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食用菌產品的市場營銷2(1 / 3)

任務12.2食用菌國內外市場的營銷策劃

1)因地製宜發展食用菌生產,選擇適銷對路的品種

了解市場需求,優化品種結構,一定要選擇適銷對路的品種。在菌株選擇中,菇農要根據當地資源、氣候等條件,搞好適應性試驗示範,因地製宜地發展具有區域特色的品種,特別是要注意發展適銷對路的名、特、優新品種。

2)強化新技術、新品種的集成創新

實施食用菌技術推廣支持政策。加大食用菌新型栽培技術推廣資金的支持力度,重點用於對配套技術的試驗、示範和推廣應用,以及對菇農的科技培訓工作,促使良種良法配套,進一步提高配套技術的入戶率和到位率。從生產小國到生產和消費大國,從奢侈品到尋常美食,從農業化栽培到工廠化生產,食用菌的發展離不開科技。要建立符合市場需要的新技術研究和擴繁體係。各食用菌科研機構和各級菌種廠站、食用菌推廣部門,應圍繞食用菌優良品種選育、病蟲害防治、產品保鮮、加工、儲運等方麵開展研究推廣,及時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盡快提高食用菌種植戶的科技素質,抓好規範化栽培和標準化生產的示範基地建設,強化新技術、新品種的集成創新。

3)加強食用菌產品質量安全體係建設,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

食用菌的產品質量是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決定因素,也是做大做強食用菌產業的一個重要條件。建立完善的食用菌產業生態安全體係和產品質量安全體係,對於提升我國食用菌產業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市場競爭力,以及促進食用菌產業增收增效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作用。

(1)加快製定和發布生產標準和質量標準,促使標準體係的不斷完善

可根據綠色產品的質量標準和生產技術操作規程,製定食用菌產品的相關生產程序;可以根據各地方特殊情況,發布地方性的生產和質量標準,尤其是在主要原輔材料和生產環境的標準上,要加大質量標準的製定與實施力度。

(2)開展法規宣傳,使食用菌產品質量安全觀念深入人心

通過開展“農業下鄉”“科技下鄉”春季農業技術培訓、農業法製宣傳月等,采取辦培訓班、製作電視專題片、電台熱線,舉辦現場谘詢會等,廣泛深入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規宣傳,努力使食用菌產品質量安全法律法規進村入企,家喻戶曉。

(3)實行全流程標準化生產

保障食用菌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化生產是關鍵,在提高人們認識的同時,狠抓優質食用菌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加大產品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廣力度,以現代農業展示中心為依托,在各地大力興辦食用菌標準化生產技術示範區,推動食用菌標準化生產。

(4)開展投入品專項整治

強化食用菌生產投入品監管,是實現食用菌產品質量安全的保障。農藥、菌種、肥料等農業投入品的使用,直接關係到食用菌產品質量安全,應當根據食用菌生產的季節特點,將常年監管與專項整治有機結合起來,組織從業人員進行法律法規和技術培訓,提高經營者的安全責任意識,積極開展農資打假和市場整治,嚴厲查處生產、銷售和使用高毒農藥行為,對農資經銷實行許可證製度,引導經營戶實行進貨檢查驗收製度,並建立購銷台賬。

(5)完善食用菌產品質量檢測體係

建立以市級食用菌產品質量檢測機構為中心、鎮級農產品質量檢測站為基礎的覆蓋全省範圍的農產品質量監測網點,建立健全食用菌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係,擴大抽檢範圍和加大抽檢頻率,從農產品生產基地到城區各農產品批發市場、超市、農貿市場,加強監管隊伍建設,努力提高服務質量與服務水平。

4)扶持龍頭企業,提升食用菌產品精深加工水平

食用菌產品加工企業規模偏小和精深加工水平低,以及加工轉化率不高是當前影響食用菌產品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因此要采取一些有效措施進行改善。

(1)加強食用菌工作的領導和管理

食用菌產業在全國新一輪農業結構調整中被作為一個重點來抓,已列為我國高效生態農業、創彙農業和特色農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今後應在政策扶持、資金投入、信息引導、技術普及等方麵給予支持,以加快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另外,要加強食用菌行業管理,杜絕劣質菌種的生產和銷售,為農民提供優質高產食用菌菌種。要加大資源整合,通過資產重組和結構調整,以市場前景好、科技含量高、輻射帶動力強的食用菌產品加工企業為主體,將散、小、弱的企業整合為大型企業(集團),實行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製經營,不斷增強企業抗風險和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

(2)要建立龍頭企業發展的長效機製,加大資金支持力度

各級政府要將食用菌產品精深加工納入農業強省富民戰略規劃中,加大對食用菌產品精深加工企業的扶持力度。加強對食用菌保鮮技術和深加工技術研究。

為延長食用菌鮮食品的貨架壽命,應加強對食用菌保鮮技術研究,研究出保鮮效果好而且無毒的化學製劑、生物製劑和物理方法。另外,食用菌含有豐富的氨基酸、多糖和生物活性因子。因此,要重視食用菌係列保健食品的研究和開發,開發食、藥兼用係列新藥品。

(3)要利用新型科技成果和工業化裝備來武裝龍頭企業

要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圍繞食用菌優勢農業產業,整合力量,突出重點,搞好企業與基地對接,不斷壯大龍頭企業。要利用新型科技成果和工業化裝備來武裝龍頭企業,逐步改變食用菌產品精深加工環節的技術和工藝薄弱的現狀,不斷提高食用菌產品加工轉化率。要針對食用菌產品的深精加工和多層增值環節發展薄弱的狀況,全方位、多層次的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借用外商的技術與資本優勢,加快壯大食用菌產品加工業。

5)創新思路,更新理念,發展食用菌產品大市場大流通

推進食用菌產品市場體係建設,促進食用菌產品的合理高效流通培育,完善食用菌產品市場體係,是推動我國食用菌產業化經營、做大做強現代菌業的重要環節。應采取政府、集體、農戶相結合,多渠道、多形式地建設市場。要積極培育和完善食用菌產品物流主體,加強食用菌產品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支持食用菌重點批發市場建設和升級改造,落實食用菌批發市場用地等扶持政策,搭建食用菌產品物流信息平台,發展食用菌產品大市場大流通。

(1)建設食用菌產品批發市場體係

在食用菌主要產區和集散地,分層次抓好一批地方性、區域性的食用菌批發市場建設,打造具有較強輻射功能的專業性批發市場,改造升級傳統批發市場,重點培育一批綜合性產品交易市場,優化農產品批發市場網絡布局。國家農業部早在2007年曾投資興建了4家食用菌批發市場:吉林蛟河黃鬆甸食用菌批發市場、黑龍江省中國綏陽黑木耳山野菜批發市場、河北平泉中國北方食用菌交易市場、福建省古田食用菌批發市場。各地也結合產業發展需求建立了一些批發市場。例如,南陽西峽雙龍鎮食用菌交易市場,湖北隨州草店鎮食用菌交易市場等,為食用菌產品的營銷發揮了重要作用。

(2)加快食用菌產品的流通開放

加大農產品流通項目招商引資,著重引進跨國物流公司、世界知名食用菌產品加工企業和國內大型食用菌產品經營企業,促進生產要素快速集聚,投資建設食用菌產品物流園區,或直接從事食用菌產品流通,改善產品交易和信息服務係統,提高產品流通能力,以進一步提升我國食用菌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3)加快食用菌產品流通隊伍建設

引導多種經濟組織和專業大戶參與食用菌產品流通,大力發展食用菌產品購銷大戶、經紀人隊伍,發展代理批發商和經紀人事務所,鼓勵一部分農民從生產環節脫離出來,專職從事食用菌產品販銷,帶動菇農進入市場。

(4)發展食用菌產品現代流通業務

鼓勵創新食用菌產品的交易方式,積極推行食用菌產品“銜接基地、連鎖配送、全程控製”模式,加快發展產品連鎖經營、直銷配送、電子商務、拍賣交易等現代流通業務,引導和鼓勵連鎖經營企業直接從原產地采購,與食用菌產品生產基地建立長期的產銷聯盟,以農產品流通發展帶動食用菌產業的專業化、產業化和規模化,提升產業競爭力。

(5)健全食用菌產品流通信息服務體係

依托食用菌產品批發市場交易平台和商務網絡平台,發布世界各國和我國重要食用菌產品生產與供應信息、科技成果信息、食用菌產品主產區的氣象信息、主要經銷商信息、主要食用菌產品產量信息、價格信息以及預測走向等,強化信息引導生產功能和溝通產銷銜接功能,實現菇農增產增收。

食用菌自古就被視為“山珍”,其產業有著廣闊的國內外銷售市場。隻要實時把握市場規律,製訂行之有效的營銷策略,就能創造出客觀的經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得市場者得發展,“小蘑菇也有大市場”,開創出自己的食用菌產品品牌,形成特色食用菌產業也是至關重要的。

1.我國食用菌的產銷模式有哪些?

2.食用菌產品怎樣創品牌?

3.我國國內食用菌市場的營銷策略有哪些?

4.食用菌國際市場的營銷策略有哪些?實驗實訓模塊情境實驗模塊情境實驗1食用菌形態結構的觀察

1)目的要求

①觀察食用菌菌絲體的生長狀態,利用顯微鏡認識食用菌的營養體和繁殖體的微觀結構。

②利用徒手切片觀察食用菌子實體的微觀結構,通過對食用菌子實體形態特征的觀察,讓學生們了解和熟悉各種食用菌子實體的類型和特征,並能根據子實體的外形進行分類。

2)材料及用具

(1)材料

平菇、香菇、雙孢蘑菇、草菇、金針菇、木耳、銀耳、猴頭菇、靈芝、密環菌、羊肚菌、蟲草、茯苓等食用菌子實體或菌核液浸標本或幹標本、鮮標本及部分食用菌的菌絲體,孢子收集器及擔孢子等。

(2)儀器工具

光學顯微鏡(100~600倍)、接種針、無菌水滴瓶、染色劑(石炭酸複紅或美藍等)、酒精燈、75%酒精瓶、火柴、載玻片、蓋玻片、刀片、培養皿、繪圖紙、鉛筆等。

3)操作內容與步驟

(1)菌絲體形態特征觀察

①菌絲體宏觀形態觀察。

a.觀察平菇、草菇、金針菇、木耳、銀耳及香灰菌、蘑菇、猴頭、靈芝等食用菌的試管斜麵菌種或PDA平板上生長的菌落,比較其氣生菌絲的生長狀態,並觀察菌落表麵是否產生無性孢子。

b.觀察菌絲體的特殊分化組織。蘑菇菌柄基部的菌絲束;密環菌的菌索;茯苓的菌核;蟲草等子囊菌的子座。

②菌絲體微觀形態觀察。

a.菌絲水浸片的製作。取一載玻片,滴一滴無菌水於載片中央,用接種針挑取少量平菇菌絲於水滴中,用兩根接種針將菌絲拔散。蓋上蓋玻片,避免氣泡產生。

b.顯微觀察。將水浸片置於顯微鏡的載物台上,先用10倍的物鏡觀察菌絲的分支狀態,然後轉到40倍物鏡下仔細觀察菌絲的細胞結構等特征,並辨認有無菌絲鎖狀聯合的痕跡。

(2)子實體形態特征觀察

①子實體宏觀形態觀察。仔細觀察各種類型的食用菌子實體的外部形態特征,並比較各種子實體的主要區別,特別注意菌蓋、菌柄、菌褶(或菌孔、菌刺)、菌環、菌托的特征,並對之進行比較、分類。

②子實體微觀形態及孢子觀察。

a.菌褶切片觀察。取一片平菇菌褶置於左手,右手持刀片,橫切菌褶若幹薄片漂浮於培養皿的水中,用接種針先取最薄的一片製作水浸片,顯微觀察平菇擔子及擔孢子的形態特征。

b.有性、無性孢子的觀察。靈芝擔孢子水浸片觀察;羊肚菌子囊及子囊孢子水浸片觀察;草菇厚垣孢子水浸片觀察;銀耳芽孢子水浸片觀察。(以上各類孢子的觀察可用標本片代替)

4)實驗總結

①描述菌絲體的生長狀態,並畫出所觀察菌絲、無性孢子、擔子及擔孢子的形態結構圖。

②列表說明所觀察各種類型的食用菌子實體的形態特征,如傘狀、頭狀、耳狀、花絮狀、腎狀、扇狀、蛋形、鍾形等。

③繪製一種食用菌子實體的形態圖,用繪圖筆或鋼筆(黑)繪製生物圖,要求圖形真實、準確、自然,畫麵整潔。

情境實驗2食用菌母種培養基製作

1)目的要求

①了解食用菌母種的配方,掌握馬鈴薯葡萄糖瓊脂簡稱(PDA或PSA)配製及操作過程。

②熟練高溫高壓滅菌鍋的構造及滅菌原理,正確掌握高溫高壓滅菌鍋使用的方法。

③熟悉超淨工作台及接種箱的消毒滅菌方法。

④學會食用菌轉接母管技術。

2)材料及用具

(1)材料

馬鈴薯、葡萄糖(或蔗糖)、瓊脂、水等。

(2)儀器用具及消毒藥品

電爐子、鋁鍋、漏鬥、量筒、紗布、止水夾、漏鬥架、切菜小刀、切板、坩堝或燒杯、捆紮繩、脫脂棉、試管、標簽、天平、高溫高壓滅菌鍋,消毒藥品包括高錳酸鉀、75%酒精溶液、5%石炭酸溶液、新潔爾滅溶液等。

(3)接種材料用具及設備

菌種可任意選擇黑木耳、平菇、香菇母種等。超淨工作台或接種箱、紫外線燈、75%的酒精棉球、接種鏟、酒精燈、火柴等。

3)操作步驟

(1)母種培養基(PDA或PSA)配方馬鈴薯200g、葡萄糖(蔗糖)20g、瓊脂16~20g、水1000ml,pH值自然。

(2)母種斜麵培養基配製方法

①熬製。將馬鈴薯洗淨,去皮挖芽眼,準確稱量200g,然後把馬鈴薯切成細條或小薄片放在小鍋內。用幹淨的量筒量取1000~1200ml水放在小鋁鍋內煮馬鈴薯,待水煮沸後計時20~30min,用2~4層紗布過濾於量筒內,如果過濾後的土豆汁不足1000ml,則用水補充到所用量,再把土豆汁倒回小鋁鍋內加溫火,先加入瓊脂融化後再加入葡萄糖或蔗糖,不斷攪拌融化後,分裝試管。

②分裝。將熬製好的培養基趁熱分裝試管,將培養基倒入小漏鬥內,左手握3~6支試管,右手持漏鬥下麵的膠皮管放開止水夾,讓培養基均勻流入試管內,培養基高度為試管的1/6~1/5,10~15ml,注意試管口內外壁不要沾上培養基,如有應及時清理幹淨,培養基凝固前立放。用棉塞或膠塞封口,以5~6支試管為一捆,試管上端用兩層報紙或用一層牛皮紙包住2/3用繩紮好,貼上標簽,進行滅菌。

(3)培養基的滅菌及排斜麵

高壓滅菌標準為0.1~0.15MPa的壓力,溫度上升到121℃滅菌30min。自然降壓至壓力為至零時,慢慢打開放氣閥緩慢出鍋。鍋蓋半開,使鍋內的餘熱烘幹棉塞,再開蓋取出試管培養基涼斜麵,斜麵涼試管的1/2為宜。自然冷卻,凝固後備用。

4)實驗總結

①母種培養基的PDA配方與土豆綜合培養基的配方有何不同?

②使用高壓滅菌鍋應注意哪些事項?

情境實驗3食用菌的母管轉管技術

1)目的要求

①了解食用菌母種的接種操作。

②熟悉超淨工作台及接種箱的消毒滅菌方法。

③學會食用菌轉接母管技術。

2)材料及用具

(1)材料

上述配製的馬鈴薯斜麵培養基等。

(2)儀器用具及消毒藥品

消毒藥品包括酒精燈、75%酒精溶液即棉球;菌種可任意選擇黑木耳、平菇、香菇母種等。超淨工作台或接種箱、紫外線燈、接種鏟、火機或火柴等。

3)方法步驟

(1)環境用具嚴格消毒

常用的消毒方法如下:

①接種箱或接種室的消毒滅菌。

②熏蒸消毒。在坩堝內放上高錳酸鉀5g,再放上37%的甲醛溶液10ml/m2。甲醛溶液和高錳酸鉀發生強烈的氧化還原反應,立即沸騰發揮出有強烈的刺激氣味,產生的部分原子氧有強烈的殺菌作用,或是微生物吸收原子氧後中毒而死亡。

③藥物消毒。石炭酸5%。濃度用於噴霧消毒;濃度1%~2%來蘇爾水用於皮膚消毒。

④紫外線照射消毒。在接種箱的頂部安裝一個40W左右的紫外線燈管,照射30min可使微生物吸收臭氧後中毒而死亡(殺死物體表麵及空氣中的微生物)。

(2)接種操作

①在無菌的條件下,用75%的酒精棉球將手正麵和背麵擦拭消毒,然後把試管壁及接種用具擦拭消毒後接種。

②菌種轉管(移接)方法。在無菌的條件下,左手持母種管和斜麵管並列拿於拇指和食指間,拇指在上,食指在下。兩支試管口對齊在火焰旁上方。右手持接種鏟,用食指和手掌拔掉試管棉塞,使棉塞底部朝外。接種鏟用75%的酒精棉球擦試後,在火焰上燒灼消毒滅菌冷卻,將接種鏟移入母管內把菌絲連同培養基一起接種在斜麵培養基上,菌絲向上。然後將棉塞在火焰上快速燒灼後塞入試管口內,塞緊棉塞。換上第二支斜麵培養基重複接種。接種特點是輕、快、準,接種鏟不要接觸培養基及試管壁,以防感染雜菌。進行適宜溫度培養。結束接種後,將菌種移入培養箱中調到適宜溫度培養。然後把酒精燈蓋滅,酒精燈、接種鏟及一切用具擺放整齊,接種結束。

③貼標簽。將接種後的試管貼好標簽,注明菌種名稱、接種時間。

④菌種培養。將接種後的試管取出,置於適宜的溫度下(恒溫箱等)培養至菌絲長滿試管斜麵即可。待菌絲長滿後可擴大成原種或保藏備用。

4)實驗總結

簡述母管轉管技術操作應注意的事項。

情境實驗4食用菌組織分離製母種

1)實訓目的

①理解組織分離法製母種的原理。

②掌握組織分離接種技術。

③會使用超淨工作台和培養箱。

2)實訓原理

組織分離法是利用子實體組織來分離獲得純菌絲的方法。組織分離是一種無性繁殖法,雙親的染色體沒有經過重組,因此組織分離基本上可保持親本的生物學特性,優良菌株用組織分離法能使遺傳特性穩定下來。該法操作簡便,取材廣泛,菌絲生長發育快,比較常用。

實訓設計思路為:

①母種培養基的成分不同對菌絲生長有什麼影響?

②組織分離選用的材料及分離的部位不同有什麼影響?

③培養溫度不同有什麼影響?

④雜菌汙染的原因有哪些?

3)實訓器材

新鮮菇(耳)體、刀片、鑷子或接種針;試管斜麵培養基、接種箱或超淨工作台、無菌室、酒精燈、75%酒精及酒精棉球、培養箱等。

4)組織分離操作的主要步驟

①挑選種菇。挑選生長健壯,菌齡適中,無病蟲害,具有本品種優良性狀的菇體或組織作為種菇。

②環境、用具嚴格消毒。即超淨工作台或無菌室的使用,形成無菌的環境。

③菇體消毒。將子實體菌柄基部切除,置接種箱內,在無菌箱內以0.1%的升汞水浸幾分鍾,再用無菌水衝洗並揩幹,或用75%酒精棉球擦拭菌蓋與菌柄2次,進行表麵消毒。

④組織分離操作。組織分離部位的選擇(菌肉組織、菌核組織)。組織分離操作是解剖刀經火焰滅菌,在菇柄中部縱切一刀,用手掰開菌再用刀片在菇蓋與菇柄交界處切取黃豆大小的小方塊。

⑤接種。在無菌條件下,隨後挑取一組織小塊,迅速移接到PDA斜麵培養基上,並塞好棉塞。

⑥貼標簽培養。試管從接種箱取出之前,應逐支試管正麵的上方貼上標簽,寫明菌種編號、接種日期,隨後把試管放入培養箱(室)中,置適宜溫度(平菇22℃,香菇25℃)下培養,待組織塊長出菌絲無汙染即為純種。

⑦培養觀察。置於適宜溫度下培養3~5d,就可以看到組織上產生白色絨毛狀菌絲,轉管擴大即得到菌種。如香菇、平菇、雙孢菇、草菇、猴頭菌等多采用此方法。

5)實驗總結

①組織分離法製母種過程中的關鍵環節有哪些?

②記錄你製作的母種的生長狀態。

③是否有雜菌汙染?如有,分析其原因。

情境實驗5食用菌原種及栽培種製作技術

1)目的要求

①掌握食用菌原種及栽培種的操作方法。

②學會原種及栽培種培養料的滅菌和接種技術。

2)材料及用具

(1)材料

棉籽殼、木屑、麩皮、蔗糖、石膏粉、過磷酸鈣、水等。

(2)菌種

黑木耳、平菇、香菇母種及原種等。

(3)儀器用具

臉盆、鐵鍁、接種箱、接種工具、打孔器、標簽、高溫高壓滅菌鍋、常溫常壓滅菌鍋、消毒殺菌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