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層次結構與可看性的相互關係
“中國人曆來都是一個喜歡聽故事、講故事的民族。從汗牛充棟的二十四史到家喻戶曉的四大名著,從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到燦爛多姿的戲曲藝術,到興盛不衰的說書藝術,聽眾、觀眾們無不在章回轉承的‘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中獲得極大的審美滿足與精神愉悅。因此,在電視劇,尤其是長篇電視連續劇中講故事,在安排起伏跌宕的情節鏈中展現眾多人物畫卷以及刻畫他們豐滿、立體的性格發展與命運遭際,就成為中國電視(連續)劇的一大特點,這也是它受到觀眾們經久不衰喜好的重要原因之一。”(盧蓉:《電視劇敘事藝術》,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年版,第51頁。)
在研究多層故事結構電視連續劇的故事結構時,首先要說明每一層故事結構中的故事與層次結構的關係。在第三章已經分析過,《闖關東》的第一層故事結構裏,共有11集電視劇,講述了五大故事單元;第二層故事結構,共有15集電視劇,講述了五大故事單元;第三層故事結構,共13集電視劇,講述了六大故事單元;第四層故事結構,共有15集電視劇,講述了一個大故事單元。該劇共52集,講述了17個大故事單元的故事,因此,整部電視劇顯得異峰突起、新意無窮,具有很強的吸引觀眾的藝術魅力。“一般情況下,電視劇情節單位時間內包含的事件數量越多,情節轉折次數越多,情節信息量越大,情節密度越大。電視劇單位時間內包含的事件冗餘信息越少,意義層次越豐富,藝術信息容量越大,情節密度越大。”(李勝利:《電視劇敘事研究》,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年版,第91頁。)電視劇的可看性與單位時間內的故事情節數量的多少有著密切的關係。前麵說到的《雍正王朝》、《漢武大帝》、《血色湘西》等電視劇都是在每層故事結構裏講述故事單元比較多的電視劇,因此具有較強的可看性。
相比較而言,《大敦煌》講述的故事就少多了。第一層故事結構,共12集電視劇,講述了一個大故事,北宋時期“金字大藏經”產生的過程,以及將其藏匿起來的故事;第二層故事結構,共18集電視劇,也講述了一個大故事,清末時期外國列強如何到敦煌盜取珍貴文物的故事;第三故事結構,共16集電視劇,同樣隻講述了一個大故事,即日本侵略者如何想盜取金字大藏經,當地人民如何捍衛珍貴文物的故事。該劇共有46集電視劇,雖然時間跨越了北宋、清末和20世紀抗日戰爭時期,但是由於總共隻講了三個故事,而且這些故事都圍繞著保衛和奪取“金字大藏經”等珍貴文物而展開,加上故事的環境相同,人物的身份職業也大體雷同,主要都是官員、土匪、畫家、才子、外國侵略者等,故事情節也大體相似,這些因素使該劇在播出中顯得節奏緩慢,敘事拖遝,可看性較弱。從這個例子可以說明多層故事結構電視劇,在相同的長度內或者說相同的電視劇集數內,講述的故事的數量是與電視劇的可看性成正比的。
其次要說明的是,多層故事結構電視劇的可看性還與故事的戲劇性有著密切的關係。“中國電視劇從一誕生起就在劇作結構上與戲劇有著極深的淵源關係。……由於創作觀念‘電視化’的強化以及技術上的進步、錄製手段的自由,它已突破了傳統戲劇模式的各種限製,較好地做到了戲劇性與紀實性、假定性的結合,概括而言,這類電視劇的最本質特點,就是重視情節的作用。主要通過衝突、危機等戲劇因素和波折起伏的故事吸引觀眾。進而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多采取典型化的手法,環境的存在主要起展示人物活動背景的作用,因而有較強的單義特性。”(盧蓉:《電視劇敘事藝術》,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年版,第113頁。)由於戲劇性涉及麵較廣,比如戲劇性衝突就是戲劇性的重要內容,“戲劇的基本特征是自覺意誌在其中發生作用的社會性衝突:如人和人,個人和集體,一個集團和別的集團,個人或集團和社會或自然力量之間的對抗。”(約翰·霍華德·勞遜:《戲劇與電影的劇作理論與技巧》,中國電影出版社1978年版,第207頁。)對於電視連續劇來說,如何能做到吸引觀眾的眼球是電視劇成敗的關鍵,提高收視率的重要方法是強化戲劇性衝突。人與人的衝突、人與集體的衝突、一個集團和別的集團之間的衝突都是戲劇性衝突的重要內容。衝突是最能帶動故事性的敘事元素,是觀眾看點的核心部位。電視劇的戲劇性衝突是包含在故事單元裏麵並在敘事過程中展現出來的。因此,戲劇衝突激烈的故事和衝突平緩的故事收視效果有著巨大的差別。
說到“人與人的衝突”,在《闖關東》裏朱開山與韓老海的衝突就是例子。雖然是由朱傳武與秀兒婚後傳武離家出走引起的,但韓老海在實施報複時,卻是非常激烈尖銳的,甚至是你死我活的生死鬥爭,如他勾結土匪老蝙蝠綁架朱傳文就是要置朱開山於死地,朱開山在生死挑戰麵前沒有畏縮,而是積極應對采取策略將老蝙蝠引入陷坑並製服了他,才使韓老海徹底認識到自己根本不是朱開山的對手。加上朱開山始終以德報怨對韓老海寬大為懷,最終使兩家人化幹戈為玉帛重歸於好,具有濃烈的戲劇性和典型意義。再就是朱開山與潘五爺的衝突也是較為精彩的例子。潘五爺一出場就是一個欺行霸市的黑幫老大形象,朱開山到了哈爾濱開山東菜館沒招他惹他,他卻絲毫不能容忍朱開山,一定要把朱開山置於死地。他從故事的開始到結束,是一連串收拾朱開山事件的始作俑者,各種壞事的集大成者,一個陰謀家和無惡不作者,最後落了個家敗人亡的下場。這種人物是典型的戲劇性人物,是現實生活中各種醜惡行為的彙集者,是該劇塑造出的反派藝術形象的典型。
《雍正王朝》裏麵,四阿哥和八阿哥之間的衝突,就是戲劇性中“一個集團與別的集團”之間衝突的典型形象。八阿哥胤祀是“八爺黨”的核心人物,是朝廷裏邪惡勢力的代表,是妄圖篡權奪位野心家的典型。他糾集了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幾位皇子,籠絡了朝廷和各地的眾多官員,成為朝廷內勢力最大的“朋黨”。在康熙時代,他的矛頭首先對著太子胤礽,同時諸阿哥中誰有可能獲得康熙的好感而得寵,就打擊誰。所以當四阿哥胤禎主動請纓到揚州去募賑災款時,他就叫九阿哥寫信給當地鹽商不要捐款。當康熙讓四阿哥清理追討皇親貴族欠國庫的銀子時,他們又多方刁難,除了鼓動百官聚眾請願求情處處掣肘外,還讓九阿哥到前門去變賣家產,最終使追討欠款的舉措夭折。當他們看見不爭氣的太子屢犯錯誤,康熙對他非常不滿意時,便趁機落井下石,在承德山莊狩獵時讓十四阿哥模仿太子的手書調動附近的軍隊,造成太子要謀反的假象,使康熙廢了太子的職位。當康熙要百官推薦太子人選時,他們布置眾官員聯名推薦八阿哥,結果使康熙察覺了他們的結黨營私行為,揭露了他們的陰謀。他們發覺十四阿哥被康熙任命為大將軍王,有可能繼位,於是在康熙68歲大壽慶典時,把十四阿哥送的禮物,一塊有著“壽”字的隕石換成了一隻死鷹,把康熙氣暈了。當康熙臨終前,召集諸位皇子口諭“傳位於四阿哥”時,八阿哥乘機發難故意問死去的康熙,“你說傳位給誰?我們沒有聽清!”九阿哥、十阿哥也跟著起哄,達到了戲劇的高潮。好在康熙事先寫了遺書,才平息了八阿哥的發難。
四阿哥繼位成為雍正皇帝後,八阿哥還始終不安分。他先利用雍正的失誤,如命名弄虛作假的山西巡撫諾敏為“天下第一”,重用家奴年羹堯為大將軍而其貪贓枉法的劣跡臭名昭著,廣泛散布雍正登基後無能的輿論,然後又利用雍正改製“攤丁入畝”、“士紳一體納糧”引起旗人和讀書人不滿的時機,通過雍正的大皇子弘時騙取雍正同意“鐵帽子王”到京商量旗人事務,然後他私下拉攏、串聯這些王爺以恢複“八王議政”的名義要奪雍正的權,並和隆科多勾結,妄圖掌控京城的兵權和宮廷衛隊,采取政變的行動,隻是由於十三阿哥及時采取措施才使他們的陰謀被挫敗,八阿哥等人被雍正加以嚴懲,賜名八阿哥為“阿其那黑賽思”即滿語“豬”之意。這兩個集團之間的衝突,激烈、尖銳、緊張,非常具有戲劇性,因此具有較高的可看性。
《漢武大帝》裏把漢民族與匈奴民族的衝突作為重要的戲劇衝突加以表現。第1集一開始,漢景帝時期朝臣們就為了對待匈奴是采取“和親”政策還是“戰爭”政策而爭論不休。景帝為了和親,把自己的女兒南宮公主嫁給了匈奴大單於,大單於把南宮公主生的王子於單立為王儲。當大王子伊稚斜為沒有被立為王儲而苦惱之際,大單於的軍師送給他專吃人肉的獵犬,要他臥薪嚐膽發奮練兵。大單於給了他五千兵士,於是伊稚斜在訓練中使用鳴鏑把五千人練成了絕對服從自己的一支精兵。他後來在一次與大單於的狩獵中,殺死了自己的父親,宣布自己繼位為大單於。漢武帝從小就把與匈奴和親作為朝廷的奇恥大辱,他在上林苑練兵就是為了今後對匈奴的戰爭。當時機不成熟時,漢武帝還是實行和親政策,他把宮女倩兒送給大單於伊稚斜。伊稚斜燒死了倩兒並強迫南宮公主做自己的閼氏,他還決定進攻漢朝的代郡。漢武帝決定變被動為主動,開始準備進攻匈奴。《漢武大帝》電視劇從第33集開始,與匈奴的戰爭就成為電視劇的主題,包括大將軍衛青建立的功勳,李廣的英勇殺敵,霍去病的孤軍深入橫掃匈奴,漢軍把匈奴驅逐到漠北,解除了匈奴對漢朝邊境的威脅。最後,大單於伊稚斜也在戰鬥中被漢軍殺死。漢族與匈奴的戲劇性衝突,成為該劇重要的故事單元,也成為吸引觀眾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