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隱血實驗檢測清洗消毒後的內鏡是否合格。先用白紗布擦拭內鏡器械,然後再在白紗布上滴上一滴A試劑,等到試劑全部滲入紗布後,在滴一滴B試劑,在2 min內判讀完畢。在檢測時間內顏色無任何改變者即為合格,變為淡紫色、紫色或是深紫藍色即為不合格。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兩組內鏡消毒合格率及醫源性感染率比較。對照組內鏡消毒合格率為85.2%,實驗組內鏡消毒合格率為96.2%,兩組內鏡清洗、消毒合格率比較,χ2=113.82,P = 0.001
3 討論
3.1 內鏡器械清洗的重要性
內鏡是醫學中很重要的診療工具,臨床上應用廣泛,但內鏡器械製作材料特殊、結構複雜、精密度高,術中血液、黏液附著在內鏡器械管腔內表麵,清洗不徹底將導致消毒滅菌失敗,因為傳統的理化滅菌方式不能有效去除血跡和微粒等,並且內鏡器械一般不宜進行高溫消毒,且殘存在手術器械上的有機物妨礙滅菌介質穿透,影響滅菌效果,清洗不徹底可使器械管腔內的細菌病毒繼續存活,從而易引發院內感染[5]。
3.2 強化硬件及軟件功能
結合我院具體情況,對內鏡室進行合理布局,配備一般清洗設備及專用清洗機,清洗消毒槽、超聲清洗機、高壓水槍、通風設備等為內鏡清洗創造充足的條件[6]。完善醫院製度管理,製定內鏡消毒操作規範,通過對比分析,《內鏡清潔消毒技術操作規範》改良措施如下:徹底清洗器械及輔助用品的汙漬是保證消毒滅菌成功的關鍵,清洗過程中拆卸便於拆卸的各個部件,不能因為有消毒、滅菌而忽視清洗環節。保證內鏡清洗、消毒、滅菌質量,能有效減少醫源性感染和交叉感染。特別是有些內鏡管道細長,長期不徹底清洗,內鏡表麵形成一種生物膜,常規的內鏡清洗步驟不可能將它去除,從而造成滅菌失敗,引起交叉感染[7]。同時,清洗時加酶能有效分解內鏡表麵及內部的各種有機物,增加潔淨度[8]。所有手術器械、醫療用品及接觸患者的用品都要一用一滅菌,供應中心人員要定期學習有關內鏡清洗、消毒、滅菌及保養的相關知識,不斷加強對新器械的學習,掌握新知識、新技能[9]。轉變手術室器械管理措施,使護士由過去的被動接受儀器與器械管理,轉變為參加到管理中去成為管理者中的一員,大大提高手術室內鏡器械的消毒,降低器械的耗損[10]。
本項結果顯示,嚴格按照國家衛生部規定的清洗、消毒、滅菌及保養原則操作,能保證有效的消毒滅菌效果,提高內鏡清洗、消毒、滅菌的合格率,降低醫院感染的風險,延長內鏡的使用壽命,有利於外科腔鏡手術順利進行和發展,使醫院取得良好的效益。
[參考文獻]
[1] 李文姬,盧惠玲,曾盈盈,等. 手術室內鏡設備及輔助儀器的清洗、消毒和維護保養[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5(10):124-125.
[2] 吳曉蘭. 內鏡手術器械的清洗和管理[J]. 基層醫學論壇,2012,16(35):4739.
[3] 熊亞芳,劉雅琴. 硬式內鏡器械按照規範化流程清洗的體會[J]. 中國臨床護理,2012,4(5):447-448.
[4] 黃彥紅. 內鏡器械常用三種消毒方法比較[J]. 齊魯護理雜誌,2012,18(6):122.
[5] 賀吉群,李思. 手術室內鏡器械清洗方法的改進與評價[J]. 護理學雜誌,2010,25(14):9-11.
[6] 劉田妹,劉天榮. 內鏡清洗消毒的管理[J]. 醫院管理,2010,48(25):58-64.
[7] 許曉桃,文楚玲,鄭小金,等. 手術室內鏡器械的清洗滅菌與保養[J].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8,29(17):2156~2157.
[8] 馮小麗. 內鏡消毒滅菌效果影響因素分析及質量改進措施[J]. 齊魯護理雜誌,2012,18(17):85-86.
[9] 楊梅. 手術室醫院感染控製與管理措施[J]. 中國現代醫生,2010,48(13):142-143.
[10] 趙金平. “10 S”管理法在手術室器械管理中的應用[J]. 中國現代醫生,2011,49(5):157-158.
(收稿日期:2013-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