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踐行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觀,構建和諧醫患關係(2 / 3)

踐行“仁愛”思想,首先表現為尊重生命。《素問·寶命全形論》曰:“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唐代醫家孫思邈在《千金方·自序》中說:“人命罕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這就是《千金方》這個書名的由來。尊重生命是醫者從業立術的最根本的思想基礎。其次表現為尊重患者,《靈樞·師傳》強調醫生要“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臨病人問所便”,並主張對患者要“舉乃和柔,無自妄尊”,不得以施恩者自居,更不得利用醫療職業謀財、獵色,充分體現了對病人尊重的思想。尊重患者的另一要求是“泛愛眾”,孫思邀在《千金方·自序》中指出:“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

3.2 踐行“和諧”理念,加強醫患溝通對話

“和”,體現了中醫崇尚和諧的價值取向,表現為天人合一的整體觀,陰陽平和的健康觀,調和致中的治療觀,以及醫患信和、同道謙和的道德觀。

《周易·易傳·係辭上》提出:“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天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靈樞·示從容論》繼承了《周易》的這個觀點,指出:“夫聖人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類,化之冥冥。”後人將中醫學的這種基本的思維方式成為“取象比類”[7]。取象比類認為人體與自然一樣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都按照一樣的方式運行,所以衍生出“天人相應”、“中庸和諧”等理論。天人相應理論認為,人與天地是息息相關的,人是其中的一分子,人們的一切生命活動都應該順應自然四時陰陽[8]。該理論提示醫者在臨床診療疾病時,應注意氣候環境等諸多因素對疾病變化的影響,做到因時、因地、因人製宜。中醫通過最為樸素的陰陽理論來解釋和推演醫理,《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所以中醫非常又重視陰陽的動態平衡。該理論提示醫者在診療時應時刻注意患者體內的陰陽平衡、在接待和處方時都要做到中庸和諧、不偏不倚。

在構建和諧醫患關係方麵,特別要注意踐行“和諧”理念,加強醫患之間的溝通對話。一項有關醫患關係緊張的調查表明,48%的醫生認為醫患關係緊張的原因在於溝通太少,50%的患者認為原因是缺少溝通(醫生看病時間太短)[9]。首先,醫患溝通影響療效的重要因素。《素問·湯液醪醴論》中說:“病為本,工為標,標本不得,邪氣不服。”病人是本,醫生是標,二者必須相互配合,才能祛除邪氣。其次,在溝通時,醫者需對患者作耐心細致的病情解釋和心理疏導工作。《靈樞·師傳》說:“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雖有無道之人,惡有不聽者乎?”善於向患者解釋病情和安慰心理的醫生,往往是最受歡迎,也最能取得好的療效。

3.3 精研醫療技術,提升為群眾服務的能力

“精”,體現了中醫的醫道精微,要求精勤治學,精研醫道,追求精湛的醫術。

雖然醫學是一門有用並且受人尊重的職業,但是很多醫家都告誡後來人不可輕易為之,清代名醫葉天士彌留之際其子曰:“醫可為而不可為,必天資敏悟,讀萬卷書,而後可借術以濟世。不然,鮮有不殺人者,是以藥餌為刀刃也[10]。”初唐藥王孫思邈在《千金方·自序》中說到:“今病有內同而外異,亦有內異而外同,故五髒六腑之盈虛,血脈營衛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診候以審之。而寸口關尺有浮沉弦緊之亂,腧穴流注有高下淺深之差,肌膚筋骨有厚薄剛柔之異,唯用心精微者,始可與言於茲矣。”所以得出一個結論“學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中醫要求辨證論治,所以在中醫師的眼裏,基本沒有同樣的病情;同時,中醫還要求有極高的悟性,要善於在紛繁複雜的病情中總結歸納,所以不是一般資質的人,不花費一輩子的苦功夫,是很難做一個稱職的好中醫的;而如果沒有良好的醫術,也不會贏得患者的尊重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