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世紀60年代到21世紀初的數十年間,人類越來越切身感受到文化形式的曆史性變革:占據強勢話語權若幹世紀的“語言文字文化”正逐漸邊緣化,取而代之的是蓬勃發展的“圖像視覺文化”。視覺文化是以圖片與影像為載體的文化形態,它突破了傳統視覺藝術的邊界而向人們的日常生活滲透,波及人類生活的每一寸空間,加上現代科技的發展,尤其是數字信息技術、傳播技術和影像技術等高科技的廣泛運用,導致了新興文化形態的崛起和傳統文化形態的更新。當下,視覺愉悅和快感體驗成為我們生活中的重要因素,幾乎每一個生活在當代的人都察覺到了這種變化,切身的感受就是人們不再從抽象的文字中去解讀概念,而更樂於在比文字更直接、更直觀的圖像中去理解存在的客體。從城市規劃到建築設計、從家居裝飾到形象設計、從影視娛樂到廣告形象,人為化的視覺環境造就了新的視覺生態,這些視覺圖像最大限度地調動了人的視覺感官,人們越發地感受和追求視覺的刺激和快感,也越發地體驗到“圖像視覺文化”已經成為當代文化的主導形態。
在視覺文化中,圖像因素凸顯出來,獲得了某種意義上的強勢話語權,因此,有人把我們所處的當下稱為“讀圖時代”,這恰恰說明視覺文化下“圖像敘事”的影響已經深入到我們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麵,在某種程度說,人的潛意識早已認可了這種文化形態的轉變。不堪重負的觀看狀態已成為這個時代的標誌,我們越來越依賴“視覺”來接觸世界,了解真相,一方麵是視覺行為的過度重負,另一方麵則是對視覺行為的過分依賴。一言以蔽之,我們正處於一個人類曆史上空前的視覺張力時代。海德格爾早就預言:“世界圖像並非意指一幅關於世界的圖像,而是指整個世界被把握為圖像了。”“世界圖像並非指從一個以前的中世紀世界圖像演變為一個現代的世界圖像。不如說,根本上世界變為圖像,這種轉變就是現代的本質。”[德]馬丁?海德格爾著;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M].下卷.?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899?雖然這種說法有絕對化的嫌疑,但就現代社會而言,圖像確實在整個世界文化體係中的地位越來越顯著。圖像不僅僅影響我們思考的過程,它們本身就是一種思維,甚至可以看成是思維的實體,它們對我們的依賴與我們對它們的依賴是一樣的,兩者間是一種互為的關係。
1.1視覺文化的涵義
1.1.1關於“視覺”
一般而言,所謂視覺,即視知覺,傳統心理學認為,知覺(或感知覺)是對客觀刺激物的直接反映,是人的心理過程中低層次的認知現象,古代中國和古希臘的哲學家甚至認為直接的視覺和感知是智慧的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源泉。據統計,一般人每天接觸和交流的信息有60%~?80%靠視覺,10%~?20%靠聽覺,餘者如嗅覺信息、觸覺信息等。英國文學評論家艾迪遜曾做過如此評述:“我們一切感覺裏最完善、最愉快的是視覺,它用最多種多樣的觀念來充實心靈;它隔著最大的距離來接觸外界的東西……我們想象裏沒有一個形象不是從視覺進來的。”轉引自南京師範大學視覺文化網,?http://www.fromeyes.cn?因此,視覺是人類最重要的認知方式之一。
在古希臘,我們今天所說的“理論”一詞指的是“事物於其中顯露自身的外表、外觀”。“理論化”最初指的是“專注的觀看某物,仔細端詳”。實際上,海德格爾發現西方形而上學傳統對視覺的強調,即所謂的“視覺中心主義”的基本因子早已蘊含在古希臘人對於存在生成的參與當中了。“‘技藝’一詞實際上是指一種認識方式。在看的最廣闊意義上,認識即意味著已經看到。”“西方哲學傳統從一開始就傾向於將‘觀看’當做進入存在物和存在自身的方式。”?轉引自南京師範大學視覺文化網,?http://www.fromeyes.cn?從巴門尼德斯到柏拉圖,古希臘哲學就傾向於一種基於固定凝視的同時體論,它假定人作為主體可以毫無遺漏地看到一切事物,作為客體的世界完全呈現於這樣的觀察。這種認知方式深刻地影響了古希臘的藝術理論和實踐,並對隨後整個西方藝術傳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但是,我們認為將視覺解釋為“視覺思維”更為合適。“視覺思維”是對客觀事物的間接反映,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征是心理過程中高層次的認知現象。它能將不同事物在大腦中所形成的形象作為思維元素,以體驗、想象、模擬等方法,在大腦中進行藝術形象的塑造活動。美國德裔藝術心理學家魯道夫?阿恩海姆在他的《藝術與視知覺》一書中寫道:“一切知覺中都包含著思維,一切推理中都包含著直覺,一切觀測中都包含著創造。”“知覺活動在感覺水平上,也能取得理性思維領域中稱為‘理解’的東西。任何一個人的知覺,都能以一種質樸的方式展示出藝術家所具有的那種令人羨慕的能力,這就是那種通過組織的方式創造出能夠有效地解釋經驗的圖式能力。因此,視覺思維也就是悟解能力。”[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滕守堯,朱疆源?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4??在阿恩海姆看來,“視覺思維”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比起“視知覺”來還是要深、廣得多。正因為如此,視覺思維不是簡單地觀察事物和再現事物,而是將所觀察到的圖像經過選擇、思考、整理、重構,組合形成新的內容,即具有理性意念的新形象,所以,它是複雜的縱向上升運動,這種複雜性使得人們需要經過長期的訓練才能逐步掌握其使用方法;同時,視覺思維有其特殊性,在運用視覺思維的時候,隻是在腦海中浮現對既往經驗的模糊再現,無法看清楚每個對象,看到的隻是一些具有典型特征的抽象形態。因此,要更好地理解建築這門視覺藝術,我們就有必要了解和把握視覺及視覺思維的特性。
1.1.2關於“文化”
文化一詞起源於拉丁文的動詞“Colere”,意思是耕作土地(故園藝學在英語中為Horticulture),後引申為培養一個人的興趣、精神和智能。文化概念是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1871年提出的,他將文化定義為“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所獲得的能力與習慣的複雜整體”。轉引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537.html?wtp=tt?英國文化研究學者威廉在泰勒的基礎上將文化的定義擴大到人類日常生活方式本身,指出:“關於文化的(當代)用法,常見的大致有三個:①?描述知識、精神與美學發展的一般過程;②?指一個民族、一個時期、一個團體或整體人類的特定生活方式;③?指知識,尤其是藝術活動的實踐及其成品。”轉引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537.html?wtp=tt??他概括了文化的三種界定方式:第一種是理想的文化定義,它是人類完善的狀態或過程;第二種是文化的文獻式定義,文化成為藝術活動及其產品的整體;第三種是社會的定義,文化被當做整個人類的特定的生活方式。
此後,文化的定義層出不窮,在其概念的曆史發展中,人們經常將它與“文明”相提並論,給它一個精確的定義確實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自20世紀初以來,不少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曆史學家和語言學家一直努力試圖從各自的角度來界定文化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