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張廣義:京城最後的修筆人(1 / 1)

張廣義:京城最後的修筆人

素材前沿

三月的北京,乍暖還寒。58歲的王大爺風風火火地跨進東四街上一家不足10平米的修筆小店,開口就說:“您還在修啊?”一臉愕然的是一位更年長的老人,他叫張廣義,今年84歲。

老人17歲就跟著父親修鋼筆。他最拿手的是點筆尖。別人看到顧客送來的鋼筆頭上的圓珠,隻有送回筆廠用激光加工才能修好,他卻能手工操作。過硬的技術和對顧客的熱乎勁使得他一度成為京中的名人,包括吳祖光新鳳霞夫婦在內的許多名人都曾在這個小店留下過歡聲笑語。

六十多年過去,當今天電腦已經幾乎取代手寫的時候,這位被人們親切地稱為“鋼筆爺爺”的老人仍堅持修著鋼筆。有時顧客拿來十幾支筆,他一支支檢查,“這兩支沒壞;這支被墨水堵住了,回去泡泡就行……”最後隻留下5支修理,剩下的“生意”全被推回去。

他的規矩就是這樣,自己能解決的毛病就直接告訴顧客,能免費的就免費。他修過的筆有50多萬支,顧客來自全國各地,乃至海外異國。

身體不好後他把開店時間改為下午三點到五點,隻要身體能支撐,他都會來。他說:“如果關門了,顧客就找不到人修筆了。”有時一天一個顧客都沒有。一年下來,收益不過數千元。而一旁服裝店的月租就近萬元。無數人勸他把店出租,都被他婉拒。他說,你們不明白我。

常人確實很難理解他,隻有他凝神專注於手中鋼筆的時候,才恍然——那是感情的傾注。喜歡是簡單又複雜的情感,何況他喜歡的背後,是六十多年悠悠歲月的浸染。

他曾收過三個徒弟,都因收入微薄而離開。老人說:“我知道自己幹的是夕陽產業,可這麼大個城市需要這麼個行當。”

老人的事曾引來很多媒體的關注,但他拒絕了一切采訪——他擔心慕名而來的顧客,因缺乏更換的配件失望而歸。

但對顧客來說,最大的損失卻是修筆手藝後繼無人,或許明天無人再替我們修筆。

熱議銳評:一位藝術評論家談及此事,曾用“精神貴族”來形容鋼筆爺爺。當傳統文化離我們漸行漸遠,自覺的傳承與堅守,本身就是一種偉大。尤其在一味追求快、粗製濫造的當下,鋼筆爺爺之所以能盡善盡美地守護著一個逐漸被人們遺忘的行業,靠的就是心中的信念和熱愛。或許等到我們84歲的時候,我們才明白,人活著,精神比物質重要。(高明燕)

話題拓展:回憶裏的鋼筆;平凡英雄;執著;堅守的力量;呼喚遠去的文化;把根留住……

(資料來源:騰訊網、鳳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