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沒過多久,李信的軍隊就在楚國被打得落花流水,戰敗而歸。秦王知道後,大發雷霆,狠狠地責備了李信的輕率,終於意識到王翦很有遠見。為了向他謝罪,秦王備好車馬,親自趕到王翦的家鄉,對王翦說:“老將軍,寡人很後悔當初沒有聽您的話,而貿然將軍隊托付給李信。現在秦軍敗逃,楚軍追殺過來,還請您出馬幫我們解圍啊!”
王翦被秦王的誠意所打動,便說:“如果大王堅持用老臣,那必須給我六十萬大軍才行!”秦王一口應許。
臨行前,王翦又多次向秦王要求賞賜給他良田、屋宅和園地。秦王納悶:“將軍要那麼多賞賜幹什麼?”王翦笑道:“我作為大王的大將,為您立下過許多戰功,卻還是沒能被封侯,所以想趁您信任臣下的時候,多為我的子孫爭取財富啊!”
秦王聽完之後哈哈大笑。
後來,有人認為王翦要求賞賜的做法太過分了,王翦回答說:“我的本意不是為了錢財啊!大王多疑,他如今將全國大半兵力交到我的手裏,我隻能以多為我的子孫求田宅的方法,讓他知道我無心造反,以打消他的疑慮啊。”
果然,秦王十分信任王翦,放心將六十萬大軍交給他。
王翦也不負重望,成功滅楚,並且安然地功成身退。
小知識:戰國四大名將
戰國時期有四位著名的將領,即秦國的白起和王翦、趙國的廉頗和李牧。南北朝周興嗣《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
高祖興 漢業建 至孝平 王莽篡
四麵楚歌
秦朝滅亡後,劉邦和項羽是當時最有實力奪得天下的人。兩人各自雄霸一方,項羽在中原,自稱“西楚霸王”。
劉邦在漢中,人稱漢王。起初,項羽的軍隊有四十萬人,劉邦隻有十萬,劉邦的實力遠不如項羽。但是,在鴻門宴上,項羽放走了劉邦,錯過了消除他的機會。劉邦回到自己的封地後,韜光養晦,實力一天天增強。楚漢爭霸持續了好幾年,直到最後的決戰——垓下之戰,勝負才明顯分出。
經過長時間的征戰,項羽的兵力所剩無幾,糧食也快吃完了,官兵們又累又餓,形勢對楚軍十分不利。盡管項羽個人驍勇善戰,楚軍還是節節敗退。項羽戰敗後回到軍營,漢軍采取“十麵埋伏”的計策,將楚軍重重包圍起來。劉邦讓周圍的士兵在夜晚唱起楚歌。
項羽在軍營中聽到從四麵傳來楚歌,驚慌地坐起來,他想:“難道漢軍已經完全攻占楚地了嗎?怎麼漢營中楚人這麼多呢?”百思不得其解,項羽心中一時愁緒四起,他獨自喝起了悶酒。項羽的寵妃虞姬見他悶悶不樂,愁眉深鎖,心下明白了幾分。她牽著項羽心愛的烏騅馬默默地來到他的身邊,項羽回頭看了一眼,不禁慷慨悲歌,他吟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唱了幾遍,虞姬應和,她一邊唱,一邊流淚。虞姬痛苦地說道:“今日楚地已被漢軍占領,項王戰敗,那我為何還要苟活在世上?”說完後,虞姬拔出項羽腰間的佩劍,自刎而死。項羽一驚,卻已來不及阻止了。
他大吼一聲,抱著虞姬的屍體,帶著八百士兵,趁著夜晚突出重圍。
等到天亮的時候,漢軍才發現項羽逃跑了,於是帶著軍隊追趕。項羽寡不敵眾,八百士兵隻剩下二十八個。項羽來到烏江,烏江亭長正停船靠岸等在那裏,對項王說:“江東雖然小,但土地縱橫各有一千裏,民眾有幾十萬,也足夠稱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項王笑了笑說:“上天要滅我,我還渡烏江幹什麼!再說,我和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沒有一人回來,縱使江東父老兄弟愛戴我,擁我為王,我又有什麼臉麵去見他們?”說完,項羽仰天長歎,拔出佩劍,舉劍自刎,倒在了烏江岸邊。
項羽死後,劉邦在楚漢爭霸中勝出,奪得了天下,建立了漢朝,被稱為“漢高祖”。
小知識: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宋代著名女詩人李清照在《夏日絕句》這首詩中,用“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來讚美項羽的英雄氣概,譏刺當時紛紛南渡的宋朝軍隊。
魏蜀吳 爭漢鼎 號三國 迄兩晉
三顧茅廬
東漢末年,群雄紛爭。各方勢力都四處尋訪賢才,希望能借助他們的力量,來幫助自己完成大業。正當曹操掃除北方殘餘勢力的時候,後來成為開國皇帝的劉備卻帶著最信任的兩員大將——關羽、張飛親自去尋訪一位奇才。這個人就是諸葛亮,他隱居在隆中,當時隻有二十七歲,劉備下定決心無論如何要請諸葛亮出山。
三人來到了隆中臥龍崗,見到此處山清水秀,別有靈氣,心情大好。忽然傳來一陣好聽的歌聲,三人仔細傾聽,傳入耳中的歌詞富有哲理:“蒼天啊,像圓圓的蓋子;陸地啊,像一盤方方的棋局;世上的人啊,像一顆顆黑白分明的棋子。為了榮耀尊貴你爭我奪,爭到的人啊,自然富貴和順;沒爭到的人啊,整天忙忙碌碌。這裏有個逍遙的隱士啊,高枕酣眠,無憂無慮。”
三人覺得歌詞很有意思,循聲找去,原來是一位老農正在邊耕作邊歌唱。於是劉備上前問道:“老人家,這首歌是誰教你的啊?”
老農回答道:“是諸葛先生,他就在前邊住著。”
三人急忙向老農指的方向奔去。很快,他們看見了一個茅草屋,猜測這就是諸葛亮的宅院了,於是下馬叩門,一個童子出來問道:“請問你們找誰啊?”
“在下劉備,敢問諸葛先生在嗎?”
童子回答:“我家主人出門去了,還請先生改日再來吧。”
三人無功而返。
劉備時刻惦記著再次去拜訪諸葛先生。終於有消息傳來,諸葛亮回來了,三人再一次踏上了旅程。
可是這一次也很不巧,趕上了諸葛亮去山間訪友,三人再次無功而返。
當劉備提出想第三次去拜訪諸葛先生時,張飛和關羽都十分不滿:“主公,為了這個人,您已經跑了兩趟了。這是不是太過份了?”
劉備回答:“我的殷切之情是不能言表的。隻要能夠求得賢才,我三次拜訪又能怎樣呢?這正是我誠意的體現啊。”
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三次去的時候,劉備終於遇上了諸葛亮。為了表示尊敬,離諸葛亮的茅廬還有半裏地時,劉備就下馬步行。到了茅廬前,碰巧諸葛亮酣睡未醒,劉備就讓關張二人在柴門外等著,自己輕輕入內,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階下等候,直到諸葛亮醒來。
諸葛亮請劉備進屋坐下,和他促膝長談,把自己多年來對天下局勢的思考與判斷全部告訴了。劉備聽完一番講述,站起來,拱手謝道:“先生的一席話,讓我茅塞頓開!”他再三拜請諸葛亮出山。
諸葛亮被劉備的真誠打動,最終同意出山,成為劉備的得力助手,用自己超乎尋常的智慧幫助劉備建立了蜀國。
小知識:隆中對
諸葛亮與劉備在隆中草廬的談話被稱為“隆中對”。
在談話中,諸葛亮提出了先取荊州,再取四川,繼而進取中原的戰略構想。
宋齊繼 梁陳承 為南朝 都金陵
南朝四百八十寺
“千裏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這首《江南春》為唐代大詩人杜牧所作。
“南朝四百八十寺”是說南朝時佛法興盛,各代皇帝為推廣佛教而大建寺廟。其中,梁朝的皇帝蕭衍篤信佛教的故事就廣為流傳。
南朝是宋、齊、梁、陳四個朝代的合稱,它們先後都定都金陵,與北朝相對。蕭衍是梁高祖武帝,皈依佛門後,他曾下令讓全國百姓都吃素,還一年裏四次到同泰寺出家。
皇帝跑去做了和尚,朝政無人處理,大臣們都急了。大家來到寺廟勸說皇帝回宮,第一次蕭衍呆了三天後就回去了。第二次出家,群臣百般勸說無果。沒有辦法,朝廷自公卿以下的群臣出一億錢,從寺廟裏贖回“皇帝菩薩”。蕭衍第三次出家,群臣用兩億錢將其贖回。蕭衍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朝廷出資一億錢將他再次贖回。不僅自己信奉佛教,蕭衍還要求全國效仿,把錢財大筆花在修建寺廟上。大臣們屢次勸諫,蕭衍不聽,這對國家的人力、財力、物力造成了巨大的虧損。
小知識:山中宰相
南朝梁武帝時有一位隱士陶弘景,他隱居茅山,不願出來做官。梁武帝經常派人進山向他請教國家大事,人們稱他為“山中宰相”。這個成語用來比喻隱居的高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