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吳仁寶:傳奇謝幕——老書記的幸福感(1 / 1)

吳仁寶:傳奇謝幕——老書記的幸福感

素材前沿

“中國最有名的農民”走了。3月18日18時58分,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原黨委書記吳仁寶因病去世,享年85歲。從1961年吳仁寶擔任華西村黨支部書記,直到2003年卸任,在半個世紀時間裏,他帶領全村黨員、群眾艱苦創業,把一個貧窮落後的小村莊建設成為享譽海內外的“天下第一村”,用自己的一生詮釋著新中國農民對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他有一句名言:“我是窮過來的,看到有人窮我就心痛,最大的心願就是讓窮人過好日子。無論何時,我都堅信一點:共產黨是要為大多數人民謀幸福的。人民幸福就是社會主義。”

在吳仁寶治下,華西村走上“集體經濟,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今,這個江南小村實現銷售收入超過400億元,上繳利稅8億多元。“家家住別墅、戶戶有汽車、人均存款超百萬……”,創造了50多項全國第一。2011年華西迎來建村50周年,展現給世人的,是十幾座縮小版的世界名勝建築,是價值3億元人民幣的一噸重金牛、列中國第8位的超豪華新農村大樓。村民的富裕生活,已成為吳仁寶領導下的華西村模式最好的注解。

然而,作為中國首富之村的“當家人”,吳仁寶給自己立了一條“三不”規矩:不拿全村最高工資,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拿全村最高獎金。近幾年,上級政府批準給他的獎金累計有5000多萬元,可他分文不取,全部留給了集體。他常說,“有福民先享,有難官先當”。

在華西村的村口,豎有一麵巨大的宣傳牌,上麵寫著吳仁寶的兩句名言:“家有黃金數噸,一天也隻能吃三頓;豪華房子獨占鼇頭,一人也隻占一個床位。”就這樣,當華西村農民已住進第六代別墅,吳仁寶依然居住在上世紀70年代建造的簡陋老房裏,睡了幾十年的木板床沒有換過。

2012年10月,記錄吳仁寶和華西村故事的影片《吳仁寶》在全國公映,吳仁寶客串演出,這段影像也成為他生命最後的記錄。影片突出表現了吳仁寶的幸福感。導演表示,該靈感來自他在華西村的見聞,“老書記每天早上都要在村裏溜達一圈,看著老百姓日子過得好,那就是他的榮耀,他的幸福感。”

“年紀大了後,沒法每天去廠子裏轉轉了。”但吳仁寶仍然保持了早晨三四點起床的作息和收看新聞的習慣。卸印後這十年,他幾乎每天上午,都會在民族宮給前來旅遊、參觀和學習的人宣講“社會主義富華西”,迄今已有2000萬人聽過他的報告。“有時遊客太多,他一天演講6場”。他這樣描述自己的理想:“村幫村,戶幫戶,最終實現全國富!”盡管讀書不多,但吳仁寶有一種天生的演講能力,“土得掉渣”,卻生動形象,每每逗得台下觀眾哈哈大笑。當地老百姓都親切地稱他為“農民思想家”。

3月13日,是吳仁寶在上海住院的最後一天。這一整天,老書記隻要一醒來,嘴裏就念叨著:“要把大華西4000名村民安排好!”3月16日淩晨一醒來,吳仁寶又問村裏的負責同誌,“這個月的經濟效益如何?大華西的規劃實施如何?”

吳仁寶走了。在這個老書記生活了幾十年的華西398號大門上,貼著一副對聯:“百姓幸福我幸福,百年老店事業成。”

吳仁寶走了。留下華西村這個響亮的符號,還有令世人豔羨的華西村財富。作為農村集體經濟的標本,吳仁寶遊走在現行主流模式的另一條路上。他代表著中國農村萬花筒中的又一麵,光鮮亮麗的一麵。是他讓我們還可以看到不一樣的又耐人尋味的金黃色的農村。對於外界的關注和爭議,吳仁寶一直很坦然,正如他在84歲時對媒體所說:“一個村莊的名字和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緊密相連的時候,它所承載的,已不單純是個體命運的沉浮,而是整個時代的生動縮影。”

熱議銳評:可以說,吳仁寶締造了一個“中國農民”的傳奇。用當下時興的說法,他做了一個中國農民轟轟烈烈、波瀾壯闊的“中國夢”。但英雄人物給我們留下的具體事跡,往往隻是傳奇式的談資,而他們的信念和價值觀,才是可以永久傳承的東西。華西村的成功有眾多因素,其中也有偶然因素,但是幾十年風雨,華西人從來沒有放棄過“共同富裕”的信念。這個信念是吳仁寶給華西村的最大的烙印。我們現在追求的公平正義,物質基礎就是共同富裕。有共同富裕這個信念支撐,發展就不會走上歧路。吳仁寶留下了一個也許無法複製的華西,也留下了一個可以複製、可以永存的“共同富裕”的信念。這就是我們懷念老書記的原因,這就是這位“農民英雄”給我們這個時代留下的最寶貴的遺產。(李軍,《揚子晚報》)

話題拓展:一代傳奇;出彩人生;中國夢;勇氣與信念;改革與拚搏;實事求是;走自己的路……

(資料來源:《新京報》、南方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