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元魏 分東西 宇文周 與高齊
孝文帝遷都洛陽
北魏是鮮卑族首領拓跋珪建立的政權,也是南北朝時北朝的第一個朝代。拓跋珪去世後,他的兒子拓跋宏繼位,就是孝文帝。孝文帝十分崇尚先進的中原文化,一直希望能夠學習推廣中原文化,來改變本民族落後的習俗。
這天在朝堂上,孝文帝對群臣說:“南齊雄踞一方,這對我們始終是個很大的威脅,我決定率兵討伐南齊。”說完,他找人對出兵南齊一事進行占卜。看到占卜結果,孝文帝認為自己的想法是順應天命的。但是在場的大臣可不這麼認為,一聽說要打仗,他們百般不情願,可是沒有人敢當麵反對。
這個時候,孝文帝的堂叔,任城王拓跋澄說:“陛下,臣以為今日占卜的卦象是在勸阻你不要出兵南齊。而且,憑著北魏現有的軍事實力,難以與南齊抗衡。我們還是好好發展,等到國力強盛了,再出兵也不遲啊。”
孝文帝對著拓跋澄厲聲說道:“國家是我的,我想打仗,難道還有人敢阻攔不成?就這麼定了!”
拓跋澄說:“國家確實是陛下的國家,但是我是您的臣子,為了陛下和北魏,我定當竭盡全力。”
好一會兒,孝文帝才說:“大家都隻是各抒己見,沒有什麼關係。今日就退朝吧。”退朝後,孝文帝又私下召見了拓跋澄。
他語重心長地對拓跋澄說:“今日我在朝堂上對你發火,並非真的怪罪於你,隻是想嚇唬大家。我說出兵南齊也不是真的,是想借這個機會,帶領眾人遷都。現在的國都適合武治,但不利於發展文化和移風易俗。洛陽自古以來就是帝王之都,中原文化底蘊深厚,我把國都遷到那裏,你認為怎麼樣?”拓跋澄聽完後恍然大悟,非常讚同孝文帝的意見,他還主動請求去說服其他的大臣同意南下作戰。
於是,孝文帝親自率領三十多萬軍隊南下,走到洛陽時,天氣突然大變,一連幾日陰雨綿綿。馬上有大臣借機提出:“陛下,天氣如此不利,不如我們還是回去吧!”
孝文帝十分氣憤地說:“我們興師動眾走到這裏,現在半途而廢,豈不是讓天下人看笑話嗎?今天,要不我們就繼續上路作戰,要不就把國都定在這裏,不用再回去了!”
大臣們一聽,麵麵相覷。他們很不願意遷都,可是他們更不願意打仗!孝文帝見他們猶豫不決,便說道:“好,現在同意遷都的站在左邊,同意繼續作戰的站在右邊!”
大家一聽,都覺得還是遷都比作戰更好一些,所以大多數都站在了左邊。孝文帝一看自己的計劃達成了,十分開心,他當場宣布:“從今以後,洛陽就是我們的新都!”
孝文帝把國都遷到洛陽後,不斷學習和推廣中原文化,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進行了一係列廣泛而徹底的改革。
比如他自己改姓為元,所以北魏又稱為“元魏”。孝文帝的舉措既增強了國家實力,又促進了民族文化的交融,在曆史上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
小知識:龍門石窟
石窟是一種借山勢開鑿的佛教建築,內有佛像或佛教故事的壁畫。北魏政權篤信佛教,魏孝文帝時在洛陽南郊的龍門山與香山上開鑿了龍門石窟。龍門石窟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
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傳 失統緒
驕奢淫逸的隋煬帝
隋朝和秦朝一樣是個短命王朝,它隻存在了三十年時間。很顯然,隋朝的末代皇帝楊廣沒有做到仁德愛民,所以短短數十年,隋朝就被取而代之。
楊廣是隋文帝楊堅的次子,他才能出眾,屢建戰功,還幫助隋文帝完成了統一大業。隋文帝登基後,十分器重楊廣。
文帝死後,楊廣繼承了皇位,被後人稱為隋煬帝。他做了皇帝後,不僅沒有體恤百姓,反而大興土木,肆無忌憚地揮霍奢侈。為了方便南北的溝通,他下令修建了當時全國最大的運河——京杭大運河。雖然今天看來,京杭大運河的開通有著不可磨滅的曆史功績,但在當時卻給無數百姓帶來了災難。許多青年男子被抓去充當苦役不說,有的還在修河的過程中喪失了生命。
運河修好了,隋煬帝帶領著大批官員侍從前去觀看。這一天風和日麗,運河在陽光的照耀下躍動著金燦燦的光芒。
隋煬帝非常開心,他對左右的侍從說:“這真是一項雄偉壯大的工程啊!從來都是自然創造萬物,現在朕也像造物者一樣,創造了一條巨大的人工河流!”
周圍的官員侍從也都急忙應聲附和:“皇上英明!”“皇上雄才大略!”聽了這些讚揚的話,隋煬帝更加飄飄然,他突發奇想:“有了這樣溝通南北的運河,朕為何不駕著龍舟去南方遊玩呢?”
正是這個想法埋下了禍根。帝王出行並非簡單的出遊,這一路上,需要大量的金銀來供給。這就加重了沿途官員和百姓的負擔。隋煬帝命人製造了一艘非常豪華的龍舟,浩浩蕩蕩地開始了南下的旅程。一路上,隋煬帝奢侈淫逸,百姓怨聲載道,苦不堪言。這次南下使得隋煬帝大大失去了民心,再加上他平時大興土木,建造宮殿,好大喜功,浪費錢財,不斷地增加賦稅,人們都開始憎恨他。
終於,他絲毫不體察民生疾苦,隻顧著自己享樂的行為激怒了臣民,最終,隋煬帝被大臣殺死,而隋朝,也隨著他的死去很快就滅亡了。
小知識:大運河
大運河又稱京杭運河。今天的大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流經天津、河北、山東、江蘇和浙江,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全長1794公裏。在隋朝運河的基礎上,唐、元、明、清都對大運河有所增修,使大運河最終達到了今天的規模。
二十傳 三百載 梁滅之 國乃改
安史之亂
唐玄宗統治前期,開創了“開元盛世”的繁榮局麵。那時的唐朝國力空前強盛,達到什麼程度呢?大詩人杜甫在一首詩裏寫道:“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詩句的意思是:開元全盛時期,連小縣城都有上萬戶人家。農業連年獲得豐收,糧食裝滿了公家和私人的倉庫,人民生活十分富裕。不過這種繁華的局麵沒有維持多久。唐玄宗到了晚年,寵愛楊貴妃,任命奸臣李林甫和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為宰相,開始荒廢朝政,過著奢靡的生活。
楊貴妃本名楊玉環,長得美貌絕倫,又懂音律,擅長跳舞,深得唐玄宗的喜愛。為了討楊貴妃的歡心,唐玄宗可謂費盡心機。他知道楊貴妃喜歡吃荔枝,就下令開辟了從嶺南到長安的幾千裏貢道,讓專人快馬加鞭送到長安。荔枝摘下來幾天後就會變味,為了保持新鮮,一路上不知道累死了多少馬,稍有閃失,送的人都有性命之憂。王公貴族知道玄宗寵愛楊貴妃,於是都來巴結奉承她,爭著獻上奇珍異寶和美味佳肴。
憑著妹妹的關係,楊國忠也一步登天,做上了唐朝宰相。楊貴妃的三個姐姐分別被封為韓國夫人、虢國夫人和秦國夫人。
安祿山是地方節度使,為人狡詐,善於鑽營。他常常賄賂來往官員,讓他們在玄宗麵前多美言幾句。有一次,安祿山進貢朝見唐玄宗,他先跪拜了楊貴妃再跪拜唐玄宗,唐玄宗覺得很奇怪,就問他原因。安祿山回答說:“陛下,我們胡人隻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我先跪拜娘娘。臣也請求陛下讓我做娘娘的義子。”唐玄宗一聽非常有趣,竟然答應了安祿山的荒唐請求。
後來,安祿山身兼範陽、平盧、河東三地節度使,權利越來越大。天寶十四載,安祿山帶著幾十萬大軍發動叛亂,唐軍無力抵抗。最後長安淪陷,唐玄宗隻得帶著楊貴妃倉皇逃命。
他們到達馬嵬驛時,隨行的將士又餓又累,都不願意再走。他們認為,現在淪落到這般田地,全是楊氏兄妹的錯,大家都對玄宗說:“陛下寵愛楊貴妃,才導致楊國忠這等奸臣當道。楊氏兄妹禍害國家,陛下絕對不能再姑息養奸,請您立刻處死他們。”唐玄宗哪裏舍得處死楊貴妃?但是見眾怒難平,為了保住性命,他隻好命人殺掉楊國忠,含淚賜死楊貴妃。
安祿山死後,他的部下史思明繼續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安史之亂”讓楊貴妃香消玉隕,唐玄宗悔恨終生,更給唐朝的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是唐王朝由興盛走向衰落的轉折點。
小知識:口蜜腹劍
司馬光《資治通鑒》記載,李林甫非常嫉妒有學識的人,表麵上和他們特別友好親密,背後則想盡一切辦法陷害他們,當時人們稱李林甫為“口有蜜,腹有劍”。
這就是口蜜腹劍這個成語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