此而始,研究當代建築所處的文化語境——“視覺文化”,對當代建築的演變加以考量與研究,是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當今建築學生存狀態的一個重要途徑。除此之外,在視覺文化占據文化主導形態的圖像社會中,?公眾審美趣味發生了劇烈的變化,這必然會影響到建築師和公眾對待建築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