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電視連續劇開場戲的審美導向(中)(2 / 3)

第三,故事情節要有新穎性。“新穎性就是典型塑造的獨創性。典型對於獨創性的要求,已經達到了絕對的程度。在文學典型的畫廊中,絕不允許重複。別林斯基認為,在真正的藝術裏,‘一切形象都是新鮮的,具有獨創性的,其中沒有哪一個形象重複著另外一個形象,每一個形象都憑它所特有的生命在生活著。’”(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88頁。)典型塑造是故事情節和人物的有機結合,人物的戲劇性動作要在故事情節中展現。如《曆史的天空》裏的薑大牙這個人物就具有強烈的典型性,他的獨特個性是與曲折而又新穎的故事情節緊密相連的。正如汪守德說的:“他原打算參加國民黨軍隊,卻陰錯陽差地投奔了共產黨的隊伍,作品如此描寫的用意在於展開對人物命運偶然性中蘊含的必然性的揭示。後來他在戰鬥的曆程中不斷頑強地顯露和張揚自己原始的個性,又在複雜的政治鬥爭中逐步打磨和修煉自己。作為性格,他所呈現出的不是我們通常熟知的線性進步軌跡,而是在他前進的道路上埋伏許多的曲折和凶險,無情地考驗著這個有血性的但並非是完美的熱血男兒,使其將蘊藏的內在激情、超凡智慧、過人膽魄和與生俱來的某種‘俠邪’卻可愛的氣質,像一首鏗鏘有力的詩吟誦在生活的風雨中,使人感到他就是這片土地孕育,就是這個時代鍛造的,屬於我們這個民族的英雄。”(文藝報選編:《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評論集》,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490頁。)該劇第1集講述的故事情節都具有新穎性,如韓春雲準備上吊的場麵;薑大牙找水蛇腰學習怎麼入洞房的場麵;韓春雲從花轎裏逃出來跳進河裏後遊上岸,她跑到樹林裏眾人追她的場麵;薑大牙正要與陳默涵決鬥就遭到日本飛機轟炸的場麵;薑大牙與日本兵格鬥的場麵……這些故事情節凸顯了薑大牙的獨特性格,非常新穎,因此觀賞性也非常強。

有的電視連續劇因過於追求故事情節的新穎性而落入了離奇的樊籠,如《夜幕下的哈爾濱》,為了塑造王一民的英勇、機智、武藝高強的英雄形象,講述了多個故事情節,有些故事情節非常離奇,使人難以置信。如在第12集裏麵,王一民為了掩護參加“五一”遊行的群眾脫離危險,組織木幫在哈爾濱大街上與警察和日本憲兵戰鬥,他帶領部分群眾衝出了包圍圈,發現還有許多學生沒有出來,就又返回集合地點,開槍擊斃一名警察,並奪過那名警察騎的高頭大馬,騎著馬奔跑在大街上,揮舞著手槍一邊與警察作戰,一邊指揮學生趕快撤離。這使得王一民完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這是作為地下工作者的大忌。但是第二天一早,王一民又以普通中學教師的身份去上課,居然沒有人認出他是昨天事件中的主要人物,顯得非常離奇。

新穎性除了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的新穎外,還包括題材的新穎和場景的新穎,如工業題材的《西聖地》,軍墾農場題材的《戈壁母親》,重大革命曆史題材的《浴血堅持》、《上將許世友》、《宋慶齡》、《西安事變》、《解放雲南》,曆史題材的《鄭和下西洋》、《萬曆首輔張居正》等電視劇,都具有題材新穎的特點。在一部電視劇裏出現在不同場景裏發生的故事,也是新穎性的體現。如前麵說過的《闖關東》,分別出現了淘金的老金溝、種地的元寶鎮放牛溝、黑土地的莊稼、伐木的林場、運木筏的江河、胡子們的二龍山、開飯館的山東菜館、開煤礦的甲子溝山河煤礦等豐富多彩的時空轉換和生動精彩的故事情節,使觀眾感覺新鮮、新穎、新奇,進而陶醉在劇情之中。

三、開場戲中的熒屏造型對全劇的審美導向作用

電視劇依靠現代科技手段,可以使觀眾看到被表現對象的全貌和全過程,還能使觀眾看到被表現對象的局部和細節。電視劇的逼真性是一種感覺,是觀眾從電視屏幕上獲得的一種真實感,這種真實感是藝術審美感受。“影視藝術的逼真性最重要的體現是內在本質的真實感。這就是說,影視藝術應當將本質的真實寓於直觀的真實之中,也就是要通過真實和外貌的高度統一,真正達到影視藝術的本質真實。”(彭吉象:《影視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55頁。)電視連續劇是藝術作品,影視作品都具有逼真性與假定性相統一的特點,“藝術的真實顯然隻能通過人為的方法實現,任何一種美學形式都必然進行選擇:什麼值得保留,什麼應當刪除或摒棄;但是,如果一種美學的本質在於創造現實的幻景(如同電影的作法),這種選擇就構成美學上的基本矛盾,它既難以接受,又必不可少。它是必不可少的,因為隻有通過這種選擇,藝術才能存在。”(安德烈·巴讚:《電影是什麼》,中國電影出版社1987年版,第284頁。)“沒有廣義的假定性,就根本沒有藝術。假定性決不是什麼‘多餘的藝術奢侈品’。藝術反映的一切規律和手段,從現實的觀點來看,都是假定性的。”(B.日丹:《影片的美學》,中國電影出版社1992年版,第109頁。)與電視連續劇的時空假定性緊密相連的是熒屏造型。熒屏造型主要指在熒屏上被拍攝後展現出來的審美主體進行審美的形象。“主要指人、景、物的造型。人是人物造型,即人物形象、人物動作和外部造型,即化裝和服裝。景即環境造型,場景的空間環境,敘事空間、動作空間以及心理空間環境等。物作為陳設的、場麵的、裝飾的、氣氛的道具和人物隨身的或作為細節運用的道具,它是環境造型的主要構成成分。”(呂誌昌:《影視美術設計》,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頁。)電視連續劇播出時間長、故事事件多、時間跨度大,又分為多層故事結構電視劇和單層故事結構電視劇。在這兩種結構的電視劇裏,人物形象的造型、環境空間的造型和道具的造型都是判斷電視劇製作質量高低的重要標誌。電視劇的開場戲對於判斷這些要素的質量高低也具有重要的審美導向作用,以下重點從化裝、服裝、布景、道具方麵進行研究。

第一,化裝。電視劇人物化裝造型的任務是“根據劇本提供的文學形象、導演的總體構思和美術師的人物造型設計,通過自己的感受、想象和創造,對角色外部形象進行造型設計。應努力賦予演員外形以符合角色要求的特征,比較準確地表現出角色的年齡、身份、民族、職業等,使之有助於演員塑造性格。”(《電影藝術詞典》,中國電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463頁。)對於反映人生經曆為題材的電視連續劇來說,一定要做到人物的麵貌變化與故事發展的時間進程相吻合。“影視藝術的紀實性、逼真性特點,決定了影視藝術化裝造型的現實主義原則。”(王希鍾:《影視化裝技巧》,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5頁。)實際上許多電視連續劇包括一些優秀的電視劇,對於化裝造型的現實主義原則把握不夠,沒有嚴格按照生活的本來麵貌描寫生活,不能不說有斧鑿之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