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藝術創新與審美震撼(3 / 3)

第二部分,紅軍將領。這些人物有周恩來、朱德、林彪、彭德懷、羅榮桓、劉伯承、陳毅、聶榮臻、葉劍英、羅瑞卿、朱雲卿、郭化若、鄧萍、滕代遠、袁國平、黃克誠、黃公略、劉伯堅、趙博生、董振堂、季振同、劉亞樓、王震等。在這些紅軍將領中間,雖然人人都有戲,但是重點塑造了周恩來、朱德、彭德懷、林彪、鄧萍等人。周恩來在紅軍的形象塑造是完美高大的,他謙虛謹慎非常尊重毛澤東,打起仗來經常問:“如果是毛澤東,他會怎樣處理這個問題?”一方麵,他明知道王明等人的決策有問題,但是組織卻得服從,另一方麵他想保護毛澤東、重用毛澤東。飾演周恩來的劉勁把他的忠貞、細致、忍讓的性格詮釋得非常充分。朱德是毛澤東的親密戰友,一貫支持毛澤東的主張。第2集,展現了他在瓢潑大雨的行軍途中,當醫生為賀子珍接生時,讓戰士們背靠背舉著傘圍成一圈,形成一道人牆的情節,形象化地表現了他對毛澤東的深情厚誼。他還對周恩來說:“我朱德輕易不佩服人的,但是我最佩服毛澤東。朱毛不能分開,一分開就打敗仗。”由張秋歌飾演的彭德懷也是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他智勇雙全,粗中有細,顧全大局。第4集,毛澤東問他:“你為什麼主動提出把紅三軍團和紅一軍團合編成一個方麵軍?”他回答說:“我是個將,你是帥。我在以你為首的總前委領導下,為勞苦大眾打天下。”具有很強的黨性原則。他能從毛澤東寫信從不用阿拉伯數字標日期的習慣,立即識破敵人送來的假信。他的參謀長鄧萍,卻有較強的“山頭主義”觀念,經常被彭德懷批評。電視劇對林彪的性格表現是“悶葫蘆”,話不多,但是特別能打仗。第9集,第一次反圍剿時,按計劃他帶紅一軍團進攻東固,但是在行軍路途中,他聽到龍崗方向傳來槍聲,立即判斷敵人不在東固而在龍崗,於是帶領部隊奔赴龍崗,取得了消滅張輝讚的勝利。

第三部分,蘇區地方工作的領導幹部。第1集到第17集,出現的幹部有鄧子恢、張鼎丞、譚震林、古柏、羅明、曾山、李文林、何長工、熊壽棋、謝唯俊、徐特立、鄧小平、毛澤覃、李堅貞、何叔衡、傅連暲等。第18集到第29集,從上海臨時中央機關撤退到蘇區的地方領導幹部有劉少奇、陳雲、毛澤民、楊尚昆等。這些人物中間,鄧子恢、張鼎丞是閩西根據地的負責人,曾山是江西省委的。他們與毛澤東的關係都親密無間。羅明是福建省委的,後來被博古扣上“羅明路線”的帽子加以批判,電視劇重點表現了“鄧毛謝古四大罪人”,即鄧小平、毛澤覃、謝唯俊、古柏。他們是支持毛澤東主張的地方幹部。第14集,展現了鄧小平來到江西瑞金,見到謝唯俊。謝唯俊要他留在瑞金,任命他為瑞金縣委書記。第15集,毛澤東、朱德來到瑞金,鄧小平彙報工作時,建議第一次中華工農兵蘇維埃代表大會在瑞金召開。毛澤東等領導考察瑞金後同意了。電視劇還表現了這些“罪人”們被發配到艱苦地方“勞動鍛煉”時,毛澤東還寬慰他們,繼續努力工作,這些情節都很感人。

第四部分,毛澤東的家屬和普通紅軍戰士。主要人物有賀子珍、賀怡、毛岸紅,警衛排長薑有田,警衛員龍達、崩伢子。其中薑有田和崩伢子是虛構的人物。賀子珍的性格比較鮮明,她一聽說彭德懷打下了長沙,就把女兒送給當地農民去領養,自己千裏迢迢到長沙找毛澤東的三個兒子。她對毛澤東被錯誤批判非常不滿,經常當著項英的麵把心中的不滿表達出來,非常有個性。由張晶晶飾演的賀子珍是成功的。賀怡是賀子珍的妹妹,她嫁給毛澤東的弟弟毛澤覃。第6集,毛澤東在吉安淨安寺,見到賀怡後,賀子珍對賀怡說:“叫你大哥啊,還是姐夫啊?”毛澤東說:“爹親叔大,娘親姨大,那就看賀怡願意當娘家人哪,還是願意當婆家人哪。”非常風趣。薑有田接到命令要離開毛澤東,但他情願脫下軍裝穿便衣也要當毛澤東的警衛。龍達確有其人,後來當了湖南省軍區副司令。崩伢子是個虛構的人物,神彈弓手,頗具傳奇性。說到紅軍戰士,還要提一下被俘後,被紅軍寬大俘虜和官兵一致的新軍隊所感動,尤其對毛澤東多給他盤纏,要他回家奔喪而感激的吳人鑒,願意留在紅軍,成為紅軍第一個電訊兵,他改名為王諍。

第五部分,普通農民。這些人物中大多數是虛構的人物。第1集,在危難中背著毛澤東脫離險境的農民叫陳流裕。第2集,毛澤東請一個老農給紅軍前委委員講幫助紅軍作戰的原因,毛澤東稱他為“老伯”。第10集,毛澤東問一個老鄉,問他為什麼不備耕,他說田沒有分死,不知今後能不能繼續種。毛澤東及時寫文章說,分給農民的田,歸農民私有,別人不能侵犯。第20集,福建連城縣為紅軍演戲的農民小樂隊八幹叔、獨臂張、林九嬤。第29集,一個把八個兒子送去參加紅軍的老農民,臨終前毛澤東去看望了他。此外,還有經毛澤東做思想工作,願意分到土地自食其力,不與紅色政權作對的土匪武裝的頭目鉤吻草。

第六部分,國民黨的要員和軍隊的大小將領。《紅色搖籃》電視劇中對於紅軍的主要對手,國民黨黨部要員和軍隊的將領等人物,也著力加以塑造。他們是蔣介石、宋美齡、何應欽、賀元及、何健、劉和鼎、唐雲山、陳立夫、魯滌平、張輝讚、公秉蕃、譚道源、陳誠、楊永泰、上官雲湘、馬昆、馮·賽特克,還有被蔣介石派到蘇區刺殺毛澤東的特務婁還北,後來舉起反蔣義旗的19路軍愛國將領蔡廷鍇、蔣光鼐等。其中,蔣介石是電視劇著力塑造的人物。在第一次“圍剿”時,張輝讚在南昌請蔣吃豬頭肉,這道菜取名“剃朱毛”。蔣介石答應張輝讚在南京為他親自煮東坡肉,要為他祝捷。當蔣介石聽說他勝利在望時,果真為他親自煮東坡肉。宋美齡說他在江西趕到這兒時,肉也壞了。蔣介石說,他吃得上吃不上我不管,隻要消息傳出去,說我給他煮東坡肉就行了。充分表現了他的陰險偽善和奸詐權謀。另外,馬昆這個駐防贛州的雜牌軍旅長,彭德懷以為他沒有戰鬥力,沒想到他非常狡猾,用瞎子聽出紅軍挖地道的方向,阻擋了紅軍的進攻,使紅三軍團陷於被動。

上述六部分人物,有名有姓加上無名無姓的人物將近上百個,構成了電視劇眾多人物的風景線,栩栩如生地再現了那個時期的多重矛盾:紅區和白區,紅軍和白軍,上海臨時中央和蘇區中央局,紅軍總前委幹部和百姓,戰爭和建設,生產和生活,封鎖和反封鎖等等犬牙交錯、錯綜複雜、立體複合矛盾、大拚搏大變化的大結構。《紅色搖籃》的創作者們,能把這麼龐雜的矛盾鬥爭表現得如此順當,如此有看點,難能可貴,這是他們善於藝術創新的結果,使電視劇具有強烈的審美震撼力。

對於拍攝重大革命曆史題材電視劇來說,難度很大,困難多、標準高、要求嚴,方方麵麵的需要都要照顧到,否則難免有許多遺憾之處。從藝術上分析,我認為該劇存在的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從電視劇故事結構看,戰爭戲分量過重,蘇區政權建設內容偏少。

我初步統計了一下,29集《紅色搖籃》表現戰爭場麵的集數共占了24集,隻有5集沒有戰爭場麵。這5集是:第15集、第16集,表現了中華工農兵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成立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第24集、第25集、第26集表現毛澤東在受到博古等人的打擊下,依然堅守政府主席的崗位,搞調研、抓生產、搞貿易,關心群眾生活。由於電視劇故事結構裏麵戰爭場麵的比例過重,觀眾會產生中央蘇區存在的幾年中天天在打仗的印象,進而產生中央蘇區的政權是“馬背上的共和國”的誤解。實際上,毛澤東帶領紅軍離開井岡山後,從1929年打破地方軍閥組織的三省“會剿”,到1930年1月,紅軍攻下吉安,2月消滅了江西軍閥魯滌平的一個旅,閩西革命根據地就建立了起來。毛澤東規定的紅軍三大任務:武裝鬥爭、土地革命、建立政權,隨之就開展起來。在根據地相對穩定的情況下,紅軍才有能力主動向外出擊,包括後來表現的紅軍打贛州、打漳州,都是紅軍主動進攻的戰例,目的是不斷擴大紅色根據地。蔣介石“中央軍”組織的第一次反“圍剿”於1930年12月開始,1931年1月結束;第二次反“圍剿”開始於1931年4月,5月結束;第三次反“圍剿”於1931年7月開始,8月結束;第四次反“圍剿”於1932年11月開始,1933年2月結束;第五次反“圍剿”於1933年10月開始,1934年10月紅軍長征。雖然總體上是戰爭狀態下,但是中央蘇區從1931年8月到1933年10月,還是有近三年相對平穩的時間。共產黨在中央蘇區抓緊進行政權建設,而且建設得不錯,像個國家,如果依然是“馬背上的共和國”,王明、博古也不會提出“禦敵於國門之外”的主張了。毛澤東在《關於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中說:“還應該指出,第三次‘左’傾路線統治時間特別長久,帶給黨和革命的損失特別重大,但是這個時期的黨,因為有廣大的幹部、黨員群眾和廣大的軍民在一起,進行了積極的工作和英勇的鬥爭,因為在許多地區和許多部門的實際工作中,仍然獲得了很大的成績(例如在戰爭中,在軍事建設中,在戰爭動員中,在政權建設中,在白區工作中)。”(《毛澤東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90頁。)政權建設涉及政府部門領導體係的建立,政府工作人員執政能力的提高,應該有很大的開掘空間。但是電視劇對於政權建設的故事內容比較少,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第二,對於王明路線的危害,展現過於戲劇化。

王明路線是一個完整的錯誤體係。思想上教條主義,一切照搬蘇聯的經驗;政治上不了解中國國情,提出“一省數省勝利”的主張,否定中國革命是新民主主義的性質,反對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組織上宗派主義,大批打擊、處罰和撤換中央到地方所有同他們氣味不同的有經驗的老幹部;軍事上開頭是冒險主義,後來又是逃跑主義。電視劇對於王明路線的展現不夠係統,給人的感覺是,王明這些人主要是妒忌毛澤東的才幹,才打擊他,這是戲劇化的特征,盡管電視劇對王明、博古這些人的形象塑造是成功的,表演的戲份很足,但是沒有對其“成為體係的錯誤路線”加以說明,也是遺憾之處。

第三,對於反四次“圍剿”勝利後,中央蘇區政治生態的表現缺乏邏輯性。

寧都會議之後,毛澤東被解除紅軍領導權。接著的反四次“圍剿”打了勝仗。博古這些人是把這次勝利作為王明路線正確的標誌,認為沒有毛澤東照樣打勝仗,因此推行其錯誤路線的氣焰更高,毛澤東更是受到冷落。電視劇裏卻是反第四次“圍剿”勝利後人們更加想念毛澤東,不符合當時的政治氛圍,明顯不合邏輯。

第四,電視劇中戰場的場景選擇不理想,戰爭場麵過於象征化。

當今社會各地的建設日新月異,要想尋找“當年鏖戰急”的戰場,已經很困難了。但是作為戰爭場地的選擇不能隨意,如電視劇有一個表現紅一軍團的紅軍埋伏地點的場麵,是在一片竹林裏麵,戰士們在竹林裏麵舉著槍,隨時準備衝鋒。一支一萬多人的部隊,在密林中是無法進行衝鋒的。電視劇除了黃公略的部隊對張輝讚的部隊誘敵深入的戰鬥以及紅三軍團打贛州的戰鬥,敵我雙方在同一場景出現外,其餘的戰鬥,都是單向的,即隻有紅軍戰士射擊場麵,不見敵人進攻,或者隻有紅軍衝鋒,沒見敵人逃跑,接著就是取得了戰鬥勝利,過於象征化。

第五,殘酷的戰鬥中的浪漫主義場景,產生夢幻效果。

紅三軍團攻打長沙時,彭德懷一個人親自打炮的情節過於浪漫,作為手下有一萬多人馬的兵團司令來說,手下居然沒有人會打炮,他能去攻打長沙城嗎?這是不合實情的。因為彭德懷的部隊不是從遊擊隊發展起來的,彭德懷參加革命前就是職業軍人,是湘軍正規軍的團長。平江起義時,他帶領自己的一個團參加革命,手下職業軍人很多,會打炮的人不會沒有。這場戲最後的人物造型是彭德懷一個人站在大炮旁,像一座偉岸的雕像,寓意不明確。再比如,最後一集,八幹叔、獨臂章和林九嬤三個人的小樂隊,來到硝煙彌漫的陣地上,慰問紅軍戰士。如果戰鬥間隙,唱歌是合理的,但是在炮聲隆隆、硝煙彌漫、槍林彈雨中還在唱歌,也不隱蔽起來,最後都犧牲在陣地上,則過於浪漫主義,具有夢幻效果。

至於在道具、配音和部分台詞上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就不例舉了。

以上評論是個人的看法,僅供參考。

2010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