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輸尿管上段結石的臨床研究
臨床探討
作者:王旭 朱家紅 邵煥軍等
[摘要] 目的探討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輸尿管上段崁頓結石的安全性及療效。方法選取2009年6月~2012年5月期間我院采用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輸尿管上段結石57例(觀察組),行開放手術治療的55例為對照組,觀察並比較兩組患者一期結石清除率、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及術後並發症等情況。結果觀察組57例患者建立經皮腎鏡取石通道均成功,因術中腎髒出血轉開放手術1例;一期結石清除率為85.71%。對照組患者一期結石清除率為80.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術前行血、尿常規,出凝血時間,肝腎功能,胸片及心電圖等檢查,並進行術前評估。
1.2.1 觀察組采用全身麻醉,先取膀胱截石位,使用F8/F9.8奧林巴斯輸尿管鏡置入F5輸尿管導管,同時留置尿管;再取俯臥位,在B超引導下,用18G腎穿刺針在腋後線與肩胛下線區域定位穿刺點,穿刺成功,有尿液溢出,置入斑馬導絲,通過該導絲用筋膜擴張器擴張經皮腎通道,從F8擴張至F16,然後留置Peel-away鞘;采用F8/9.8輸尿管硬鏡經通道進入腎盞,腎盂及輸尿管上段,采用20~40 W功率鈥激光擊碎結石,結石碎塊水壓衝出或用異物鉗取出。若通道受限,繼續采用金屬擴展器將通道擴張至F24,留置金屬鞘,從鞘內置入F22 wolf腎鏡。使用EMS碎石吸石係統,將結石粉碎並吸出,對合並腎結石者同時行一期碎石。對合並輸尿管狹窄者用鈥激光切開。術後常規留量雙“J”管及F16腎造瘺管。置導尿管3~4 d,並行輸液、抗感染處理,術後3 d複查腹部平片,查看有無結石殘留及雙J管的位置,術後4 d拔除腎造瘺管,術後4周拔除雙J管。
1.2.2 對照組采取傳統開放手術治療輸尿管上段結石。
1.3 觀察指標
觀察並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下地活動時間、腸功能恢複時間、術後住院時間、一期碎石成功率,以及術後並發症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 1 cm的患者,ESWL 結石清除率僅為 50%[2]。而對於療程較長(>2個月)腎積水較重,結石>1 cm的嵌頓性輸尿管上段結石,結石與管壁往往緊密粘連,息肉包裹,結石遠端炎性狹窄,ESML 往往難以奏效[3]。URL是利用人體自然腔道來實施手術,具有創傷小、出血少、結石取淨率高、恢複快、並發症少等優點,在處理輸尿管中下段結石中具有明顯的優越性[4],URL 是治療輸尿管中下段結石的首選治療方法[5]。輸尿管鏡治療輸尿管上段結石仍存在爭議,主要原因是結石距離腎髒近,不能有效將結石擊碎或結石反流至腎髒,單用時結石清除率低[6]。對於崁頓性結石,在結石下方存在息肉並包裹結石,輸尿管鏡能否通過息肉,是手術成敗的關鍵。腹腔鏡輸尿管切開取石術,雖然為輸尿管上段結石的治療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該項技術操作複雜,難於掌握,手術時間長,對於輸尿管結石伴有周圍粘連時,其操作將嚴重受限。我科收治的輸尿管上段結石患者,一般結石停留時間長,且大部分患者已行多次ESWL術,有肉芽組織包裹,輸尿管鏡碎石成功率不高,傳統采取輸尿管切開取石術。經皮腎鏡碎石術的開展,為輸尿管上段結石開辟新的微創治療方式。
經皮腎鏡碎石術建立通道前常規行輸尿管內置入支架管,除建立人工腎積水模型,易建立碎石通道外,也可作為術中找尋腎盂輸尿管連接部及結石的標誌,從而大大縮短手術時間。除此之外,將輸尿管導管插至腎盂內,將結石盡量留在原位,可以起到阻止結石下移的作用[7-9]。本研究中,觀察組56例順利完成經皮腎鏡輸尿管上段碎石術的患者,48例患者術後無結石殘留,一期結石清除率85.71%;8例患者術後腎內有小結石殘存。輸尿管內無結石殘留,術中結石殘留均為腎內結石殘留,因結石殘渣停留在小腎盞內不易衝出;本組8例患者術後殘留結石患者均為輸尿管結石合並腎結石,部分殘留結石患者術後1個月內配合ESWL術,結石均自行排出。對照組55例患者中,一期結石清除率為80.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1.0 cm、息肉包裹、合並不同程度腎積水的輸尿管上段L4橫突水平以上的結石,②ESWL治療失敗的輸尿管上段嵌頓性石;③輸尿管鏡取石失敗,拒絕開放手術者;④輸尿管上段結石合並同側腎結石者需要一並處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