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手術室內鏡器械及輔助設備的常規清洗消毒及保養(1 / 2)

手術室內鏡器械及輔助設備的常規清洗消毒及保養

衛生政策與管理

作者:李淑真 韋敏

[摘要] 目的探討分析手術室內鏡器械及輔助設備的常規清洗、消毒及保養方法。方法選取實驗組1610例,對照組1500例。實驗組對手術室內鏡器械及輔助設備進行清洗、消毒及保養;對照組采用傳統常規方法進行清洗、消毒及保養,比較兩種方法清洗、消毒內鏡效果。結果對照組內鏡消毒合格率為85.2%,實驗組內鏡消毒合格率為96.2%,兩組內鏡清洗、消毒合格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3.82,P=0.001

[關鍵詞] 手術室;內鏡器械;輔助設備;清洗;消毒;保養

[中圖分類號] R47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24-0122-02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微創醫療技術也在不斷發展和進步,手術室內鏡的品種及數量也越來越多,包括腹腔鏡、胸腔鏡、宮腔鏡、關節鏡、鼻內鏡等。器械質量優劣直接影響手術效果,而器械的清洗與保養直接關係到內鏡手術的順利進行[1]。內鏡結構複雜、價格昂貴,內鏡的清洗、消毒質量影響著醫療質量,與醫院感染密切相關,因此,保證內鏡的清洗、消毒質量尤為重要。我院手術室按照《內鏡清潔消毒技術操作規範》執行清洗、消毒和保養工作,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腔鏡手術1610例為實驗組,2011年1月~12月腔鏡手術1500例為對照組。兩組腔鏡手術包括:腹腔鏡、胃鏡、腸鏡、纖維支氣管鏡、泌尿內鏡、胸腔鏡、宮腔鏡、鼻內鏡等。兩組內鏡種類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常規方法對內鏡進行清洗及消毒。清洗時清除管道中的血液、黏液及殘留組織,洗淨吹幹後進行消毒滅菌。用2%戊二醛消毒,2%戊二醛浸泡10 h可滅菌,消毒、滅菌後用無菌水衝洗。實驗組:清洗消毒方法嚴格按照《內鏡清潔消毒技術操作規範》步驟進行,具體如下:

1.2.1 內鏡的清洗:①初洗:手術結束後的內鏡器械及輔助設備立即放入清洗槽內,用流動水徹底衝洗,管腔用高壓水槍衝洗。對可拆卸的器械,清洗前先拆開零部件,打開各個閥門,用毛刷刷洗鉗夾部位,最後用純水涮洗全部器械。初步去除器械表麵和管腔內的殘留組織物和血塊。②酶洗:清洗後的器械、輔助設備放入濃度為1∶100~1∶150多酶液的超聲機中,管腔內灌滿酶液,清洗5~10 min,發揮酶的催化作用,使器械中殘留血液、體液及組織殘留物溶解、鬆動;然後利用超聲振動直接作用於被溶解的血液、體液等汙垢,將其鬆解、粉碎成小顆粒[2]。再次在流動水中漂洗器械,用高壓水槍或注射器吸取蒸餾水衝洗幹淨各管道,洗去器械表麵多餘的酶液及脫落的汙物。③上油:器械擦幹後,浸泡在器械潤滑油中。潤滑劑為水溶性,較好的與人體組織相容。保持器械表麵光澤及關節部位潤滑易於鬆動,延長使用壽命[3]。撈起後甩盡表麵液體,用高壓氣槍吹幹器械表麵和管腔,用烘幹箱幹燥30 min,檢查安裝好準備消毒滅菌。

1.2.2 內鏡的消毒實踐證明,使用2%堿性戊二醛浸泡對內鏡器械進行消毒滅菌,滅菌效果安全、可靠性高[4]。采用2%堿性戊二醛對內鏡器械及其輔助設備進行消毒,腔鏡器械所有關節完全浸泡於戊二醛中,管腔內充分注入消毒液。滅菌指殺滅或清除一切微生物。按內鏡器械性質選擇滅菌方法。耐高溫的金屬器械按照腔鏡器械廠家說明書對內鏡器械進行高壓蒸汽滅菌。不能耐高壓滅菌的器械如電凝攝像頭、等離子刀等用環氧乙烷氣體滅菌,內鏡器械附件如光源線、單極線、電刀導線等,清水擦洗,用75°酒精擦洗後幹燥處理,低溫滅菌器滅菌。

1.2.3 內鏡的保養內鏡器械輕拿輕放,不能碰撞、強烈摩擦、受壓等;各類鉗子要經常檢查,觀察鉗端是否閉合良好,關節處要定期檢查、上油、活動關節;用無水酒精脫脂棉球擦拭鏡麵,防止摩擦刮傷鏡麵,影響手術視野清晰;器械的尖端或銳利處應套上橡皮保護套,以免損傷醫護人員;器械上的閥門要定期拆卸,進行清潔、上油,保持閥門靈活;各種密封圈、橡皮帽如有老化、裂口等跡象,要及時更換,以免影響手術。內鏡操作手術結束後,先關閉各器械開關,再關閉電源開關,達到保護儀器,延長使用壽命的目的。

1.3 檢測方法與結果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