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電視連續劇開場戲的美學特性(1 / 3)

電視連續劇的開場戲與故事敘事緊密相連,“故事是情節之基石,是劇作的骨骼,它需要根據主題、感受進行填補;而情節是故事的完成形態,人們所讀到的已經不是單純的故事,而是通過情節加工的故事,是情節。”(倪學禮:《電視劇劇作人物論》,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年版,第120頁。)第二章關於話劇開場戲研究和第三章關於電影開場戲研究中,分別說明了話劇和電影開場戲的功能及藝術特點,它們開場戲的功能諸要素也是電視劇的開場戲功能所必須具備的。但是,話劇和電影與電視連續劇卻有著根本的區別,這種區別論者在前麵的章節中已做了說明。多層故事結構電視劇與短篇電視劇相比有著更多的特性,與電影、話劇相比更是特殊。多層故事結構電視劇開場戲的藝術特點有以下兩方麵:每一層故事結構都有開端和開場戲,每個故事單元都有開端及開場戲。

一、每一層故事結構都有開端和開場戲

話劇和電影由於演出和放映的時間較短,往往一場話劇和一部電影隻講述一個大故事單元的故事,而多層故事結構電視劇講述多個大故事單元的故事,而且分作幾個層次來講述這些故事,因此多層故事結構電視劇缺乏作為電視劇整體結構而言的開場戲,但是每層故事結構卻都有一個開端和開場戲,“開端除了交代背景、主要的人物關係這個最基本的要求,最重要的是進行戲劇性的‘建置’,為全劇設計一個總的目的與懸念,展示人物的需求,為劇作定下一個比較清晰的基調。”(倪學禮:《電視劇劇作人物論》,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年版,第133頁。)對於故事來說,亞裏士多德說:“整個悲劇藝術包含‘形象’、‘性格’、‘情節’、‘言詞’、‘歌曲’與‘思想’。六個成分裏,最重要的是情節,即事件的安排;因為悲劇所摹仿的不是人,而是人的行動、生活、幸福(‘幸福’與不幸係於行動);悲劇的目的不在於摹仿人的品質,而在於摹仿某個行動;劇中人的幸福與不幸,則取決於他們的行動。”(亞裏士多德:《詩學》,上海世紀出版社2006年版,第31頁。)開端和開場戲密切相連。

《闖關東》裏第一層故事結構的開端就是迎親隊伍遇到了土匪搶劫,通過文他娘和土匪短短的談話,說明當時山東大旱多年,土地顆粒無收,土匪與朱家無冤無仇,就是為了活命而搶迎親用的一石糧食,介紹了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和原因。同時角色之間的對話也同時將人物關係交代了,如文他娘問土匪聽說過朱開山沒有,這樣就把朱開山和三個兒子都介紹清楚了,這一段可以稱為“開端”。接下來迎親隊伍到了譚家莊的譚永慶家迎娶鮮兒,遭到譚永慶的拒絕。由於譚永慶與文他娘等人之間的戲劇衝突較為激烈,可以把這幾個場景稱為“開場戲”。在開場戲裏,通過譚永慶與文他娘的對話,詳細介紹了朱開山的身世和近況,知道朱開山開過香堂,組織義和團到京城殺洋鬼子,現在生死未卜。譚永慶說朱開山死了,頭還掛在城門上。這些對話使觀眾對朱開山的命運產生了懸念:他是生,還是死了?這場戲還說明了鮮兒的性格,她大膽潑辣,愛傳文,有自己的主見,敢於違抗父母的意誌,為以後她出走、闖關東等行為做了鋪墊。開場戲延續到第二集,文他娘到了龍口碼頭,通過在海邊漫步時與夏元璋的對話說明此時正值日俄戰爭時期,交代了東北的時代背景。開場戲延續到文她娘一家人到了元寶鎮見到朱開山以後才結束,因為隻有到了此時,有關主人公才算出場完畢。

第二層故事結構的開端是從第11集中間部分開始的,也就是那文在王府裏彈琵琶的場麵,王爺見到北京來信說明革命黨占領了北京,驚慌失措要那文趕緊躲避作為開端,重點交代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即辛亥革命之後,清朝結束民國初期。緊接著鮮兒陪那文逃難到元寶鎮找她舅舅的場景是“開場戲”,她的財寶被仆人盜走,不得不放下格格的“身段”成為平民步行前往。在行進途中那文回憶起八年前鮮兒來到王府的經曆。在這一集還講述了朱開山在元寶鎮放牛溝買了個套院,雇了幾個長工,朱傳文開始當家,每天監督長工們出工,這是這個故事結構的開端。秀兒在莊稼地裏對傳武非常親熱,希望博得他的好感,但傳武對她卻非常冷淡,這些都是必要的說明性場麵。開場戲的“戲”主要表現在第12集,這集電視劇的開端是村民看戲劇演出和演員號召村民剪辮子,朱傳文堅決反對剪辮子,傳武和傳傑卻擁護剪辮子的舉動,於是有了戲劇衝突,戲的高潮是傳武和傳傑趁著傳文睡覺時偷偷把他的辮子剪了。在這場戲中有兩個重要的主人公出場,就是成年的傳傑和玉書的出場。另外,那文的舅舅請人做媒,把那文嫁給了朱傳文,鮮兒卻陷入百感交集的兩難境地,這些都是有關開場戲的重要內容。該層故事結構中重要的角色韓老海也在本集亮相,在對待朱開山莊稼受到旱災威脅時,他卻把是否讓朱開山用自己水泡子裏的水去抗旱與朱開山的兒子傳武娶秀兒作為交換條件,顯示出朱開山與韓老海思想境界的差異,為後來他們之間的戲劇衝突做了鋪墊。

第三層故事結構的開端是從第25集末尾開始的,字幕標明的時間是1921年,與第二層故事結構發生的時間隔了將近15年時間,地點在哈爾濱。朱開山一家人在哈爾濱開辦了山東菜館,山東人劉掌櫃告訴朱開山這條街的潘五爺是熱河人,專門整治山東人,要他小心。這是故事的開端,通過劉掌櫃的介紹說明了潘五爺的為人。朱開山要朱傳傑去潘五爺家送開張的請柬,被潘五爺拒之門外,這些情節開始有了戲劇衝突,是開場戲的初始階段。開張之日,潘五爺的大兒子來到山東菜館,以菜館不會做“爆炒活雞”為由,摘了山東菜館的招牌,這個情節是開場戲的高潮。接著潘五爺出場了,他假惺惺地安慰朱開山並與他稱兄道弟,充分展現了潘五爺陰險毒辣的個性,為以後他千方百計排擠和整治朱開山的一係列故事做了鋪墊。

第四層故事結構從第39集開始,與上層故事結構的故事時間又過了10年。長大成人的日本小孩一郎到了哈爾濱後,拜訪森田物業的總裁森田,通過他們之間的對話可知此時日本開始全麵侵占東北。接著,一郎到山東菜館要吃打鹵麵,引起了秀兒的注意,經過交談她認出他是一郎。由於朱開山、文他娘回山東老家了,一郎因此沒見到幹爹娘。這些場景屬於“開端”。開場戲是從這一集的朱傳傑和潘紹景要辦山河煤礦開始的,他們趁著朱開山不在家,私自做主辦礦。在集資過程中,傳傑、玉書和那文商量後,強迫猶豫不決的秀兒也同意私自抵押山東菜館,在觀眾中產生了強烈的“懸念”,朱開山回來後知道他們私自抵押山東菜館後會有怎樣的反應?“在一部電視劇中,有的場景是擔當關鍵的敘事功能的主場景,有些則起到情感升華作用,有的場景隻是起到過渡性作用,還有的是簡單的場景概述。……如果一個場景未能把故事推向前進,未能加強衝突並使其複雜化,或尚未開始解決衝突,那麼一般來說,就該刪除這個場景,即使這個場景是你所認為的最有趣的段落。”(倪學禮:《電視劇劇作人物論》,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年版,第188頁。)

電視劇開場之後,進“戲”越快,顯得節奏快速,敘事精彩,故事性強。相反,如果隻滿足於說明性的敘事,僅介紹時代背景和人物關係,節奏就顯得緩慢,敘事平淡,故事性弱,可以說這樣的開場隻有“開端”而缺乏“開場戲”。46集電視連續劇《大敦煌》就存在這種傾向。第1集開始,用較多篇幅介紹公元366年東晉太和年間,樂尊法師來到敦煌莫高窟開鑿了第一個洞窟。然後畫麵轉到北宋仁宗年間,於闐亡國,於闐公主梅朵由僧師阿奢那護送投奔姐姐——敦煌節度使曹夫人。途中遇到西平王李元昊和部將旺榮將軍,旺榮見到梅朵公主就一見傾心並產生愛意;敦煌節度使曹順德正為梅朵擔心,見到旺榮將軍送梅朵而來,便放心了;北宋都城開封城裏,朝廷為平定西域之亂,決定送“金字大藏經”到邊關。範仲淹受朝廷之命委派翰林畫院的才子畫師方天佑為赴敦煌的“護經使”;李元昊聽說此事後,對曹順德統轄的西域產生了覬覦之心;方天佑來到敦煌後在歡迎人群中見到梅朵公主,也是一見鍾情;旺榮來到節度使府向曹大人直言提親,欲與曹家結為親家。張將軍見旺榮將軍如此無禮,便將他捆綁送出城外,梅朵因自己逃難時受到過旺榮的幫助,於是將他放走。第1集到此結束,都是說明性的場景,交代時代背景和人物關係缺乏戲劇衝突,敘事平淡,缺少“戲”。第2集,節度使府裏,曹大人等人在揣摩朝廷派方天佑來的用意;旺榮逃回李元昊營地,被李元昊懲罰,說他隻顧兒女情長不識大體;方天佑與梅朵、曹夫人到莫高窟瞻仰。方天佑講述壁畫的故事,令梅朵公主感動不已;旺榮再次攜厚禮往曹大人府上求親,使曹大人很為難;方天佑正在做佛事時,曹大人派人請他回去商量旺榮求親之事;旺榮來到敦煌街頭酒樓,見到落魄秀才張權,旺榮被他的奉承之辭說得心花怒放,當即委`任他為軍師;方天佑來到曹府後,幾人商定由方天佑試探旺榮的真實意圖;方天佑與梅朵來見旺榮,旺榮妒心大發,要與方天佑比劍決鬥。梅朵為緩和緊張氣氛,真誠感謝旺榮的舊恩和盛情,並說明與他結為夫妻不適合,還是以兄妹相稱為好。旺榮悻悻而去。第2集到此結束,可以看出全集還是以說明性和過場性的場景為主,遲遲沒有進“戲”,顯得拖遝冗長。“戲劇的最本質的特征,首要的是衝突,核心是衝突;……既然生活中到處都充滿了矛盾,具有敘事性特征的戲劇文學和戲劇藝術要反映生活,就不能回避這些矛盾,而要真實地、具體地、藝術地反映這些矛盾,揭示這些矛盾所蘊含的意義,對這些矛盾及其蘊含做出審美的評價。”(曾慶瑞:《電視劇原理·第二卷·文本論》,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87頁。)開場戲是否有藝術價值,與用戲劇衝突揭示生活矛盾的真實性密不可分,也與開場之後迅速進入戲劇衝突的快慢有緊密聯係。

二、每個故事單元都有開端及開場戲

前麵分析過,在多層故事結構的電視劇中,有的一層故事結構隻講述一個故事單元的故事,每層的開場戲也就與故事單元的開場戲相吻合。但是在一層故事結構裏麵講述幾個大故事單元的情況下,除了每一層的開場戲之外,每個大的故事單元也要有自己的開場戲。《闖關東》裏麵,在第一層故事結構裏麵講述了五個大故事單元的故事。可以將第1集和第2集看做是第一層故事結構的開場戲,介紹了時代背景、闖關東的起因和每個主人公的出場,直到他們在元寶鎮找到朱開山為止。從第3集開始分別講述了四個故事:朱開山到老金溝為賀老四報仇的故事;朱傳文和鮮兒走陸路闖關東的故事;朱傳武和朱傳傑跟隨夏元璋學做生意的故事;朱傳武與鮮兒在林場當伐木工的故事。這四個故事都有自己的開場戲。對於朱開山到老金溝為賀老四報仇的故事,從第3集一直延續到第10集才講述完畢。按照夏衍所說的電影的開場需要交代清楚四點:“(1)時間。(2)地點。(3)社會背景。(4)人物和他們之間的關係。”(夏衍:《寫電影劇本的幾個問題》,複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