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字經故事4(1 / 3)

炎宋興 受周禪 十八傳 南北混

趙匡胤黃袍加身

趙匡胤就是宋太祖,是宋朝的開國皇帝。他是涿州人,父親曾任後唐、後晉和後漢軍官。趙匡胤在後漢初年加入郭威的軍隊,後來郭威建立後周政權,他被重用,掌握禁軍。周世宗時,他又因為立下戰功升任殿前都點檢,成為後周軍隊的最高指揮官。

周世宗死後,7歲的獨生子即位,這就是周恭帝。由於皇帝年紀太小,一時間後周政權人心不穩。一些忠於後周的官吏覺得趙匡胤手握兵權,遲早會發動叛亂。他們主張剝奪趙匡胤的兵權,有的人甚至主張先發製人,及早將趙匡胤殺掉,可周恭帝隻是改命趙匡胤為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降了他的官職。

趙匡胤早就察覺到大臣們的計劃,暗地裏也已精心部署。他讓自己的親信好友擔任朝廷的各個重要職務,這樣上上下下都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就沒有人能與他抗衡了。

後來,遼和北漢聯兵入侵後周,周恭帝派趙匡胤率領禁軍出征。趙匡胤接到出兵命令,立刻調兵遣將,準備作戰,跟隨的人還有他弟弟趙匡義和親信趙普。

這天,趙匡胤率領軍隊到達了離都城開封幾十裏的陳橋驛。晚上,將士們都紮營休息了。有一些將領卻聚集在一起,悄悄商量。有人說:“皇上年紀那麼小,我們拚死拚活去打仗,將來有誰知道我們的功勞,倒不如現在就擁護趙點檢作皇帝吧!”大夥聽了,都讚成這個意見,就讓一名將領把這個意見先告訴趙匡義和趙普。

那個將領到了,還沒有把話說完,其他人已經闖了進來,嚷著說:“我們已經商量定了,非請點檢即位不可。”趙匡義和趙普聽了,暗暗高興,一麵叮囑大家一定要安定軍心,不要造成混亂,一麵趕快派趙匡胤的親信秘密返回京城。沒多久,消息就傳遍了軍營。將士們全起來了,大家鬧哄哄地擁到趙匡胤住的驛館,一直等到天色發白。

趙匡胤假裝不知,喝得大醉而睡,一覺醒來,隻聽得外麵一片嘈雜。接著,就有人打開房門,高聲說:“請點檢做皇帝!”趙匡胤趕快起床,還沒來得及說話,幾個人把早已準備好的一件黃袍,七手八腳地披在趙匡胤身上。大夥跪倒在地上磕了幾個頭,高呼“萬歲”,接著就把趙匡胤扶上馬,請他回京城。

回到京城後,周恭帝讓位,趙匡胤登基做了皇帝,國號叫宋,曆史上稱為北宋。

小知識:半部論語治天下

趙普後來做了北宋宰相。他說,他平生的學問不過就是讀懂了《論語》,從前用半部《論語》幫助太祖趙匡胤平定天下,之後再用另外半部《論語》使天下太平。因此人們稱趙普是“半部論語治天下”。

遼與金 帝號紛 迨滅遼 宋猶存

抗金英雄嶽飛

北宋末年,邊境的金人多次侵襲,各地戰亂不斷,人民苦不堪言。“靖康之亂”中,金人攻入汴梁,將宋徽宗和宋欽宗一同擄走,北宋就此滅亡。宋高宗趙構在臨安重建宋朝,史稱“南宋”。

南宋初期的抗金運動開展得轟轟烈烈,這時,湧現出一位偉大的抗金英雄——嶽飛。

嶽飛文武雙全,對朝廷忠心耿耿。他手下的軍隊被老百姓們尊稱為“嶽家軍”。紹興十年(1140)七月,嶽飛帶領一支輕騎兵駐守在河南郾(Yǎn)城。這時,金軍大帥金兀術,帶著一萬五千名精銳騎兵南下,突襲嶽飛的軍隊。

隻見金兀術騎在一匹白蹄的高頭大馬上,頭戴著金燦燦的頭盔,身披著紅色的錦繡戰袍。

平常人一看金兀術的威風和他手下大軍的氣勢,都會被嚇得膽顫。嶽飛卻毫無怯意,揚起手中的長刀,喝令道:“誰都不許害怕,這場戰爭我們非贏不可!”於是,士氣高漲的嶽家軍勇猛地衝向了金兵大軍。

金軍有著令人聞風喪膽的精銳兵種“鐵浮屠”,即三匹馬拴在一起,馬上的騎兵身負鋼盔重甲,一齊前進,所向披靡。嶽飛命令士兵們俯身砍斷馬腿,一匹馬倒下,便會連累其他兩匹,而馬匹上的騎兵自然就跌落地上了。就這樣,嶽家軍破解了金兀術的無敵戰術,金兵哀歎:“撼山易,撼嶽家軍難!”

正在嶽家軍把金人打得落花流水,一路乘勝追擊的時候,朝廷突然頒發了命令嶽飛班師回朝的金字令牌。

原來,宋高宗害怕嶽飛獲得最終勝利,將宋徽宗和宋欽宗接回來,會威脅自己的帝位。因此,宋高宗接連下了十二道金牌,命令嶽飛班師。

君命不可違,嶽飛臨走前喟歎道:“眼看就要收複中原,十年功業,就毀在這一朝夕!”

之後,金人再次侵占中原。而嶽飛自己,不久就被秦檜等人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關進了監獄。

紹興十一年(1141)除夕,宋高宗下詔,賜死嶽飛。臨死前,嶽飛寫下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表明自己光明磊落的心地,相信蒼天總會還自己一個公道!南宋百姓們都一直記著嶽飛的英勇戰功和愛國精神,悄悄在家中掛上他的畫像,焚香紀念。直到今天,去杭州嶽王廟拜祭嶽飛的人仍然絡繹不絕。

小知識:精忠報國

傳說嶽飛年輕時,母親在他的背上刺上了“精忠報國”四個字,期待嶽飛日後能竭力盡忠,精忠報國。“精忠報國”也成為了曆代愛國誌士的一句口號和誓言。

至元興 金緒歇 有宋世 一同滅

文天祥義不降元

南宋末年,元軍大舉進攻,整個長江防線徹底崩潰。

丞相文天祥心係國家,將自己的家資捐獻出來,組織兵馬,率領義軍英勇作戰。然而,時局是無法靠一人之力挽回的。

宋軍一敗再敗,文武百官看到局勢不妙,紛紛出逃。文天祥卻絲毫不為所動,繼續奮勇殺敵,拚死抵抗。眼看已不能招架,他便奉命去同元軍談判。

到了敵人大營,當時的元軍指揮官伯顏卻將文天祥扣押起來。原來,元軍還有大片土地沒有攻占,他們想誘降文天祥,再利用他的聲望盡快完成占領任務。

為了讓文天祥乖乖地投降,伯顏用盡手段。然而,文天祥寧死不屈,從始至終都保持著一顆忠誠的心。他伺機逃離了監禁他的敵方大營,再次來到抗敵前線。

他以更加成熟的作戰技巧抗敵,給流離失所、飽受元軍迫害的宋朝人民以極大的鼓舞。不幸的是,在一次對決戰役中,他兵敗被俘,被元軍大將張弘範關押起來。

張弘範逼迫文天祥給宋軍寫招降信,文天祥大怒:“我自己尚且不肯投降,難道還會勸別人投降嗎?”張弘範一再逼迫,文天祥忍無可忍,將自己作的一首《過零丁洋》拿給他看。當張弘範讀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時,深受感動,不禁被文天祥的忠誠和信念震撼,從此不再逼他。

宋軍大勢已去,江山無望收複了。到了這個時候,文天祥仍然堅持操守,連元朝皇帝忽必烈都十分欣賞他,許給他百般好處,希望他能成為自己的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