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鼻內窺鏡下電凝治療老年頑固性鼻出血療效觀察(2 / 3)

1.3 療效判斷標準

隨訪1~3個月,觀察創麵愈合情況、有無再次出血滲血情況來判斷療效[4]。治療後1~3個月內不再出血,鼻內鏡檢查見原出血部位黏膜光滑,無血管擴張或血管斷端,輕觸出血部位黏膜無出血為治愈;治療後1~3個月內仍出血如前或加重,檢查見原出血部位黏膜仍有明顯的血管擴張或血管斷端,輕觸出血部位黏膜仍出血者為無效。

1.4 統計學處理

所有統計分析均使用SPSS 10.0軟件。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兩組率的比較采用四格表卡方檢驗,若樣本數

2 結果

觀察組頑固性鼻出血患者均在鼻內鏡下找到出血部位,出血部位分布:下鼻道後段黏膜出血者19例,鼻中隔中後段11例,中鼻道後段7例,下鼻甲中後部3例,中鼻甲中後部2例。其中40例一次性止血成功,成功率95.2%。2例經電凝治療後再次出血,局部再次鼻內窺鏡下電凝出血部位後用膨脹海綿填塞後未再出血。所有患者住院5~7 d後出院,隨訪2個月未見再次出血。對照組30例,一次性治愈22例,一次性治愈率73.3%,餘8例均經鼻竇內窺鏡下電凝治療治愈。2組療效的比較,觀察組的有效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 =5.31,P = 0.02)。

3 討論

鼻出血是耳鼻喉科常見急症之一,患者常因反複多次出血不僅對身體造成一定的影響,並且還可加重患者心理負擔。尤其老年患者常頑固發作,導致難治性鼻出血,因難治性鼻出血多為動脈性出血[5],嚴重者甚至可以危及生命,因此及時有效地止血是臨床治療的關鍵。老年人鼻出血有其自身的生理及心理特點,從生理特點上看,老年鼻出血患者常伴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等疾病,血管的收縮力差,不易自行停止,臨床上表現為出血量大,主要從口內吐出;從心理特點上看,老年鼻出血患者精神緊張,擔心治療效果不好而發生意外,致交感神經興奮,血壓上升,從而加重鼻出血[6]。

對於一般性鼻出血臨床治療多采用鼻腔填充凡士林紗條壓迫止血,大多數患者能止血。但是醫生並不明確出血部位及出血原因,導致鼻腔填塞準確壓緊出血部位往往困難,同時更易發生黏膜擦傷、黏膜糜爛壞死,造成新的出血[7]。對於老年患者,因出血部位多發生在鼻腔後部的鼻-鼻咽靜脈叢及鼻中隔後部的動脈,部位隱匿,不易窺及,因此對於較為嚴重的鼻腔後部的出血部位不易找到。應用傳統的填塞方法有一定的盲目性,往往填塞不到位[8]。盲目的鼻腔填充不僅因壓不到位而致出血反複發作,而且還可造成鼻腔黏膜損傷,甚至最終引起缺氧血症、鼻竇感染或中毒性休克。因鼻腔填充難以忍受,對老年合並有高血壓、心髒病變者來說,可能誘發心肌梗死[9]。鼻竇內窺鏡在直視下可以窺及鼻腔和鼻咽部的各個部位,不遺漏出血點,可發現一些較為隱匿的疾病,為患者及時治療提供良好時機,因此具有操作精確、可照明、視野大、多角度直視的優點;羅克強等[10]認為電凝是治療動脈性鼻出血有效科學的方法之一,此類研究證明電凝治療也是治療靜脈性鼻出血的有效方式,帶有電凝的吸引器可邊吸引血液邊尋找出血點並止血治療,即使是出血凶猛的患者也可分期進行有效處理,從而達到有效止血的目的,因此鼻內鏡下電凝治療又具有止血準確、迅速的優點;又因術後不需行鼻腔填塞,多數患者都能耐受,所以又有創傷小、痛苦少,並發症發生率低的優點。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應用鼻內鏡輔助電凝治療老年性鼻出血總有效率高於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