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無論是威逼還是利誘,都無法動搖文天祥那顆正義凜然又火熱赤誠的忠心。在文天祥一次又一次地拒絕元朝的招降後,忽必烈終於失去了耐心,下令處死文天祥。
臨刑前,文天祥麵向南方拜了幾拜,從容就義。
小知識:正氣歌
《正氣歌》是文天祥在元大都的監獄中創作的五言詩,詩歌慷慨激昂,大義凜然,表現了文天祥堅貞不屈的愛國情操。
《正氣歌》列舉了曆朝曆代忠烈之士剛正不屈的事跡,表示自己要效仿他們,為國盡忠,絕不屈服。“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是其中的名句。
迨成祖 遷燕京 十六世 至崇禎
忠義之士方孝孺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後,將皇位傳給孫子朱允炆,也就是建文帝。建文帝為加強皇權,采取了一係列削藩的措施,嚴重威脅到各地藩王的利益。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不滿削藩措施,他密謀已久,決定起兵反抗。公元1402年,朱棣攻破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位,為明成祖。
這次的戰亂史稱“靖難之役”。“靖難之役”後,許多忠於建文帝的臣子被處死,他們的家人也受到牽連,其中最為駭人聽聞的莫過於方孝孺被明成祖誅滅十族的慘劇。
方孝孺從小機警聰敏,每日讀書足有一寸那麼厚,人們稱讚他為“小韓愈”。長大後,他跟隨宋濂學習。宋濂門下人才輩出,但是大家一致認為方孝孺是最有學問的。後來經人引薦,方孝孺見到明太祖。太祖對皇太子朱標說:“這個人很不錯,行為舉止遵循法度,但是得等他年齡大一點,才是重用的時候。”建文帝時,方孝孺被任命為侍講學士,後改為文學博士。建文帝好讀書,每次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方孝孺請教,和朝臣商量國事時,有時也讓方孝孺代為處理。
朱棣攻入南京城之前,他的參謀姚廣孝懇求說:“燕王您攻入南京後,以我對方孝孺的了解,他是一定不會投降的,希望您能饒他不死。如果您一怒之下殺了方孝孺,天下的讀書種子就斷絕了。”朱棣答應姚廣孝不殺方孝孺,但是卻要求方孝孺替他起草登基文書。
朱棣對方孝孺說:“我想請先生替我起草一份文書昭告天下,我這樣做是效仿周公旦輔佐周成王。”方孝孺問:“周成王在哪呢?”朱棣尷尬地答道:“成王已經自焚而死了。”
“那你為什麼不立他的兒子為皇帝?”
“他的兒子還小。”
“那他的弟弟呢?”
朱棣不耐煩地說:“這是我的家事,先生就不必多問了吧。總之這份昭告必須由你來寫。你抗旨不寫,不怕我殺了你嗎?”方孝孺把筆和紙扔在地上說:“死有什麼可怕的,我是不會寫的。”朱棣勃然大怒:“你不怕我滅你九族嗎?”
方孝孺依然麵無懼色地說:“滅我十族又何妨?”在中國的親屬關係中,隻有九族之說,本來並無第十族,朱棣就把朋友算作第十族。就這樣,方孝孺被殺,他的家人、親戚和朋友也無一幸免。方孝孺在中國曆史中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被滅十族的人。
方孝孺雖死,他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氣節卻得到了後人的肯定和稱道。
昔仲尼 師項橐 古聖賢 尚勤學
仲尼師項橐
孔子帶著弟子周遊列國,四處講學。有一天,來到一處風景秀麗的地方。就在孔子欣賞美景的時候,忽然看見一群孩子在前麵的大路上玩耍。孔子的馬車緩緩地駛過去,別的孩子都躲開了,唯獨一個孩子直直地站在路當中,一動不動。
給孔子趕車的是他的弟子子路。子路是個脾氣很急的人,大聲地嗬斥:“這小孩子,夫子在此,你怎麼擋在路中不走?”
聽了子路的話,孩子依然不動。孔子見這孩子這麼頑皮,於是走下車來,笑著招呼孩子過來,對他說:“小孩,你為什麼攔在路當中不走呢?”
這孩子說:“這裏有個城池,你的車馬怎麼過去啊?”
孔子四處張望了一下,說:“這明明是一條路,哪裏有城池?城池在何處?”
孩子朝腳下指了一指,說:“我腳下就是城池。”
孔子見這孩子不卑不亢,而且氣度非凡,頓時起了好奇心,仔細一看,這小孩子兩腳周圍擺著一圈小石子,原來這就是“城牆”。
這孩子眼珠子又一轉,調皮地說道:“老先生您看上去文質彬彬的,像是一位博聞多識的賢人君子,怎麼都不知道自古至今,隻有車避城,哪有城避車的道理呢?”
孔子一時無言以對,隻好讓車繞著城過去。他見這個小孩聰明可愛,十分喜歡,問他:“小朋友你叫什麼名字啊?”
小孩回答:“老先生,我叫項橐。”孔子看著項橐,讚歎道:“後生可畏啊!小項橐今日可以算是我的老師了。”
這個叫項橐的孩子當時隻有七歲,被譽為魯國的神童,所以連孔子都把他當做老師一般請教。
小知識:後生可畏
這個成語出自《論語·子罕》。意思是青年人必定會超過前輩,讓人敬畏。
披蒲編 削竹簡 彼無書 且知勉
路溫舒的蒲草書
西漢時期,紙還沒有發明,字都是寫在絹帛上的,這樣一來書的成本高,所以書都很貴,隻有官宦世家和有錢人家才買得起。
當時有一個孩子名叫路溫舒,家裏很窮,為了減輕父母的負擔,小小年紀就替有錢人家放羊。可他熱愛學習,每次放羊經過小河邊的私塾,看見有錢人家的孩子都在私塾裏搖頭晃腦地吟誦著讀書,還有先生在一旁指點,羨慕不已。
他常常想:我不敢奢望去私塾裏讀書,如果我可以一邊放羊,一邊讀書,那該多好啊!
有一天,路溫舒趕著羊群來到一個池塘邊,隻見池塘裏長滿了一叢叢綠油油的蒲草,非常茂盛。蒲草的葉子又寬又長,隨著微風一搖一擺,就像在跳舞一樣,好看極了!突然,他靈機一動:這種草的葉子這麼寬,不是很像那種抄書的竹簡嗎?要是用它代替竹簡,不就可以在上麵抄書了嗎?這樣一來,不僅不用花錢買書了,而且分量也比用竹簡所做的書輕便得多,放羊的時候,我就可以帶著去閱讀了。
這樣想著,路溫舒便興高采烈地采了一大捆蒲草,趕了羊群往家走。回家後,他把這些蒲草切成跟竹簡一樣長短的片子,曬幹後,用線編連起來,把借來的書,抄寫在加工過的蒲草上麵,做成一冊一冊的蒲草書。
有了蒲草書,路溫舒就不愁沒書讀了。他每次出去放羊,身邊都帶著這種蒲草書,一邊放羊一邊讀,讀完一本,再抄一本。
就這樣,日積月累,他讀的書越來越多,學到的知識也越來越豐富。後來,他成了西漢有名的司法官,為老百姓做了許多有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