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bit的IP地址不便於記憶和使用,因此,采用了一種稱為點分十進製(dotteddecimalnotation)的記法來書寫IP地址。所謂點分十進製記法就是將32bit的IP地址中的每8個比特用一個十進製數字表示,並且在這些十進製數字之間加上一個點。例如IP地址00000100000011000000101000000001對應的點分十進製記法是4.12.10.1。
如果主機號(hostid)中靠近網絡號(netid)的若幹比特不用於主機編號,而是和網絡號一起用於網絡編號,那麼,我們就說該IP網絡中包含IP子網。這些IP子網的網絡號是相同的,區別它們的是子網號,子網號由原來屬於主機號的比特編碼。為什麼要劃分子網呢?簡單來說,劃分子網是想在一個大網絡中進一步分割出若幹個小的網絡,以便把主機劃分到不同的子網中,從而便於管理。例如,在校園的一棟樓中有數學係、物理係和力學係,這棟樓內主機IP地址的網絡號是相同的,為了便於管理,可以把數學係、物理係和力學係的主機劃分到三個子網中,每個係對應一個子網。
對於一個IP地址,如何知道它的網絡號是多少?主機號又是多少呢?我們說,如果知道了該地址對應的子網掩碼,就可以簡單計算出網絡號和主機號。
子網掩碼由一連串的“1”和一連串的“0”組成。“1”的個數等於網絡號和子網號比特數之和,“0”的個數等於主機號比特數。
假設一個B類IP地址140.50.0.0,其主機號部分的2個比特用於子網號編碼,則可以編碼22=4個子網。
這些子網中的主機的網絡號分別是140.50.1.0、140.50.2.0、140.50.3.0和140.50.4.0。
怎樣由IP地址和子網掩碼計算網絡號和主機號。假設IP地址140.50.1.1對應的子網掩碼是255.255.0.0,我們根據IP地址結構的定義可知,該地址是B類地址。
又根據子網掩碼的定義知道該地址不包含子網,因此,該地址的網絡號是140.50.0.0,主機號是0000000100000001(對應的十進製數是257),即IP地址是140.50.1.1的主機是網絡140.50.0.0中的第257號主機。
由於同一個網絡中的一個IP地址不能被多個主機同時使用,所以,IP地址要統一進行管理。連接到網絡的主機用戶要向網絡管理機構申請一個IP地址。網絡管理機構在分配地址時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其中重要的一點是物理位置相近並且性質相同的主機要具有相同的netid和subnetid,即把它們劃分到一個IP網絡(或IP子網)中。這樣做的好處包括兩個方麵,一是便於管理,二是可以壓縮路由表的大小,便於路由選擇。因為這些主機放到一個網絡中,隻需在路由表中為該網絡指明一條路由,即可到達多台主機。IP地址的管理和分配分級實施,上級管理機構負責分配網絡號,下級管理機構負責分配主機號。
IP地址是邏輯地址,沒有固化在機器中,因此,需要通過軟件為機器配置IP地址,這樣機器才能進行通信。對於主機來講,配置IP地址一般通過操作係統提供的界麵實施。
在指定IP地址時,默認的子網掩碼會自動填寫到“子網掩碼”中。如果劃分了IP子網,就需要手工填寫實際的子網掩碼。
對於網絡設備來說,配置IP地址一般使用專用的IP命令,把IP地址和網絡接口綁定起來。作為互聯幾個網絡的設備,路由器要配置幾個IP地址。一個網絡接口一個,而且每個網絡接口上的地址要與連接到該接口的網絡處在一個網絡內,即它們的網絡號和子網號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