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藝術創新與審美震撼(1 / 3)

——電視劇《紅色搖籃》藝術成就分析

重大革命曆史題材電視劇是特殊類型的電視劇,按照重大題材影視劇創作的原則要求,重要曆史人物都要用真實姓名。因此,對於電視劇《紅色搖籃》來說,進行藝術創作的難度比較大。首先,該劇所表現的時代背景是從1929年6月到1934年10月這五年時間內,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央蘇區所發生的重大事件。由於這段時間所需要表現的真實姓名的人物眾多,需要進行人物形象塑造的任務自然繁重;其次,這一時期的革命文獻資料比較多,有關黨的決議文件、報刊文章、領導批示、會議記錄、電報電文、情況通報等文獻資料異常豐富,因此留給藝術家進行藝術虛構的空間有限;再次,許多直接當事人還健在,間接當事人(夫人及子女)人數更多,他們寫了大量的回憶錄、傳記等,使藝術創作的難度較大;最後,各門類藝術家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創作的許多文學、電影、戲劇等優秀作品,廣為流傳,影響深遠。在上述前提條件下進行革命曆史題材電視劇的創作,做到大事不虛、小事不拘,非具有嫻熟、深厚的藝術功底者,難以勝任。金韜同誌就是一個善於在這些前提條件下進行創作的著名導演,韶鈞林也是一位非常善於啃硬骨頭的著名電視劇編劇。他們的結合為電視劇的成功,夯實了基礎。

金韜說,他導演的電視劇《長征》、《井岡山》和《紅色搖籃》,是紅軍係列三部曲。“三部曲”應該是一環扣一環,由於各種因素的限製,我們首先看到的是三環中的最後一環,即電視連續劇《長征》。這是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作品,而且一播走紅,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的轟動效應,堪稱經典之作。接著看到的是三部曲中的第一環,即電視劇《井岡山》。這也是一部難能可貴的作品,隻是由於觀眾對《長征》創造的人物形象,尤其是毛澤東的藝術形象,留下了深刻印象,對於《井岡山》中所塑造的毛澤東藝術形象,難免出現審美不連貫的感覺,這也是電視劇《井岡山》沒有產生類似於《長征》的轟動效應的原因之一。而電視劇《紅色搖籃》的播出,是將三部曲緊密聯係在一起的關鍵環節,使紅軍三部曲成為一個完整的係列。更重要的是《紅色搖籃》延續了《井岡山》所創作的人物形象,凸顯了人物形象的連貫性,進而產生了更加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馬克思有一個著名論點:人是曆史的結果,而不是曆史的起點。(轉引自劉揚體:《苦澀的輝煌——劉揚體電視劇評論選》,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第108頁。)按照這個論點,革命曆史題材電視劇創作的最終目的在於揭示人性的存在狀態,通過挖掘革命曆史故事背後的真實人性,藝術地展示革命先驅的心理狀態、精神境界,以實現革命先驅和今人的精神溝通,電視連續劇《紅色搖籃》達到了這一藝術目的,取得了突出成就。本文重點加以分析。

人類社會的文明史記載了無數的事件。這些事件中,除了大自然的突變所引發的事件之外,人的行為是造成各種事件的主要原因。選擇故事,講述事件,塑造人物,是電視劇藝術創作的主要任務。電視劇《紅色搖籃》(以下簡稱《紅》劇),用29集的篇幅表現了下述事件:紅四軍第七次黨代表大會、紅四軍第九次黨代表大會、在上海的黨中央領導關於召開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和成立中華蘇維埃中央臨時政府的決定、在莫斯科召開的中共六大、李立三的盲動主義路線、中共中央六屆三中全會、第一次反圍剿、富田事件、第二次反圍剿、第三次反圍剿、第一次中華工農兵蘇維埃代表大會、中共中央六屆四中全會、王明路線的形成、第二次全國蘇維埃工農兵代表大會、第26路軍起義、顧順章叛黨、寧都會議、第四次反圍剿、臨時黨中央撤到中央蘇區、對毛澤東正確主張的全盤否定、批判羅民路線、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的工作、第19路軍反蔣、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長征等等。如此眾多事件的展現,是個難度很大的工作。但是《紅》劇卻將這些重要的事件展現得有條有理,疏密得當。值得稱道的是,編導者善於運用電視的技巧和手段,講述這些在中國革命運動曆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事件。電視劇對於故事情節的構思、場麵的安排、人物的塑造等方麵,都表現出了創作者獨具匠心的藝術追求和沉鬱悲慨、雄渾壯麗的藝術風格。該電視劇的故事結構和敘事方式有如下特點:

第一,另辟蹊徑,不落俗套。第1集裏麵重點講述了紅四軍第七次黨代會閉幕和第九次黨代會即古田會議召開的故事。曆史上,1929年5月,在紅四軍第七次黨代會上,選舉投票罷免了毛澤東前委書記的職務,由陳毅擔任前委書記。隨後,陳毅到上海向臨時中央彙報工作,受到了批評,要求恢複毛澤東的職務。陳毅回來後,請毛澤東出山。1929年12月底,毛澤東在福建上杭古田主持召開了紅四軍第九次黨代會。這段曆史,在電視劇《井岡山》裏也曾有所表現。《紅》劇的編導者運用字幕把上述背景交代完畢之後,沒有按照常規的套路進行敘事,而是在不違背曆史真實的情況下,設計了新奇的情節:毛澤東遇到了國民黨追兵,好不容易才擺脫敵人的追捕。接著毛澤東身患瘧疾、病危在床,當地的郎中都認為無藥可醫,還送來了自己的紅木棺材。朱德聽說毛澤東病危,從前線趕回來,見到了紅木棺材之後,以為他作古了,於是撫棺痛哭,訴說發自肺腑的對毛澤東的崇敬之情。這感人肺腑的真情流露,在樓上的毛澤東聽到了,使他對朱德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這些情節雖然是虛構的,但是非常有人情味,也很有生活氣息,拉近了觀眾與劇中人物的距離。而且,對於醫治瘧疾的藥,也是陳毅專門從上海找來的,體現了他們之間的戰鬥情誼,使人感到耳目一新。

第二,疏密得當,重點突出。從第2集開始就表現了李立三的盲動主義路線,編導把李立三在上海臨時中央的盲動主義決策處理得比較簡練,卻重點講述了特派員周以農的故事。周以農一到蘇區,就儼然以特派員自居,要召開全體幹部會議傳達中央指示。毛澤東說幹部一時難以趕到,先給我們傳達。周以農就坐在禮堂的主席台上,一副“欽差大臣”的做派,開始傳達起來。後來,周以農固執地要毛澤東攻打長沙,甚至不惜以為楊開慧報仇的名義煽動紅軍打長沙,這些情節都深刻說明了“左”對革命的危害。第7集講述了第一次反圍剿的故事,首先敘述了毛澤東召開軍事會議,會上紅軍指揮員對於如何反圍剿展開激烈爭論。休會期間,毛澤東與朱德商量布置了有關反AB團的工作。電視劇並沒有把由於清查AB團引發的富田事件作為重點表現的內容,而是采取了淡化處理的方式,如由陳毅向毛澤東彙報工作時,說李韶九搞擴大化,搞得人人自危。不久,陳毅又彙報李韶九抓AB團,使駐在富田的紅20軍發生兵變,編導對這個事件處理得比較簡潔,隻是表現了毛澤東決定由陳毅去處理富田事件的場麵,就沒有再加以表現了。而是把重點放在講述有人仿造毛澤東的筆跡寫信給古柏,要他抓朱德和彭德懷的故事情節上麵,這個故事非常扣人心弦。因為敵人把信送給了朱德和彭德懷,朱德一看信就知道是敵人的離間計。而彭德懷的部下,參謀長鄧萍等人見信後,卻信以為真。他們讓渡贛江的部隊停止前進,並且把來到紅三軍團指揮所了解情況的毛澤東軟禁起來,毛澤東的命運如何,造成非常強烈的懸念。在這個緊急關頭,彭德懷的頭腦非常清醒,立即識破了敵人的離間計,主動做好紅三軍團的幹部工作,使毛澤東化險為夷,而且也取得了第一次反圍剿的勝利。

第三,以點帶麵,展現全局。《紅》劇對於第一次中華工農兵蘇維埃代表大會召開,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的成立,以及各部門開展工作的情況,采取了從微觀入手,細節刻畫的方式進行敘事。如第16集,展現第一屆中華工農兵蘇維埃代表大會籌備的情況,包括對於國徽的確定、印章的式樣等,都有詳細的敘述。對於第一次中華工農兵蘇維埃代表大會召開時舉行的閱兵儀式和群眾遊行場麵,在瑞金葉坪紅軍廣場拍攝,運用高科技手段將錄像磁帶加以去色處理,並使畫麵出現斑點條紋,造成了老電影黑白紀錄片的仿真效果,藝術真實地再現了當時熱烈、隆重的壯觀場麵。毛澤東就任臨時中央政府主席,在開全體代表大會時,認真聽取代表的意見,如對於《婚姻法》的意見等等。

在第25集,講述了敵特煽動群眾用蘇幣兌換銀圓,妄圖搞垮蘇區金融係統的故事。麵對群眾的擠兌風潮,毛澤東沉著應對,他要蘇區銀行嚴格按照一元紙幣換一個銀元,取信於民。然後毛澤民出麵,找剛打了勝仗的紅軍部隊籌集繳獲的銀元,同時又把紅軍打土豪收繳的金銀首飾公開在市場上出售,但是隻收蘇區紙幣,很快就使受蒙蔽的群眾又把手中的銀元兌換成蘇區紙幣,很快平息了金融危機,並且抓住了製造謠言的敵特,展現了在紅色搖籃時期的蘇區銀行如何進行艱苦工作的場麵。在這一集裏,毛澤東到賀子珍辦的小學校,見到了徐特立,徐是教育部代理部長,他向毛澤東彙報說,蘇區現有3025所小學校,入學率達到81%,而且還實行了免費上學,相反白區教育最好的江蘇省入學率也隻有13%。這個情節反映了蘇區教育部門的工作成效。毛澤東到理發店,了解到理發店的師傅訴說蘇維埃政府公布的《勞動法》,使他不能雇請徒工了,因為勞動法規定八小時工作製,白天農民要幹活沒有生意,晚上來理發還要給徒工發加班費,付不起。毛澤東知道後與劉少奇商量,要對執行《勞動法》的情況加以研究。電視劇表現了毛澤東布置陳雲主抓蘇區與白區的貿易,雖然篇幅不長,但是充分展現了蘇區在革命戰爭的艱苦條件下,依然千方百計抓緊生產,做好經濟工作,支援前線,安排好群眾生活。毛澤東在第二屆中華工農兵蘇維埃代表大會上做的政府工作報告題目就是《注意工作方法,關心群眾生活》,充分展示了人民政府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在第26集,還表現了工農檢察部的部長何叔衡向毛澤東反映總務廳副廳長左保雲有貪汙行為,經過檢查,查證了有關證據,對他進行了司法懲處,判刑一年半,並且將處理意見向社會公開,取信於民,反映了共產黨反腐倡廉的決心。這些故事情節充分展示了在瑞金建立的臨時中央政府,麻雀雖小五髒俱全,對於管理社會、服務人民是非常有效的嚐試,是名副其實的人民政府的搖籃。

第四,風情文化,全麵展現。第6集,毛澤東到吉安淨安寺,對淨安寺的曆史沿革加以了解。第20集,紅軍打下漳州後,開慶祝會,場麵非常壯觀,其中由八幹叔等三人的小樂隊演出閩西山歌,很有地區文化特點,寓意紅軍對於文藝工作的重視。八幹叔等人用歌聲表達群眾的心聲,成為故事情節的重要串聯線。如在第23集,博古到了福建長汀,吃飯時八幹叔唱山歌,歌詞有領袖毛澤東,博古聽見很不高興,被八幹叔教訓了一頓,氣壞了。第24集裏麵,毛澤東被博古派到福建永定進行查田工作。電視劇編導就以聞名天下的永定土樓振福樓為場景,用張鼎丞和毛澤東交談的方式,詳細介紹了土樓的來龍去脈。其中還穿插了毛澤東和以鉤吻草為首的一股地主武裝進行有禮有節鬥爭的故事。警衛排長薑有田詢問鉤吻草進土樓幹啥,鉤吻草說找“朱毛”,她把朱德、毛澤東當做了一個人,使薑有田一下子識別出她來者不善。當紅軍把鉤吻草抓起來後,她的部下綁架了八幹叔等人,還要進攻土樓。毛澤東為了保護居民,主動與鉤吻草談判,並答應給地主也按人頭分田,給他們生活出路,使鉤吻草答應不與紅色政權作對。這個故事說明了當時毛澤東製訂的土改政策是符合中國農村實際的,說明了施行正確政策的重要性,很有啟示意義。第29集,在福建長汀的鬆子嶺陣地上,八幹叔三人為慰問紅軍戰士犧牲在陣地上,非常感人。

在文化上出新,是該劇的一個重要特點。比如第26集講述的林彪演戲的故事也很有新意。紅軍第四次反圍剿勝利後,舉行文藝演出大會,林彪和羅瑞卿演出了審判蔣介石的話劇。據革命回憶錄記載,真有其事,並非藝術虛構。開始是要林彪審判張輝讚,他不願意,認為對手太小了,隻有把審判者換成蔣介石,他才願意上台,而且,把蔣介石押下台後,林彪還掏出槍打了兩槍,表示把蔣介石“斃了”。這場戲既新鮮又生動,很有看點。反映了紅軍在戰鬥間隙,文藝生活也是非常活躍的。

以上是關於電視劇《紅色搖籃》故事結構的特點。

電視劇《紅色搖籃》可以起到形象化的曆史教科書的作用,但是,它畢竟不是曆史教科書,而是電視劇藝術作品。是否能通過電視劇中的描情狀物,塑造出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是電視劇成功與否的關鍵。我認為《紅》劇對於毛澤東的人物形象塑造是成功的。由王瑛扮演的毛澤東,與這個時期的毛澤東的形象相吻合。斯諾先生於1936年8月在保安見到了毛澤東,那時,毛澤東43歲。斯諾在《西行漫記》中對毛澤東的描述是:“他是個麵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個子高出一般中國人,背有些駝,一頭濃密的黑發留得很長,雙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顴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間所得的印象,是一個非常精明的知識分子的麵孔,可是在好幾天裏麵,我總沒有證實這一點的機會。我第二次看見他是傍晚的時候,毛澤東光著頭在街上走,一邊和兩個年輕農民談著話,一邊認真地做著手勢。”(斯諾:《西行漫記》,董樂山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年版,第107頁。)後來,斯諾通過與毛澤東交談,進一步增進了對毛澤東的了解,他在書中寫道:“在我看來,毛澤東是一個令人極感興趣而複雜的人。他有著中國農民質樸純真的性格,頗具幽默感,喜歡憨笑。甚至在說到自己的時候和蘇維埃的缺點時候他笑得厲害——但是這孩子氣的笑,絲毫也不會動搖他內心目標的信念。他說話平易,生活儉樸,有些人可能以為他有點粗俗。”(斯諾:《西行漫記》,董樂山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年版,第110頁。)斯諾在書中說:“毛澤東在我的印象中是一個有相當深邃感情的人。我記得有一兩次當他講到已死的同誌或回憶到少年時代湖南由於饑荒引起的大米暴動中發生死人事件時,他的眼睛是濕潤的。”(斯諾:《西行漫記》,董樂山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年版,第116頁。)作為著名的記者,斯諾的描述應該是非常客觀的。從唯物史觀來看,這個時期的毛澤東不應有“偉人”氣質和做派,而應具有“常人”的情感和舉止。《紅色搖籃》對於毛澤東的形象塑造,是多維的、全麵的,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麵進行了刻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