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關於“視覺文化”的理論闡述(2 / 3)

美國的《劍橋百科全書》從社會學的角度將“文化”定義為:一個群體的生活方式,其包含後天逐代相傳的行為模式及思想,諸如信仰、價值觀、語言、政體、經濟活動以及器具、技術和藝術形式(後三項即所謂物質文化)。毛靜毅.?什麼是視覺文化[J].?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2934

《中國大百科全書》則將其定義為:文化有廣義和狹義兩個層麵的解釋,廣義的文化包括人類物質和精神生產的能力、物質和精神的全部產品;狹義的文化指精神生產能力和精神產品,包括一切社會意識形態。毛靜毅.?什麼是視覺文化[J].?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2934

據此可知,文化的種類繁多定義不一,特別在今天,凡是與人有關聯的活動都被認為是文化,從吃到穿、從住到行、從寫到讀、從聽到看,都有與之相對應的名目各異的文化。從本質上講,文化是人類創造的,反之,被人類創造的文化又塑造了不同於以往的文化中的社會人。不管各種文化是否具有權威性,它都將向人們傳達不一樣的含義和地位,就如文學發展史中常說的一句話: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文化形態發展史或許也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個時代有著一個時代的文化。而今,加拿大傳媒理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對文化劃分的觀點已經被人們廣泛地接受,他認為,技術媒介是人體感官的延伸,因此,他根據人類文化史上傳播手段的不同以及不同文化傳播模式對個體感知方式的不同影響程度,將文化劃分為口語文化時期、印刷文化時期和視覺文化時期三個不同階段。

1.1.3關於“視覺文化”

在後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下,1990年代出現了“視覺文化”的概念,從字麵上理解,視覺文化綜合了“視覺”和“文化”兩個層麵的含義,可以簡單的理解為“視覺方麵的文化”。“視覺文化”是映射在視覺中,並在視覺中得以存留和內化的文化形態,許多學者用後現代主義、消費主義、審美泛化、媒介技術等概念與此相係。

美國視覺文化理論先鋒尼古拉·米爾佐夫在他的《什麼是視覺文化》一文中談道:“視覺文化研究的是現代文化和後現代文化如何強調視覺表現經驗,而並非短視地強調視覺而排除其他一切感覺。視覺文化不依賴圖像,而是依賴對存在的圖像化或視覺化的這一現代趨勢。”[美]尼古拉·米爾佐夫;王有亮譯.什麼是視覺文化[A]//文化研究第三輯[C].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3?在他看來“後現代主義即視覺文化”,他認為,後現代主義經常被定義為現代主義的危機,即廣泛複雜的種種表征觀念和模式的危機。後現代是現代主義和現代文化因麵臨自身視像化策略的失效而引發的危機,他甚至認為,“視覺文化是一種策略,用它研究後現代日常生活的定義和作用。”[美]尼古拉·米爾佐夫;王有亮譯.什麼是視覺文化[A]//文化研究第三輯[C].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3

我國較早研究“視覺文化”的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周憲認為,視覺文化有兩個基本含義:“一是指一個文化領域,它不同於詞語或話語的文化,是視覺性占主因的當代文化;二是用來標誌一個研究領域,是廣義的文化研究的一個重要分支。”周憲.?文化的轉向:當代傳媒與視覺文化[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3):2124延安大學趙維森教授在《視覺文化時代人類閱讀行為之嬗變》一文中把視覺文化定義為:“以影視圖像符號作為基本表意係統,憑借光電信道的影視及電腦多媒體作為傳播媒介,與傳統印刷文化相應的新型的文化藝術形態。”趙維森.?視覺文化時代人類閱讀行為之嬗變[J].?學術論壇,2003(3):127131

視覺文化的基本含義在於視覺因素,特別是影像因素,它們占據了文化的主導地位。強調視覺文化在今天的地位和作用,並非僅僅是用視覺文化的符號學表征來處理圖像史,它的真正意義正如同美國學者尼古拉·米爾佐夫所講的“要用視覺文化瓦解和挑戰任何想以純粹的語言形式來界定文化的企圖”[美]尼古拉·米爾佐夫;王有亮譯.什麼是視覺文化[A]//文化研究第三輯[C].?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3。

1.2曆史進程中視覺文化的三種形態

曆史學的研究表明,文化的發展總是和技術的進步聯係在一起。視覺文化也同樣離不開視覺媒介的變革和創新,波斯特指出:“從延伸和替代手臂的棍棒演變到賽博空間(cyber?space)中的虛擬現實,技術發展到今天,已經對現實進行模仿、倍增、多重使用和改進。”[美]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時代[M].?範靜嘩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53?也就是說,在當前視覺文化的轉向過程中,“技術性觀看”的革新和轉變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赫伯特·裏德也曾說道:“整個藝術史就是一部關於視覺方式的曆史,關於人類觀看世界所采用的不同方式的曆史。”[英]赫伯特·裏德.?藝術的真諦[M].?王柯平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3?根據南京大學周憲教授的觀點,這種“技術性觀視”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圖像製作技術,從原始社會的洞穴壁畫,到今天的電腦圖像製作;二是圖像的呈現技術或者說是觀看技術。兩者相輔相成,構成了視覺文化的觀念、曆史與文化。根據技術手段的不同,可以把視覺文化區分為三種不同的曆史類型:模仿(再現)的文化,複製的文化和虛擬的文化。

1.2.1視覺文化早期形態——“鏡子”式仿像

視覺文化的最早範式應該是原始社會的圖騰,原始人將他們的信仰寄托於圖像造型之中,圖騰象征了一種神秘、神聖的力量。

這個時期被認為是視覺藝術發展的黃金時代,因為那時人類的思想還沒有被後來出現的文字體現出來的概念所束縛。人類將自己看到的世界轉譯為圖像,主要以繪畫、雕塑的形式表現出來。在文藝複興時期,達·芬奇說道:“畫家的心應該像一麵鏡子,永遠把它所反映事物的色彩攝入進來,前麵擺多少事物,就攝取多少形象。……真實模仿眼前一切就會變成好像是第二自然。”[意]達·芬奇.達·芬奇筆記[M].張謙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6:183?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達·芬奇的表述,作為圖像製作者的畫家的內心應該沒有什麼導致客觀事物變形、扭曲的東西,它應該是清澈的、透明的,完整而逼真地再現所反映的事物。雖然這種創造出來的圖像與顯示之間建立了某種邏輯關係,但這種反映卻是一種“模仿”式的表現形式,繪畫、雕塑在反映大千世界萬物形態的時候往往與世界圖像不能一致,最寫實的繪畫作品在某種意義上隻能是盡可能的接近現實世界,並不能與客觀自然一致,這正是傳統模仿說的核心,一種認識論上的“相似論”。而在希臘哲學家看來,“模仿”被視為藝術的起源更是知識的來源。?在亞裏士多德的許多著作中對我們現代所謂的“美的藝術”——繪畫、雕刻等叫做“模仿”或者“模仿的藝術”。可見,視覺文化的早期形態與當時的藝術生產力——“手工仿製”相適應,這些藝術創作過程普遍受到了觀看方式、觀看手段的限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