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的“共時性”一詞,來源於加拿大和法國學者戈德羅和諾斯特在《什麼是電影敘事學》一書講述的概念。書中他們闡述說,行動的共時性表現是電影史上電影藝術家特別鍾愛的一種修辭方式,正是它使電影藝術特別引人注目。電影通常至少有四種與此相關的表現方法:1.同時的行動在同一場景裏同時在場,可以通過一個全景鏡頭或利用一種景深,展現發生在同一個取景範圍內的兩個行動;2.同時的行動在同一畫麵內共同在場,這是通過某種特技手段,將兩個不在同一地點發生的行動,人為地結合到一個畫麵內;3.同時的行動相繼展現,同時發生在虛構世界中的各個行動相繼得到展現,後一行動隻有在前一行動展示完成後才加以展示;4.同時的行動運用交替蒙太奇,這是影片表現的特有修辭方式。(安德烈·戈德羅、弗朗索瓦·諾斯特:《什麼是電影敘事學》,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154~156頁。)這四種方式都在單層故事結構的電視連續劇裏得以大量運用。電視連續劇長度非電影所能夠相比,在故事情節的敘事上麵自然與電影有著質的區別。對於那些表現一個主人公經曆的電視連續劇,如《士兵突擊》、《任長霞》、《李小龍傳奇》等,“曆時性”故事結構是其主要敘事方式。而對那些表現多個主人公的電視連續劇,“共時性”故事結構是其主要敘事方式。共時性電視劇的數量驚人,表現的方法也不斷標新立異,通過對眾多的電視劇作品進行分析研究,可以歸納出兩類“共時性”故事結構電視劇。第一類,以表現曆史事件為題材的電視連續劇的共時性故事結構。這類電視連續劇是用藝術的手法再現特定的曆史事件,當前主要以“重大革命曆史題材”的電視劇為主,注重與曆史真實資料相符合,大事不虛,小事不拘。近幾年拍攝了許多精品力作,如《井岡山》、《長征》、《延安頌》、《八路軍》、《新四軍》、《雄關漫道》、《諾爾曼·白求恩》、《武昌起義》、《恰同學少年》等等。第二類,是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藝術虛構出來的人物和故事,如《亮劍》、《激情燃燒的歲月》、《曆史的天空》、《人間正道是滄桑》、《潛伏》、《戈壁母親》、《金婚》等等。這兩類共時性的電視連續劇在故事結構和敘事上各有特點。對於第一類的電視連續劇,以22集電視連續劇《浴血堅持》作為樣本進行分析。對於第二類電視連續劇,以50集電視連續劇《金婚》和32集電視連續劇《曆史的天空》為樣本進行分析。
一、時間坐標體係的構建是共時性電視劇的敘事基礎
電視連續劇《浴血堅持》於2008年11月下旬在央視一套黃金檔播出。這部電視劇反映了中央蘇區紅軍主力長征後,留守在蘇區的中央分局在項英、陳毅等人的帶領下,繼續革命浴血奮鬥,堅持三年遊擊戰爭,最後成為新四軍的中堅力量的故事。由於這部電視劇反映和表現的是“三年南方遊擊戰爭”這個曆史事件,因此必須建立在史實的基礎上,但是它畢竟不是專題紀錄片,而是一部供觀眾欣賞的電視劇,需要通過藝術創作,達到用精彩的故事情節和生動的人物形象表現和再現曆史事件這個目標。《浴血堅持》做到了這一點。這部電視劇可以稱為電視劇《長征》的姊妹篇,三年南方遊擊戰爭與紅軍主力長征是“共時”發生的曆史事件。
重大革命曆史題材的電視劇均注重劇情的逼真性。要使觀眾對彼時彼地的情景有真實感受,故事的時間標誌是非常重要的表現內容。馬爾丹說:“電影首先是一種時間藝術,因為,在觀看一部影片的全過程中,這一現象是能迅速抓住的。這無疑是因為空間是感覺的對象,而時間卻是本能的對象。”(馬賽爾·馬爾丹:《電影語言》,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年版,第195頁。)電視劇中對於表現時間的設計,是至關重要的。“有了時間設計,便形成了人物、事件、社會與自然的特定關係及其運動方式和進程,一切鏡頭圖像的選取,拍攝鏡位和角度的確定,聲音形象的處理,便有了依據。”(盧蓉:《電視藝術時空》,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95頁。)中央蘇區從創立到結束這個曆史過程的時間是有曆史記錄的。紅一方麵軍長征開始於1934年,至1935年10月結束。中央蘇區的三年遊擊戰爭,開始於1934年10月,直到1937年12月1日結束。《浴血堅持》的故事情節是在這個總體時間框架下發生的。在22集電視劇中標明了如下的時間:
第1集開始就是用激烈拚殺的戰爭畫麵疊映字幕:“1934年4月中旬,國民黨軍隊集中50萬優勢兵力進攻中央蘇區的北大門廣昌。‘左傾’錯誤領導不顧敵強我弱的實際情況,調集紅軍主力同敵人決戰,經過18天的血戰,部隊遭受重大傷亡,廣昌失守。”曆史上,廣昌是中央蘇區的北大門,負責守廣昌的是彭德懷指揮的紅三軍團。在電視劇《長征》的第1集裏麵,再現了這一段戰爭場麵。《浴血堅持》第1集表現的戰爭場麵,是由陳毅負責堅守中央蘇區的南大門——老營盤陣地;在第3集中間部分,表現主力紅軍離開時的時間采用了畫外音的方式解說:“1934年10月21日,中國工農紅軍離開了他們用四年時間開辟的紅色根據地瑞金,開始了突圍西征。”在表現了老百姓舍不得紅軍離開的場麵後,畫外音接著說:“主力紅軍轉移後,留下了一個主力師和一個獨立團共一萬六千人,還有三萬傷病員。”電視劇前三集的故事情節是對劇情的鋪墊和說明。從此刻開始,正式進入到電視劇要加以表現的三年遊擊戰爭。在第4集中間部分,用畫外音說明時間:“1935年1月中旬,中央在長征途中召開了遵義會議,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的統治,確立了毛澤東同誌在中國工農紅軍中的軍事領導地位”;在第5集中間,用畫外音說明劇情:“1935年2月13日中共中央書記處發來詳細指示,做出了對遊擊戰爭的部署和指導。當晚中共中央分局召開緊急會議,傳達討論”;在第6集,用字幕標明:“3月9日,陳毅與項英、賀昌率中央軍區直屬隊及第70團編四個大隊突圍,賀昌犧牲,部隊大部被打散,突圍未成,退回上坪山區。4月,北路敵軍對被圍困在寧都北部山區的中共江西省委、省蘇維埃政府和軍區機關發起最後攻擊,曾山率餘部突出重圍,但同中央分局失去聯係”;在第20集,在梅嶺山頭,陳毅從衣兜裏拿出報紙,向幹部戰士通報了西安事變,借用劇中人物的對白說明了時間,即西安事變發生在1936年12月12日;在第22集,用畫麵疊加如下字幕:“‘七七事件’爆發,陳毅下山與國軍初步達成共同抗日的協議。項英回到延安正式恢複了和中央的聯係。1937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分局撤銷,中共中央南方局成立和新四軍正式建立,自此三年遊擊戰爭圓滿結束。”《浴血堅持》通過以上對故事時間的標注,與電視鏡頭畫麵具有的地域色彩相結合,樹立了電視劇的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同時也建構起了電視劇的藝術時空坐標係。這種坐標係是形成於觀眾審美感受中的一種形而上的體驗,可以意會,難以言表,但是這種坐標係卻能勾勒出電視劇劇情發展的內在邏輯性,厘清多條戲劇動作線的相互關係,從而為藝術的真實性奠定堅實的基礎。把時空坐標係運用於《浴血堅持》,可以將其“切割”為四個時空區劃,每個時空區劃講述多個互相之間沒有因果關係的故事。
第一時空區劃,講述了紅軍長征前的故事,從第1集開始到第3集中間部分結束,表現了紅軍反第五次圍剿失敗,紅軍主力離開根據地的過程。第一時空區劃講述了五個故事:1.李德和博古指揮的中革軍委指揮部執行“禦敵於國門之外”的‘左傾’機會主義路線,造成了紅軍的重大損失。故事的開始就是李德私自調動陳毅的特務營,陳毅在電話中質問他時,他指責陳毅不懂對指揮員的禮節。在他們決定撤離中央蘇區後,先反對讓毛澤東參加紅軍主力轉移,後來又怕他留在蘇區會發展壯大起來,才決定帶他走。2.蔣介石的南昌行營裏,他用德國元帥馮·塞克特作顧問,采納了他的構築碉堡、步步為營推進、包圍消滅蘇區的戰略。蔣介石說共產黨的軍事顧問是個德國人,國民黨的軍事顧問也是德國人,不過國民黨的顧問是個元帥,共產黨的顧問是個士官,士官鬥不過元帥,共產黨必輸無疑。他對博古撤銷毛澤東的軍事指揮權非常滿意,認為他們幹了自己想幹沒有幹成的事。要說明的是,第1和第2個故事本身沒有激烈的戲劇衝突,但是兩個故事結合起來,作為表現戰爭雙方最高軍事指揮部所采取的策略,就是激烈的戲劇性衝突。3.陳毅負責南線防守的指揮,在後備隊用完之後,他親自到老營盤前線指揮所找龔楚民,給他寫下了可以撤離老營盤的手令。他聽說李德把少共隊員這些娃娃作為新兵補充到陣地時,堅決反對。但是,這些娃娃們自己來到前線參加戰鬥,全部犧牲。陳毅離開指揮所後,指揮所被炸了。在回程時陳毅被飛機炸傷,被路過的少共書記陳丕顯發現,正好遇見上山采藥的醫生邱菊,她要陳丕顯找人把陳毅送到醫院,陳丕顯見到中央保衛局押送的犯人路過,借了其中的犯人鄭進財,然後一起用擔架把陳毅送到醫院。4.龔楚民把部隊撤出老營盤陣地,在中革軍委裏麵他被李德訓斥了一頓,要把他交往軍事法庭,龔楚民拿出陳毅寫的手令。博古撤銷了龔楚民的全部職務,讓他回家反省錯誤。5.陳丕顯、邱菊、葉飛、黃知真在分手時照相留念,陳丕顯與邱菊相互之間有了感情。
第二時空區劃,從第3集中間部分開始到第5集中部結束,講述了中央分局在等待中央的突圍命令,分局領導人項英繼續執行“禦敵於國門之外”的錯誤政策,直到接到中央關於遊擊區的部署與指導的電報之後才轉變策略的故事。在這個時空劃區,分別講述了若幹個“共時性”故事,重點講述了紅軍主力長征之後,留守蘇區的紅軍在半年的時間內(1934年10月至1935年3月)依然采取“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戰略,直到遵義會議之後中共中央書記處發來詳細指示,要求改變策略和方式,從蘇維埃區的方式變成遊擊區的方式堅持鬥爭,於1935年3月分為九路同時突圍。電視劇再現這些“共時性”的故事時,采取了字幕和表演的方法,如在第5集用畫麵疊映字幕的形式:“第一路由少共中央分局書記李才蓮同誌率獨立七團由會昌穿過敵人封鎖線;第二路福州軍區派部分武裝護送何叔衡、瞿秋白、鄧子恢前往永定張鼎丞處,途中不幸在長汀水口遭國民黨軍福建保安14團的襲擊。”用蔣介石在教堂做禮拜時的情景,通過副官的報告,使觀眾知道“瞿秋白在長汀水口被俘”這個消息。用字幕疊映畫麵的方式說明:“劉國輝的主力團中了埋伏,五千人損失慘重。”用陳毅為第七路突圍隊伍送行的戲劇場景方式,講述贛南省委書記阮嘯仙、省軍區司令員蔡會文、政治部主任劉伯堅和少共書記陳丕顯同誌帶領獨立七團,計劃突圍後在贛南山區堅持遊擊戰爭的場麵,但是在突圍中阮嘯仙被俘、劉伯堅犧牲。用戲劇表演形式,講述龔楚民如何不顧大局,率領71團有意按兵不動,等到其他幾路開始突圍,國民黨把守山口的部隊調走後,才開始突圍,並突出包圍圈。又運用畫麵疊映字幕的方式說明:“3月9日,陳毅與項英、賀昌率中央蘇區直屬隊及第70團編四個大隊突圍,賀昌犧牲,部隊大部被打散,突圍未成,退回上坪山區。4月,北路敵軍對被圍困在寧都北部山區的中共江西省委、省蘇維埃政府和軍區機關發起最後攻擊,曾山率餘部突出重圍,但同中央分局失去了聯係。”最後表現了陳毅和項英按照鄭進財的意見,化裝成轎夫巧渡桃江,突出重圍到達了油山遊擊區。至此,分散突圍的故事講述完畢。
第三時空區劃,講述了紅軍分九路突圍以後,繼續堅持遊擊戰爭的故事,從第5集中間開始直到第20集結束。由於堅持南方三年遊擊戰的紅軍遊擊隊有多支部隊,電視劇用很大的篇幅講述了這些遊擊隊艱苦奮戰的故事。在第6集表現了閩東遊擊區的葉飛到鎮上聯絡時被國民黨保安發現,並被敵人擊中頭部,敵人以為他已經死了,就回去邀功。葉飛蘇醒過來以後,爬出房門,被當地老鄉救走。等到敵人回來取他的“腦袋”時,不見了葉飛的蹤影。老鄉們用抬花轎的形式,把他化裝成新娘,過了國民黨重兵把守的封鎖線,回到了他領導的閩東獨立師。在第8集講述了油山遊擊區的李天彪率領部隊化裝襲擊了粵軍的鎢砂礦的保安隊,取得了勝利。在第12集講述了閩西遊擊區張鼎丞,襲擊了國民黨軍隊第13陸軍醫院。第13集講述了粟裕領導的抗日先遣隊從浙東來到閩東與葉飛領導的獨立師會合,他們製服了當地的紅帶大刀會,教育了參加大刀會的普通農民。在第15集講述了湘贛臨時省委在譚餘保領導下堅持在湘南遊擊區,被敵人偷襲部隊打散,他掉在老鄉的紅薯地坑裏,被當地農民救出。這些故事都是不同的遊擊區在三年中間相繼發生的故事,形成了“共時性”故事結構電視劇的顯著特點,這些故事相互之間都是獨立的,每個故事都結構完整,衝突激烈,節奏快速,精彩紛呈。
第四個時空區劃表現了紅軍遊擊隊與國民黨談判,建立新四軍的過程,從第20集開始直到第22集結束。
“共時性”故事結構電視劇的特點,除了要有時空區劃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通過主要人物形象塑造,把電視劇在各個時空區劃中的故事情節,有機地聯係起來。《浴血堅持》雖然人物較多,但是主要運用了四條人物情節線,作為貫穿全劇的“綱”,把四個時空區劃有機地串聯起來。
第一條人物情節線是正反人物激烈的戲劇衝突線,其中陳毅和叛徒龔楚民的鬥爭非常具有戲劇性。陳毅是該劇的主角,是性格比較豐滿的人物,從他對項英的錯誤做法既能夠提出意見,又能夠服從項英的領導,說明他是一個自我克製力很強的人。在劇中他說服傷員時推心置腹合情入理,為了傷員的安置向村民們下跪磕頭。他說話堅定而幽默,如他脫險後說:“龜兒子們,把我追得像兔子一樣的滿山跑啊”,極富人物的典型性。龔楚民原是陳毅手下的一名師長,在老營盤守衛戰失利後,他對“左”的領導路線的做法非常不滿。按照陳毅的意見撤出了陣地卻被撤銷了職務,他因此對負傷住院的陳毅不滿。在紅軍主力長征後,他改變了自己的立場,轉而迎合項英等人“左”的政策,禦敵於國門之外,受到項英的重用,被任命為蘇區的參謀長。他帶領71團突圍後,拒絕聽從中央分局的關於分散遊擊的指示,繼續四處出擊。在部下對他不滿,並采取了措施要向中央分局靠攏後,他就向粵軍投降,並把71團的位置告訴了粵軍,結果致使71團全軍覆沒。他先投靠粵軍又投靠中央軍,成了一個死心塌地的叛徒,殺害了不少共產黨員,為消滅南方遊擊隊出謀獻策,陳毅差點落在他的手裏。最後被他利用又被他消滅了的土匪周文山的一名部下擊斃。
第二條人物情節線是愛情線,表現了陳丕顯和邱菊之間的愛情。邱菊是紅軍醫院的一位醫生,與少共書記陳丕顯之間有了感情。紅軍突圍後她和部隊失去聯係,之後她千方百計尋找到了油山,陳毅要求她下山回到閩西龍翔村擔任秘密交通員,並有意讓她被公開抓捕,以叛黨名義將她開除出黨。陳丕顯不知情,見她被綁著認為是冤枉的,但是陳毅不置可否,使陳丕顯陷入到極大的苦惱中。邱菊回到龍翔村後,很快建立起了聯絡點,負責溝通幾個遊擊區之間的聯絡工作。後來陳毅將實情告訴了陳丕顯,但是他們之間始終沒有見麵。邱菊最後被龔楚民發現,並將她殺害。
第三條人物情節線是村民心向紅軍線,主要是聯絡員鄭進財和汪世貴一家人秘密援助紅軍的故事。曾經被黨內錯誤打擊的幹部鄭進財,陳毅和項英給他平反後,堅決要求到敵人占領區開展工作,恢複黨的組織。汪世貴為了給紅軍提供糧食,曾經把自己的兒子賣了,後被鄭進財贖回來。在鄭進財領導下,地下黨組織逐漸恢複發展,利用敵人合並村子的機會,將民團的領導權奪了過來。鄭進財最後犧牲在龔楚民手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