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 術後管理手術後一定時間內必須嚴密觀察病情,對保證手術效果十分重要。同時要求各手術科室協助患者翻身,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鼓勵患者咳痰,預防肺部並發症,主動宣教,加強營養,鼓勵早期活動與功能鍛煉;做好必要的生理監護,正確進行輸液、輸血,維持體內水、電解質平衡等,及時對手術傷口常規無菌換藥處理,避免術後傷口的特殊感染,若傷口不及時處理,影響愈後也影響治療效果,甚至有傷口裂開的風險;各種導管、引流管必須裝置妥善,保持通暢,防止脫落,防止繼發性出血或休克的發生,及時果斷決策進行處理,有利於規避糾紛;根據患者需要行必要的止痛和鎮痛,及時處理腹部脹氣及尿瀦留。
2.4.5 手術安全手術治療風險較高,手術中不確定因素多,術後並發症多,而且手術效果較為直觀,患者的心理期望值較高,所以較易引發醫療糾紛。為此衛生部提出《手術安全核對表與手術風險評估表》要求全國所有醫院全麵開展此項工作。在臨床實踐中如何確保手術順利進行,提高手術安全係數,最大限度地保證醫療安全,防範醫療糾紛,已成為醫療管理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2]。其次,嚴格要求相關醫務人員按照《手術安全核對表與手術風險評估表》的要求在術前、術中、術後執行記錄到位,嚴格防止手術患者、手術部位及術式發生錯誤,並開展定期、不定期的核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並按醫院規定處罰,確保手術安全。
3 醫療質量、醫療缺陷和風險管理
3.1 醫療質量
要狠抓基礎質量、確保環節質量,提高終末質量,保證患者安全,沒有任何捷徑可走,必須紮紮實實地從基礎做起,從每個服務環節做起,近些年,大部分醫療糾紛的發生,多是由於醫護人員的技術、服務不到位引起的。如:護士靜脈穿刺技術不過關。當然可能並不完全是醫務人員業務水平所造成的,但如果醫務人員將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可能會避免或消除患者及家屬的不滿情緒,減少投訴及糾紛。
3.2醫療缺陷
①嚴格報告製度,按照“四不放過”(即:事實經過不查清楚不放過,經驗教訓不總結出來不放過,當事人不認真處理不放過,整改措施不落實不放過)的原則進行嚴肅處理,切實吸取經驗教訓。②發生醫療爭議後,科室接待患者投訴時要求做好記錄,堅持首問負責製,要求認真傾聽患者的意見,記錄好患者的合理訴求,要做到細致耐心,認真做好解釋說明工作,及時給予答複,及時解決,避免引發醫患衝突。患者設訴重大、矛盾突出的問題,要立即做好調查、核實工作。③因醫療原因引發的患者投訴事件,應立即按程序報告醫務科,組織、協調全院最強的醫療資源采取措施,妥善處理,消除醫療事故隱患和減輕傷害後果。④因醫療服務的特殊性,對存在不確定性結果的醫療服務,在醫患雙方間建立個體化的風險醫療服務新模式,使患方充分參與醫療服務內容的選擇,建立風險共擔機製,才能從根本上緩解醫患矛盾,為醫療技術的發展打開廣闊空間[3]。要求科室在醫患協調辦公室的見證下,由醫患雙方充分交流、溝通、認可後簽署一式三份的風險告知書,一份給患者,一份歸病曆,一份醫務科存檔。
3.3 醫療風險
①不知道風險是最大的風險。如急診風險:多層次延誤誤診;整體配合不到位;搶救水平不較高;工作作風不嚴謹。②醫療意外風險:客觀難以預料;已預見卻難以避免;有法律卻難以選擇;意外風險的認識與溝通。
4 加強醫患溝通,增進醫患互信
溝通主要的手段是語言,良好的醫患溝通是最佳治療的手段之一,也是建立醫患互信的前提和基礎,國外醫學名家強調:醫患關係第一層次是信任,第二層次是信任,第三層次還是信任,可見信任比黃金更重要。近年來,由於醫患溝通弱化,醫患不時發生信任危機,成為引發糾紛的導火索。然而醫患糾紛發生後,有效的醫患溝通對於緩解醫患矛盾和對立情緒,及時、妥善處理糾紛具有重要意義。因為維護患者安全並不僅僅是醫務人員單方麵的責任,患者作為醫療活動的主體,在維護自身安全方麵同樣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4]。實踐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4.1 把握溝通原則糾紛發生後,溝通時應努力做到以禮(尊重)待人,以信(信任)做人,以情(情理)動人,以理(技術)服人,以俗(通俗)通人,以法(法律)束人。
4.2 慎用溝通語言溝通不僅僅是說話,包括有聲語言和無聲語言。有時僅僅是一種感覺、一個微笑、一個眼神便可讓對方心領神會,甚至激動不已。要達到良好的溝通效果,溝通者要清楚溝通對象,使用溝通對象能夠理解的語言。要清楚、簡明、完整、禮貌、正確、具體、溫和、得體、負有責任感。以自身的立場為核心,以接受者心理為尺度。要相互尊重,不說有失身份的話;不說刺激對方的話;不發不負責任的議論;不說絕對話;不帶情緒說話等。
4.3 溝通態度誠懇溝通者態度至關重要,做到不卑不亢,態度和藹,有同情心、有責任感。理解促進和諧,體貼拉近距離,褒揚約束行為,商量有益信任,冷峻加深隔閡,指責導致對抗,絕對招來失誤,推卸形成對立。要誠心傾聽患者的傾訴,適時解答其疑問,不先入為主,不打斷對方,允許對方有不同的看法和觀點,保持客觀的心態並且消除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