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字經故事2(1 / 3)

曰仁義 禮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商鞅立木為信

春秋戰國是我國曆史上一個風雲湧動的時期,當時豪傑並起,諸侯爭霸,形勢莫測。想要在這種環境中自立,各諸侯國勢必要變法圖強。當時的秦國大臣商鞅就製定了一係列變法的措施。他十分自信,認為通過變法,秦國就一定能成為一個強國。

可是,問題也隨之而來。之前的法令已經使用了很多年,人們都已經習慣了舊的法律。而且,商鞅也擔心人們不相信自己推行新法的堅定決心。

因此,在新的法律頒布前,商鞅首先要向人們證明自己是個守信重信、說到做到的人。這一天,他命人在都市的南門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並且昭告百姓,誰能將這根木頭搬到北門,就賞給他十兩黃金。

百姓們議論紛紛,可是卻沒有一個人願意嚐試。南門到北門並不是很遠,而且三丈高的木頭雖然不輕,但也不是很重。換句話說,這個任務一點都不困難,可是十兩黃金卻是很大的一筆數目。完成一件簡單的事卻有巨大的報酬,這怎麼可能呢?

商鞅一看這種情形也著急了,他把賞金提高到了五十兩黃金。這下人們更加懷疑了,可是五十兩黃金的誘惑終於使一個大漢按捺不住了。他想,為了這一大筆錢,不管上不上當都嚐試一次吧。在眾多百姓的圍觀之下,這個大漢輕鬆地把木頭從南門扛到了北門。商鞅果然沒有食言,當場給了這個大漢五十兩黃金!

“真的給了!”“商鞅果然說到做到啦!”“啊呀,好後悔啊!我也能抬啊!”“都怪我不相信他啊!不然我也能拿到那筆錢了!”人們驚詫不已,懊悔不迭,同時,都從心底相信了商鞅。

商鞅通過這件事在國人中真正樹立了威信,這之後他推行變法也順利了許多。人們知道他說到做到,所以不敢輕易以身試法。

然而,當時有些權貴心想:“商鞅的變法不過是給老百姓看看的,我們這麼大的官,就算觸犯了法律,料想他也不敢怎麼樣。他總得給我們點麵子吧。”在這群人中,竟然還有地位尊貴的太子!

太子觸犯了新的法律,這可怎麼辦?如果處置了他,那麼以後誰來繼承王位?如果不處置他,又怎麼能讓天下的百姓相信法律的威嚴和效力呢?最後,商鞅冒著很大的危險,狠狠地懲罰了太子的老師和那些給太子出主意的官員。

百姓們看到連太子的老師都不能免去新法的製裁,再也沒人敢不遵守法令了。新法終於得以施行,而秦國,也在變法之後強盛起來。

小知識:戰國七雄

春秋時期,經過無數次的戰爭,諸侯國的數量大大減少,到戰國時期(前475年―前221年)有七個諸侯國實力最強,分別為齊、楚、燕、韓、趙、魏和秦,被稱為“戰國七雄”。

匏土革 木石金 絲與竹 乃八音

高山流水話知音

俞伯牙和鍾子期是很好的朋友。關於好朋友,漢語的詞彙庫裏有一個美好的詞來代指,它就是“知音”。為什麼會將好朋友稱為“知音”呢?

俞伯牙是春秋時期著名的琴師,琴藝十分高超。雖然俞伯牙的琴聲被眾人稱讚,但是他認為真正能聽懂自己琴聲的人寥寥無幾。鍾子期是一名樵夫,每日要去山中砍柴。

有一次,俞伯牙在山中的一棵青鬆下彈琴。他麵前呈現的是巍峨的高山,直入雲霄,耳朵裏聽到的是浩浩流水,奔騰不息。俞伯牙興致大發,他立刻用琴聲表達出他心中的所思所想,嫋嫋琴音不絕於山林之中。此時進山砍柴的鍾子期正好聽到了琴聲,他循著琴聲去找彈琴人所在。隻見在一棵鬆樹下,一個看上去十分風雅的先生正在彈琴。鍾子期停下腳步,聽得如癡如醉,完全沉浸在這美妙的琴音中。

俞伯牙彈完一曲,鍾子期忍不住讚歎道:“此曲真是美妙啊!仿佛讓我看到巍峨的高山。”俞伯牙聽到這句話,十分歡喜,他緊接著彈了另一曲。一曲完畢,他看了看鍾子期,期待著他說些什麼。鍾子期說道:“此曲真是美妙啊!仿佛讓我聽到了無邊無際、浩浩蕩蕩的流水。”當下,俞伯牙激動地站起來,對鍾子期說:“先生您從我的琴聲中聽出‘誌在高山’、‘誌在流水’,您真是我的知音啊!”

從此,鍾子期與俞伯牙兩人成了最好的朋友。後來鍾子期去世了,俞伯牙非常悲傷,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不會再有第二人像鍾子期那樣了解自己了。於是,他難過地將琴一把摔碎在地,決定從此以後不再彈琴。

小知識:士無故不撤琴瑟

琴瑟是古代兩種撥弦樂器,古人彈奏它們以陶冶性情,提高個人修養。琴與瑟的外形非常接近,因此人們常把它們放在一起來談論。

古人非常重視琴瑟,士沒有特別原因時,不撤除屋內擺設的琴瑟,所以《禮記》說:“士無故不撤琴瑟。”

琴瑟與其他樂器不同,它不是用來給別人伴奏的,而是與彈奏者相和的。古代文人對待琴瑟的態度也很恭敬,彈奏前要焚香、更衣、行禮,對待它們如同對待好朋友一樣。

父子恩 夫婦從 兄則友 弟則恭

相親相愛的異母兄弟

東漢時期,有個可憐的孩子叫王祥。他的親生母親慈愛可親,可是在王祥很小的時候就過世了。父親續娶了一個姓朱的女子做王祥的繼母。朱氏心胸狹窄,容不得王祥,經常虐待他。

有一次,朱氏病了,此時正是冰天雪地的寒冬,她卻嚷嚷著:“我一定要吃湖中的鮮魚才能痊愈!王祥,快去給我捉魚來!”

可是,湖麵都已經結冰了,怎麼能釣到魚呢?王祥在湖邊徘徊許久,終於想到一個辦法:他脫掉衣服,趴在結了冰的湖麵上,用自己的體溫來融化冰麵吸引鯉魚。這時冰麵突然化開,居然有兩條鯉魚躍出!王祥別提多高興了,提著鯉魚跑回家去。繼母卻嫌他太慢,還是罵了他一頓。

王祥的弟弟即朱氏的兒子王覽漸漸長大了。看到兄長受苦,王覽總是心痛難當。他不停地為兄長求情,甚至甘願代他受罰。

每次王覽抱住母親的腿苦苦為哥哥請求時,繼母因心疼自己的親生兒子往往作罷。有的時候,朱氏執意虐待王祥,王覽就堅持跟哥哥一樣受苦。後來,王祥、王覽都娶了妻子。

朱氏常常惡意對待王祥的妻子,王覽的妻子受了丈夫的影響,也同樣願代嫂嫂受罰。

逐漸地,王祥因為品德出眾、孝行感人而出了名。兄弟二人互愛互敬也傳為美談。他們雖然並非親兄弟,可是二人手足情深的故事足以讓人動容。

小知識:《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居敬編著的故事集,由曆代二十四個孝子的故事集合而成。因為這些故事都配有圖畫,所以又稱《二十四孝圖》,是中國古代宣揚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讀物。其中的故事有親嚐湯藥、懷橘遺親、棄官尋母等。雖然某些故事比較極端,已經違背了儒家孝道正統,但故事中包含的感恩思想卻仍值得我們學習。

比如像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臥冰”這個行為會造成對自己身體的傷害,而《孝經》中孔子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保護好自己,是行孝道之始,所以臥冰的行為是不應提倡的。但是,這個故事中表達的兒女孝順長輩的精神,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長幼序 友與朋 君則敬 臣則忠

唐太宗與魏征

魏征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賢臣,他因為敢於直言進諫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重用。起初,魏征輔佐太子李建成,他看到當時封為秦王的李世民功高蓋主,十分擔憂,就建議太子早日打算以防不備。後來,玄武門政變發生,太子戰敗,李世民當上了皇帝,太子的昔日下屬全被擒獲。唐太宗早就聽說過魏征的大名,就把他召來,非常氣憤地大罵道:“你一直挑撥離間我和太子的關係,該當何罪?”魏征神情自若地答道:“如果太子殿下早點聽從我的建議的話,也不會淪落到今天的下場。”周圍的人料想不到魏征膽敢說出這樣的話,都認為他必死無疑。誰知唐太宗聽了,十分欣賞魏征的膽魄,不但沒有處死他,還任命他為諫議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