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讀《周易》非常認真,反反複複地不知道翻了多少遍,連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好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即使讀書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地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好好地學習《周易》,我就一定能不犯大錯誤了。”
小知識:孔子作《易傳》
《周易》又稱為《易經》,它分兩部分:一為“經”,相傳為伏羲氏和周文王所作,內容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辭和爻(yáo)辭;一為“傳”,是對《周易》所作的注釋。《周易》的成書時間很早,由於語言文字隨時代而變化,到了春秋時期,它已經難以被人讀懂。因此孔子潛心研究《周易》,並且撰寫了《十翼》來解釋其中的經文。
《十翼》也叫作《易傳》。
曰國風 曰雅頌 號四詩 當諷詠
孔子讀《詩經》
《詩經》是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裏麵共有三百零五篇詩歌。這些詩歌的作者可不是一個人,也不是一個時代的。
孔子對《詩經》的評價很高,也非常重視《詩經》的教化作用。
有一次他獨自站在庭院裏,正巧兒子孔鯉經過。孔鯉看到父親,便邁著小步快速走過,以示恭敬。孔子說:“你過來,我有事問你。”孔鯉聽了,就畢恭畢敬地走到父親身邊。
孔子問:“你讀《詩經》了嗎?”孔鯉搖搖頭。孔子嚴肅地說:
“不學《詩經》,你以後就不知道該怎麼說話了。”因為在春秋時代,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在一起交談時,經常會引用《詩經》裏的句子來表達言外之意,這是一種文雅的表現。
孔子還教育他的學生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意思是,同學們怎麼不學《詩經》呢?讀《詩經》可以抒發感情,可以觀察社會與自然,可以結交朋友,可以批評和諷刺不平之事。從近的方麵說,可以教你如何侍奉父母,從遠的方麵說,可以教你如何輔佐君王,還可以讓你知道不少鳥獸草木的名稱。由此可見,孔子認為,讀《詩經》的好處實在是太多了。
不過,大家需要知道的是,《詩經》裏的詩原來都是可以配樂演唱的歌曲。按照音樂的不同,所有詩歌可以分為風、雅、頌三種。孔子在教學生《詩經》的時候,經常是一邊彈著古琴,一邊吟誦,這就是“弦歌之”。我們可以想象當時人們彈琴吟誦《詩經》時,聲音是多麼悅耳動聽。
小知識:詩三百
《詩經》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共305篇,人們取其整數,也稱它為“詩三百”或“三百篇”。名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等都出自其中。
自羲農 至黃帝 號三皇 居上世
黃帝戰蚩尤
都說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曆史,我們的故事如此漫長,那麼它要從何說起呢?通常認為,中國曆史的開端是從黃帝開始的。
黃帝,姓公孫,號軒轅。據說黃帝一生下來就奇特不凡,沒過多久便會說話,幼時機智敏捷,等到成年,就無所不通了。那時,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分布著許許多多大小不一的氏族和部落。這些部落之間為爭奪土地和食物,戰爭不斷。
作為部落聯盟首領的神農氏炎帝逐漸沒落,已經無力管轄征戰的諸侯。後來,炎帝和九黎族部落首領蚩尤發生戰爭。蚩尤善戰好鬥,生性十分殘暴,傳說他有八十一個兄弟,他們全是猛獸的身體,銅頭鐵額,吃的是沙石,凶猛無比。蚩尤和他的兄弟們製作了各種各樣的兵器,常常帶領他的部落侵掠別的部落。在與蚩尤的多次交戰中,炎帝都以失敗告終。炎帝無計可施,就找到當時勢力不斷壯大的黃帝,向他求助。
黃帝是個賢能的首領,善待百姓,整頓兵力,安撫四方,所以很多部落願意前來歸順。黃帝教百姓種植五穀,還發明了車、船、曆法等許多東西。黃帝聽說蚩尤暴虐無道,早就想出兵征討他了,於是答應了炎帝的請求。
黃帝和蚩尤的戰爭持續了好幾年,但都沒有分出勝負。
後來,他們在涿鹿展開決戰。據說黃帝平時馴養了熊、羆、貔、貅、貙、虎六種野獸,在打仗的時候,就把這些猛獸放出來助戰。蚩尤的兵士雖然凶猛,但是遇上這一群猛虎凶獸,也抵擋不住,紛紛敗逃,黃帝帶領兵士乘勝追殺。忽然,天昏地黑,濃霧迷漫,狂風大作,雷電交加,黃帝的兵士無法追趕。原來,蚩尤請來了“風伯”、“雨師”助戰。黃帝也不甘示弱,請天女幫助,驅散了風雨。刹那間,風止雨停,晴空萬裏,黃帝率軍奮勇衝殺,終於把蚩尤打敗了。
各部落首領知道黃帝打敗了蚩尤,都十分尊敬和擁戴黃帝。黃帝整頓文化,確立了萬物一體、和諧共榮的精神理念,成為中華文化有別於其他文化的優秀特質。我們後人也十分推崇黃帝,視他為中華民族的始祖。
小知識:炎黃子孫
黃帝為創造中華遠古時代的文明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在人們的心目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後來,炎帝族和黃帝族融合在一起成為華夏民族,所以我們常常稱自己為炎黃子孫。
夏有禹 商有湯 周文武 稱三王
大禹治水
堯帝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一帶經常發生水患。肆意的洪水浩浩蕩蕩,包圍了高山,漫上了丘陵,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安全,大家每天提心吊膽地過著日子。堯帝對此一籌莫展,於是,他召集群臣共同商量對策。群臣一致推舉鯀來治理洪水。起初,堯帝並不同意讓鯀來治水,他說:“鯀這個人任性妄為,違背天命,還傷害同族,用不得。”群臣就懇求道:“可是現在沒有比鯀更適合的人了,請您暫且試一試吧!”於是,堯帝聽從了群臣的建議,先讓鯀來治水。
鯀沒有掌握治水的規律,他隻是修築堤壩把洪水圍起來,在下遊地區,又一味地隻堵塞不疏通,妄想以此控製洪水,不讓它蔓延。結果,鯀花費了九年時間,大水還沒有消退。後來,堯帝把王位禪讓給了舜,舜在一次巡行中,看到鯀治水完全不成樣子,一怒之下,將鯀流放到羽山,鯀最後死在了那裏。天下人都認為舜對鯀的懲罰是正確的。舜又任用了鯀的兒子禹,讓他來繼續完成治水的事業。舜對禹說:“希望你牢記使命,一定完成治理水土的重任。”禹聽完後,對舜行了稽首禮,就立刻去視察洪水的情況了。
禹為人勤勤勉勉,又言出必行,以身作則。他改變了父親治水的方法,變“堵”為“疏”,帶領著百姓,拿著測量工具——圓規和準繩,首先仔細勘察地形,然後在群山中開道疏導洪水。大禹治水前後耗費了十三年的時間。十三年裏,禹和百姓同甘共苦,他的臉曬黑了,人累瘦了,甚至連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腳指甲也因長期泡在水裏而脫落。治水不隻辛苦,還很危險,有的人被山石砸傷了,有的人上山時摔死了,有的人被洪水卷走了,但這一切都沒有動搖禹治好洪水的決心。有一次,妻子塗山氏生下了兒子啟,禹從外經過聽到兒子的哭聲,有人勸他說:“你進去看一眼剛出生的孩子吧。”大禹很想去看看勞累的妻子和剛出生的兒子,但是還有那麼多人等著他呢,他怎麼能辜負大家的期望呢?於是,禹狠下心沒有進屋。
皇天不負有心人,經過十三年的努力,禹終於成功地治理了洪水。人們為了紀念他治水的豐功偉績,都尊稱他為“大禹”。舜死後,大家都推舉禹為帝位繼承人。
小知識:三過家門而不入
禹為治理洪水,十三年裏曾三次路過家鄉也沒有回家,被稱為“三過家門而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