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字經故事3(1 / 3)

夏傳子 家天下 四百載 遷夏社

成湯代夏

大禹建立了夏朝,他死後,將王位傳給了兒子啟,啟死後,又將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從此以後,王位世襲製代替禪讓製,天下變為一家所有。夏朝的曆史大概四百多年,最後一位君王是夏桀。夏桀的名字叫癸,“桀”是他死後人們給他取的諡號,表示凶猛的意思。從這個諡號可以看出,夏桀是個非常殘暴荒淫的君王。夏桀的王後妺喜有個怪癖,她喜歡聽絹帛撕裂的聲音,認為這種聲音清脆悅耳。

夏桀為了討妺喜的歡心,強迫百姓進貢絹帛,還讓力氣大的宮女天天撕裂絹帛給妺喜聽。夏桀狂妄自大,自比為天上的太陽。百姓飽受夏桀的折磨,便憤怒地指著太陽咒罵道:“你這個太陽啊,什麼時候才滅亡?我們寧願與你同歸於盡!”

商部落的領袖成湯,是一位賢明仁慈的君王。他曾經說過這樣的話:“人們照一照水就能看清自己的樣貌,看看百姓的生活狀況就知道這個國家治理得好不好。”有個叫伊尹的人聽說成湯的話後,不由地讚歎道:“成湯真是賢明啊!能夠聽得進善言,德行才會進步。治理國家,管理百姓,要懂得用人唯賢。成湯一定會大有作為的!”當時的伊尹是一介平民,想求見成湯,卻苦於沒有門路,於是就去給有莘氏做陪嫁的男仆,背著飯鍋砧板來見成湯,借著談論烹飪的機會向成湯進言,勸說他實行王道。還有一種說法,伊尹本是個有才德而不肯做官的隱士,成湯就派人去聘請他,前後去了五趟,他才答應出來做官。

一天成湯外出打獵,看見郊野四麵張著羅網,張網的人祝禱說:“願從天上來的,從地下來的,從四方來的,都進入我的羅網!”成湯聽了說:“如果是這樣,就把禽獸全打光了!”於是他把羅網撤去三麵,讓張網的人祝禱說:“想往左邊逃的就往左逃,想向右邊逃的就向右逃。不聽從命令的,就進我的羅網吧。”諸侯聽到這件事,都稱讚說:“湯真是仁慈啊,就連禽獸都能受到他的恩惠。”

當時的夏桀暴虐無道,諸侯昆吾氏也起來作亂。於是,成湯率領諸侯,起兵討伐。他親自握著大斧指揮,先去平定作亂的昆吾,轉而又去討伐夏桀。夏桀在有娀氏舊地被打敗,奔逃到嗚條。成湯乘勝追擊,夏桀的部隊很快潰不成軍。成湯滅掉夏朝,建立了商朝,登上了天子之位。

小知識:桀驁不馴

“桀”的意思是凶暴,“驁”的意思是馬不馴良,這個成語的意思是為人傲慢,性情強暴不馴順。成語中“桀”的意思就是從夏桀引申出來的。

周轍東 王綱墜 逞幹戈 尚遊說

烽火戲諸侯

周朝到了周幽王的時候,國運開始逐步走向衰落。周幽王不是一個賢明的君主,在統治期間,幹了許多荒唐事。

周幽王有個妃子叫褒姒,深得他的寵愛。褒姒長得非常美豔,但是冷若冰霜,從來不愛笑。周幽王為了博取褒姒一笑,想了很多辦法。有個臣子暗地裏對幽王說:

“大王,我有辦法可以讓娘娘一笑。”周幽王趕忙問:“快說,你有什麼辦法。”那個臣子在幽王的耳邊小聲說了幾句,幽王一聽,神情大喜,他叫來幾個人,吩咐道:“快快去準備,我現在就要去烽火台。”

烽火台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去的地方。周朝為了防備犬戎的侵襲,在鎬京附近的驪山一帶修築了多座烽火台。

一旦犬戎來襲,首先發現的哨兵立刻在台上點燃烽火,傳遞敵人來犯的緊急警報信號。諸侯見了烽火,知道京城告急,天子有難,就會馬上帶著軍隊趕來救駕。這日,糊塗的周幽王聽從小人的建議,帶著褒姒登上烽火台,還下令將所有的烽火都點燃。熊熊的火焰燃起,青煙嫋嫋直衝雲霄。諸侯見到烽火,心想定是犬戎的軍隊來了,於是帶著兵馬立刻出發。等到達烽火台,大家沒有看到犬戎的軍隊,天子看上去也沒有危險的跡象,於是你看我,我看你,都一頭霧水。

褒姒看到他們臉上無比窘迫的表情,覺得太有趣了,終於露出了難得的笑容。周幽王看到美人一笑,非常高興,就說:“你們可以回去了,我這裏什麼事也沒有。”諸侯一下什麼都明白了,原來他們是被這個昏庸的君王給戲弄了,白白跑了一趟。

大家都憋著一肚子火,卻不好發作,隻好強忍著怒氣離開。

此後,周幽王又多次點燃烽火,諸侯被戲弄一次後,再也不會上當了。等到犬戎真的發動侵略時,周幽王點燃烽火,眼巴巴地等著諸侯相救,但是誰都沒有來。後來犬戎攻破鎬京,在驪山腳下殺死幽王,擄走褒姒,將鎬京洗劫一空。

至此,西周滅亡。

犬戎軍隊走後,諸侯們擁立周幽王的兒子為王,也就是周平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國都從鎬京東遷到雒邑,此後的周朝史稱“東周”。

小知識:烽火台

烽火台,又稱烽堠、煙墩、墩台,是古時用於點燃煙火傳遞重要消息的高台。遇有敵情發生,白天則施煙,夜間則點火,用來傳遞消息。這是最古老的消息傳遞方式。

始春秋 終戰國 五霸強 七雄出

問鼎中原

公元前770年至476年,曆史上稱為“春秋時代”。在這段時期,周王朝日益衰落,社會處於激烈的動蕩之中。諸侯國之間戰爭頻繁,經過連年的兼並,最後剩下較大的幾個。

幾個大國之間又互相征戰,爭做霸主,後來出現了“春秋五霸”,楚莊王就是五霸之一。

楚莊王的勢力主要在長江流域一帶,因為文化的巨大差異,他一直受到地處黃河流域的中原各國的排擠。楚莊王非常不服氣,心裏想著總有一天要稱霸中原。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借討伐陸渾之機將軍隊駐紮在周朝首都洛陽的郊區,並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當時的周定王忐忑不安,就派大夫王孫滿前去慰勞楚莊王。莊王見了王孫滿,趾高氣揚地問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啊?”當著周朝使者的麵,莊王竟敢問出這樣的話,這可了不得。因為“鼎”這個器物不是普通的東西,在古代,它被視為國家和權力的象征。鼎是表彰功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和王公大臣在舉行重大慶典時都要鑄鼎,以記載盛況。“鼎”字還被賦予“顯赫”、“尊貴”、“盛大”的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成語,我們現在用起來還能感覺到蘊藏其中的千鈞力量。楚莊王問周天子的鼎的形製重量,也就是心裏想著要與周天子爭奪天下。王孫滿聽了莊王的話,就說:“一個國家的興亡在於仁德的有無,不在於鼎的大小和輕重。”莊王聽了,輕蔑地說道:“你們的九鼎有什麼了不起,我楚國有的是銅,也可以做成九鼎。”麵對咄咄逼人的楚莊王,能言善辯的王孫滿說道:“大王您別忘了,當初夏禹是因為有德,天下諸侯都擁戴他,各地貢獻銅材,禹才能鑄成九鼎。後來夏桀昏亂,鼎就轉移給了商。商紂暴虐,鼎又轉移給了周。如果天子有德,鼎雖小也難以移動;如果天子無德,鼎雖大卻是輕而易動。周朝的國運還未完,鼎的輕重是不可以問的。”莊王聽了,無言以對,最後帶著軍隊離開了。從此以後,人們就用“問鼎中原”這個典故來形容妄圖奪取政權的人。

小知識:一鳴驚人

楚莊王登基後,三年沒有發布一項政令,人們都為楚國的前途擔憂。楚莊王卻說,我就像一隻大鳥,平時雖無鳴,鳴則必然會一鳴驚人。後來,他果然勵精圖治,使楚國成為了當時的強國。

嬴秦氏 始兼並 傳二世 楚漢爭

“貪財”的名將王翦

春秋戰國時期多國戰亂的局麵,終止在秦王嬴政手上。

他先後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個國家,統一了中國。

看著自己建立的大一統的天下,秦王頗為得意,因此自命為“始皇帝”,後人便稱他為“秦始皇”。

秦軍橫掃列國之時,統帥是一老一少兩位良將——老謀深算的王翦和年少壯勇的李信。一天,秦王召集二位,問道:“將軍們,現在我軍戰爭形勢大好,寡人想趁機拿下楚國。如果讓你們領軍前往,需要多少人馬?”

李信一拍胸脯,上前一步,自信地說:“大王,臣認為隻需要二十萬人馬就足夠了!”秦王聽後,讚許地點了點頭。

王翦慢悠悠地回答道:“老臣認為,沒有六十萬士兵攻不下楚國呐!”秦王一聽,很不高興,擺擺手說:“王將軍真是年紀大了,膽子未免變得也太小了吧!依寡人看,李將軍說得不錯,就委托他領軍前往吧!”

於是,秦王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萬,南下伐楚。

王翦被秦王輕視,心中不免氣憤,故意推托說自己年老體弱,請了病假回家養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