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踐行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觀,構建和諧醫患關係(1 / 3)

踐行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觀,構建和諧醫患關係

衛生政策與管理

作者:簡福愛 肖建喜 張正茂等

[摘要] 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力踐行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觀,有助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醫患關係,具體做法是:踐行“仁愛”思想,樹立以人為本理念;踐行“和諧”理念,加強醫患溝通對話;精研醫療技術,提升為群眾服務的能力;誠心待人處事,注重醫者自身的修養。

[關鍵詞] 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觀;醫患關係

[中圖分類號] R197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24-0116-03

黨的十八大報告87處提到“文化”,並明確將“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作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麵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之一[1]。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頒布了《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製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在全國掀起了文化建設的新高潮,明確指出,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曆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要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係[2]。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醫藥學發生發展過程中的精神財富和物質形態,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認識生命、維護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體係,是中醫藥服務的內在精神和思想基礎[3]。弘揚中醫藥文化,踐行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觀,對構建和諧醫患關係意義重大。

1 中醫藥文化建設的意義和形勢

《中醫藥文化建設“十二五”規劃》[4]指出,中醫藥文化是中醫藥事業的根基和靈魂,中醫藥文化建設成為新時期中醫藥事業發展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與時俱進地大力發展中醫藥文化,是促進中醫藥事業科學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任務。2012年1月10日,衛生部長陳竺在2012年全國中醫藥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發掘傳統醫學文化內涵,弘揚新時期中醫藥文化。中醫藥文化是建設我國健康文化的深厚基礎,也是構建中國特色醫療衛生職業精神的重要內涵[5]。在做好中醫藥工作的同時,挖掘中醫藥文化價值,凝練中醫藥文化的內涵實質,使當代中醫藥文化能夠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充分反映中醫藥文化基本元素,並體現出時代精神,使之成為廣大中醫藥工作者為群眾服務的強大精神力量。

《中醫藥文化建設“十二五”規劃》[4]指出,盡管目前中醫藥文化建設工作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但仍處於起步階段,中醫藥文化的發展現狀與人民群眾的需求尚有差距,高效順暢的中醫藥文化工作機製和發展體係需要進一步健全,中醫藥文化發展規律和特點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中醫藥文化專業隊伍需要進一步充實、素質需要進一步提高。

2 中醫藥文化的核心價值觀

中醫藥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是中醫藥文化的靈魂,決定著中醫藥文化的存在和發展,是中醫藥幾千年發展進程中積累形成的文化精髓,是中華民族深邃的哲學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醫藥中的集中體現。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藥文化建設“十二五”規劃》[4]認為,中醫藥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主要體現為以人為本、醫乃仁術、天人合一、調和致中、大醫精誠等理念,可以用仁、和、精、誠四個字來概括。

3 踐行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醫患關係

新時期,應該大力踐行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醫患關係。

3.1 踐行“仁愛”思想,樹立以人為本理念

“仁”,體現了中醫仁者愛人、生命至上的倫理思想,以救死扶傷、濟世活人為宗旨,表現為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愛護生命。“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眾所周知,“仁者愛人”是孔子提出的思想。事實上,道家的“無為”、墨家的“兼愛”,反映在醫學上就是清心寡欲、治病救人,都對“仁愛”思想有所貢獻。《靈樞·師傳》認為,掌握醫術,“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無病,上下和親,德澤下流。”東漢張仲景認為,儒家要實現“愛人”的理想,就應當明了醫理,重視醫療,如此才能“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二者都強調醫術治病救人的好處,是仁愛之心的體現。“仁術”一詞首見《孟子·梁惠王上》,但最初與藝術無關,最早將醫學稱為“仁術”則是在北宋以後,由於醫學蘊涵有博愛濟眾的特征,加之理學中人對仁愛思想的進一步傳播,醫學便被定名為“仁術”[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