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九、獨立與分治(3 / 3)

在當日的晚禱會上,麵對水泥平台前摩肩接踵前來聆聽他發表反對分治方案宣戰書的聽眾,甘地沒有發表任何譴責言論,在獨立前夕、分治在即的非常時期,甘地表現了極大的冷靜與理智。當有人向甘地提出疑問,他是否堅持原來的立場而再一次絕食時,甘地表示,他現在不能聽任何人的指使來絕食。這種絕食不是隨心所欲的,也是完全不需要的。不能因憤怒而絕食,憤怒僅次於瘋狂,除非來自神諭。他是國家的公仆,因此也是國大黨的仆人,不能因為國大黨的主張與他不同就絕食,他必須冷靜觀察,再作行動。他表示願和真納前往亂區。他請求參加晚禱會的聽眾們和那些批評家,寬恕國大黨,寬恕穆盟,寬恕他自己。

由於分治,人心惶惶,謠言四起,各種意見和想法包圍了甘地。有不少人對分治不滿而遷怒於甘地,認為正是甘地遷就真納,才造成今天的局麵。也有不少人拿甘地曾經說過的一些前後矛盾的話,質問甘地,認為他現已軟化,向虛偽低頭。6月9日,甘地用書麵文告,說明他為何不積極反對國大黨接受新的分治方案的原因。他說:“我得坦率承認,我已成為或已被認為是落伍的人物了。我們都忘記了過去30年的教訓,我們也忘記了唯有真理可勝過虛偽,非暴力才能戰勝暴力;堅韌可以克服浮躁;冷靜可以鎮壓激動。我們已開始畏懼自己的影子了。很多人請我來領導反抗,但除了反抗一事外,他們和我之間沒有一點是相同的,他們的反抗動機和我完全不同。愛與恨怎能合作呢?”他安慰人們不要悲傷,不必恐懼,因為沒有人能強迫他們改變信仰和地位。

國大黨全印委員會6月14日~15日在德裏舉行會議,討論6月3日的分治方案。會上的一個重要議題是關於土邦問題。會議作出決議,不準許印度任何一個土邦有宣布脫離印度獨立的權力。甘地的態度也很明確,他認為,不過問土邦的時代已經過去,獨立來臨之際,任何不顧整個印度利益,不顧人民意願的土邦王公們將得不到允許。會議在審議通過6月3日分治方案時,讚成與反對的人意見尖銳對立,爭執不休。甘地力勸大會接受分治。他說,既然主席和工作委員會已同意,我勸大家必須通盤考慮,慎重行事,不要輕易否決。因為接受與否,不隻取決於國大黨一方,還有英國、穆盟,在各方已接受方案時,國大黨卻反悔,顯然不當。最後,大會批準了工作委員會決議。

此一時期,甘地不斷接受來訪者,回答他們的各種各樣的疑問、誤解和譴責,安撫他們的擔心,並不斷撰文著述和利用晚禱會表明自己對時局的看法,還親自前往難民區。

6月29日,甘地寫《權利與義務》一文,在論及印穆關係時,他說,印度教徒對於信奉伊斯蘭教的鄰居的義務就是要和他交朋友,歡樂同享,患難與共,隻有這樣做,他才能有權希望得到穆斯林朋友的善待。假如在一個印度教徒占多數的村裏,隻有少數穆斯林雜居其間,那麼,這多數的居民就有義務特別善待異教鄰居,讓他們感到並不因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受歧視。然後,印度教徒才有權希望作穆斯林的朋友,在遇到困難時得到他們的通力合作。至於王公和人民,也應遵守同樣的原則。王公的義務是作人民的仆人,他們不應憑外國政府所賦予的權勢來統治,不應依仗刀劍來統治。他們應以服務為權利,以最高的智慧來治理。假如王公們不能履行此一簡單的基本義務,則老百姓不僅不必服從,而且有義務反抗暴政。但如用謀殺或強取豪奪的方式履行反抗的權利,那便是犯罪。唯有經過非暴力與不合作的精神力量,才是實踐上述理論的力量。

7月4日,英國國會通過印度獨立法案並明確規定:8月15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兩自治領將分別獨立。屆時,英國政府將放棄英屬印度政府任何領土上所負責任及國會在兩個自治領內的管製。同時,英國在印度土邦及邊遠地區的最高權利,也予放棄。

隨著獨立與分治臨近,各種不祥之兆開始大量出現。在印度全國管理上堪稱首屈一指的旁遮普省,悲慘事件開始露頭。全省的公路和鐵路運輸已失去安全保障,暗殺和洗劫浪潮席卷拉合爾城。由於土著警察多開小差,維持治安的隻是少數英國警察。

就在國大黨發布指示,準備在8月15日那天關閉所有屠宰場,全國電影院免費開放,各地學校為學生發放糖果和紀念章的同時,恐怖組織也發出行動指令。如旁遮普刑事調查部獲悉,一小群錫克族的極端分子,已與印度教極端民族主義分子的組織串通一氣,準備聯手采取恐怖行動。錫克人擔任炸毀開往巴基斯坦的專用列車的任務,印度教徒則喬裝成穆斯林,潛入卡拉奇城,埋伏在8月14日真納乘車離開國民議會前往官邸的沿途,伺機刺殺巴基斯坦之父——真納。

在人口稠密、管理混亂,素以血腥和恐怖事件著稱的加爾各答城,前景更是不妙。這裏的街頭巷尾除了往昔的肮髒、貧窮和悲慘外,到處充滿了血腥與恐怖的幽靈。1年前的大屠殺使這裏的宗教仇恨愈演愈烈,此刻雙方正摩拳擦掌,隨時準備血洗這座擁有250萬人口的印度古城。如果加爾各答發生騷亂事件,將會引起一場血流成河的大屠殺。

還有最易引發巨瀾的秘密尚未揭開,這就是旁遮普和孟加拉最後的邊界劃分。8月13日,這一結果已送至總督府,但為了防止在8月15日這天引發災難性事件,總督吩咐下屬,在8月16日之前實行嚴格保密。

為了對付如箭在弦的暴力和流血事件,蒙巴頓在旁遮普已派遣部隊增援,同時發布48小時宵禁令,還決定建立t一支由55000人組成的特種部隊。但是,如何遏製加爾各答可能爆發的瘋狂暴力行為,蒙巴頓無計可施。最後,他靈機一動,找到了他認為唯一有效的武器。7月底,蒙巴頓會晤甘地,希望他能發揮他個人的威望和非暴力學說,遏製可能出現的大屠殺。他解釋說,在旁遮普軍隊的支持下,他尚可控製該省的局勢,但如果加爾各答發生騷亂,整個城市將會化為灰燼。除蒙巴頓外,當時的孟加拉省省長、穆斯林領導人賽義德·蘇拉瓦爾蒂也前來向甘地求援。

甘地早已預見印度獨立時會有一場大規模災難性事件發生,而絕不可能像兄弟倆分家產那樣分手道別,所以他已打定主意,在印度獨立的日子裏進行祈禱、紡線,並在位於孟加拉南部的諾阿卡利縣惶恐不安的少數族居民中絕食。就在甘地準備動身前往諾阿卡利縣的前一日,蘇拉瓦爾蒂急衝衝地趕來見甘地,懇求甘地不要拋棄加爾各答。他表示現在唯有甘地能拯救加爾各答,平息時刻威脅該城的強大怒潮與燎原烈火。

為了群眾的利益,甘地曆來不惜冒險甚至貢獻自己的生命,所以他欣然同意留在加爾各答,但他也提出兩項條件:首先,蘇拉瓦爾蒂必須向諾阿卡利縣居多數的穆斯林作出莊嚴保證,絕對保證印度教居民的生命安全。如果有一名印度教徒遭到殺害,甘地將絕食至死;第二,蘇拉瓦爾蒂必須日夜和甘地住在一起,生活在加爾各答城最肮髒不堪的貧民窟中心,同時不帶任何武器和保鏢。在貧民窟內,兩人一起用生命作抵押,以換取加爾各答城的平靜。

1947年8月13日下午,甘地來到加爾各答印穆雜居的亂區貝利亞加達大街,下榻在一處穆斯林的老宅——海達利公館,據說該屋的主人是在去年的血洗中被印度教徒所殺。這裏年久失修,已成蟲蛇、蟑螂出沒之地。

印度教徒對甘地寄居穆斯林居所十分震怒,他們聚在甘地的房子外高聲抗議,有些年輕人還厲聲質問甘地為什麼去年印度教徒遭屠殺時他不出來,而現在卻要保護穆斯林。甘地出門時,也經常有人向他投擲石頭與磚塊。

甘地極善駕馭群眾情緒,他時而聲色俱厲,咄咄逼人;時而緘默不語,以不變應萬變。初到貝利亞加達大街時,群眾圍在車外投擲石頭、磚塊,甘地索性打開車門,麵對示威群眾高喊:“你們恨我?好吧,我來了。我是為撮衛印度教徒,也是為捍衛穆斯林而來!你們有權反對我,如果你們願意這樣做的話。我的一生也快到頭了,我沒有多少日子好活了。但是,與其看著你們陷入瘋狂中,還不如我馬上死去。”領袖的威儀使人們的急躁情緒逐漸緩和下來,而後,他便循循善誘,耐心細致地進行說服疏導工作,暴怒不安和驚恐萬狀的人都能從他溫和、質樸而飽含真知灼見的語言和大慈大悲的胸懷中,感受到寧靜與慰藉。

8月14日,在真納參加巴基斯坦成立的盛大慶典時,加爾各答沒有出事,甘地住處周圍尤為平靜。甘地像平常…樣在為印度祈禱。下午5時,甘地骨瘦如柴的身影在他的兩根“拐杖”——侄孫女摩奴與阿巴的左右攙扶下,出現在海達利公館門口,參加每日一次的晚禱。

獨立和分治前夜的最後一次祈禱活動盛況空前。這是甘地在充滿仇恨的加東各答舉行的首次群眾祈禱活動,前來參加者達1萬人之眾。甘地在會上宣布:“從明天起,我們將擺脫大不列顛的桎梏,但是從今日子夜起,印度將一分為二,喜慶之時也是痛苦的日子。”“如果加爾各答恢複理智,維持手足之情,那麼整個印度也許能得救。但如果兄弟殘殺的戰火蔓延到全國,我們剛剛獲得的自由將不複存在。”他表示他本人不參加獨立慶祝活動。在他看來,雖然祖國獨立值得慶幸,但國家分治,兄弟相殘,人民缺衣少食,領袖殫精竭慮之時,應該向人民懺悔,向神祈禱。他要求他的弟子們在這具有曆史意義的一天,同他一樣為印度的解放絕食24小時,並且祈禱、紡紗。

8月14日午夜時分,苦難深重的印度終於掙脫了殖民統治的枷鎖,宣告獨立。在這莊嚴的時刻,印度議會代表團正式進駐新德裏王宮,接替政權。卜納沙德以新的立法議會主席資格,鄭重邀請最後一任印度總督蒙巴頓出任獨立印度的第一任總督。新總理尼赫魯對全國發表劃時代的演說:“多年以前,我們曾相信命運,如今命運注定的時刻已經來臨。午夜時分,當世界正在酣睡之中,印度奮起獲得了新生和自由。一個曆史上罕見的時刻業已來臨,這正是我們告別舊世界,邁向新世紀,宣告結束一個舊時代,一個長期備受壓抑的民族心靈獲得解放的偉大時刻。”在這曆史性的講話中,尼赫魯代表全印人民表達了對甘地的崇高敬意:“在今天,我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我們自由的締造者,我們的國父。他弘揚了印度立國的傳統精神,高擎著自由的火炬,驅散了四周的黑暗。我們時常不配作他的追隨者,違背他的指示,但不隻我們,我們的子孫後代均將銘記國父的指示,銘記這個偉人,他的信心與力量、勇敢與仁愛的精神。我們將決不讓自由之火熄滅!”

在印度舉國上下慶祝獨立與新生的曆史性夜晚,獨立印度的締造者,在他終身為之奮鬥的理想實現的時刻,卻孤獨地躺在海達利公館地上的草席上沉睡。

8月15日,加爾各答市民川流不息、成群結隊地來到海達利公館,向他們的國父表示由衷的敬意。但甘地卻不願拋頭露麵。當政府宣傳廣播部派員來進行錄音訪問時,他表示自己無話可說。隨後英國廣播公司來人要求甘地向世界聽眾講話,他希望來人忘記他是懂英文的,他將以獨特的方式表達他對祖國新生的祝願:絕食、紡紗、祈禱。祈求神靈保佑正深陷苦海的人民。

獨立之夜,災難事件首先在古城拉合爾發生,大規模的仇殺開始在旁遮普全省蔓延。蒙巴頓為維持旁遮普秩序而建的55000人的別動隊緊急出動,卻隻見成片的屍體和熊熊燃燒的火焰。首都德裏和孟買東南的浦那城,也開始出現了威脅、恐嚇和騷亂,一些狂熱的極端分子還發誓要為印度複仇,鏟除甘地。

獨立之夜的加爾各答卻出奇地平靜。由於甘地的祈禱,暴力之城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理智與寬容,24小時前還準備互相切斷對方喉管的狂熱分子一起上街遊行。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女人和孩子互贈甜食。

甘地絲毫沒有陶醉於暫時的勝利,他在公館裏一邊手搖紡車,一邊接待前來會見他的各色人等。這天下午,有3萬人趕來參加晚禱會。甘地坐在臨時設置在一片空地上的木製講壇上講話。他高度讚揚和感謝眾人在加爾各答所表現出的理智與寬容,也希望大眾再接再勵,成為全國的榜樣。晚禱會後,甘地與蘇拉瓦爾蒂乘坐陳舊的雪佛萊汽車繞城一周,親眼目睹了人民慶祝節日與印穆親善的真實情形。8月16日,甘地以《奇跡或偶然》為題,發表重要社論,闡釋加爾各答的奇跡是因為“喝過仇恨之酒,再接受了友愛的甘露,將更應珍視這來之不易的勝利”。

16日,揭開新國家邊界走向的時刻來臨。這天清晨,蒙巴頓把新的邊界走向結果交給了雙方的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和列雅格林·阿裏汗。新邊界的公布乃成為各種悲慘事件總爆發的引火線,各種難以想象的過火行為頃刻之間在這兩個新生的國家爆發出來,印度北部為之陷入了一場持續一個半月的瘋狂廝殺和混亂之中,到處是少數襲擊多數,報複報之以反報複。政府對局勢完全失去了控製,警察部隊瓦解了,行政機構的權威消失了,它們甚至不能指望部隊效忠。濫殺造成50萬無辜平民喪生,不到半年,從印巴兩自治領相互逃亡的人數達1200萬之多,這次空前的逃難造成的難民比“二戰”造成的流離失所者還要多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