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字經故事2(2 / 3)

有一次,唐太宗向魏征請教,問他:“做君王的,為什麼有些賢明,有些昏庸呢?”魏征回答:“賢明的君王是因為他善於聽取多方的意見,昏庸的君王是因為他隻偏信一方的意見。”魏征例舉堯、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例子作對比,說:“君王如果能夠采納下臣的意見,那麼下情就能上達,別人想蒙蔽他也蒙蔽不了。”

魏征為人剛正不阿,看到太宗有做得不對的地方,就直言不諱地指出,有時候還和太宗爭得麵紅耳赤。有一次,唐太宗實在聽不下去,想要發作,又怕在大臣麵前丟了自己虛心納諫的好名聲,隻好勉強忍住。等退朝回到寢殿,他大發雷霆,說:“魏征好大的膽子,我非殺了他不可!”長孫皇後一聽,就回到自己的內室,換上一套禮服,再來跪在太宗麵前。太宗疑惑不解,問道:“這是幹什麼?”長孫皇後說:“臣妾是在祝賀陛下!我聽說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現在魏征這樣正直,正說明陛下的英明,我怎麼能不祝賀陛下呢!”長孫皇後的一番話讓唐太宗平息了怒火,此後,他仍然十分器重魏征。

後來,魏征因病去世,唐太宗非常難過,他親自撰寫碑文,望著送葬的隊伍流淚不止。他對身邊的人悲歎道:“人們用銅來做鏡子,照一照,可以知道自己的衣服有沒有穿戴整齊。看一看史書,把曆史當做鏡子,可以知道朝代興衰更替的道理。把人當做鏡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現在魏征去世了,我少了一麵鏡子啊!”

小知識: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唐太宗曾問魏征,皇帝因為什麼而英明,因為什麼而昏庸?魏征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意思是廣聽眾人的話則賢明,偏聽少數幾個人的話則昏庸糊塗。

論語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記善言

孔夫子問誌

《論語》是一部真實而生動地記錄了孔子和他的學生言行的儒家經典。隻要按照正確的讀法去吟誦,我們就會發現孔子和他的學生的形象栩栩如生,他們共同探討學問的場景如在眼前。兩千多年前,孔子是怎樣給他的學生上課的?

他會問些什麼問題?他的學生又是如何回答的?《論語》裏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我們一起來聽聽。

有一天,孔子和他的幾個學生子路、冉有、曾晳、公西華在一起上課。孔子坐在席上,學生們恭敬地陪在一旁。

孔子對大家說:“不要因為我的年紀大一點,你們就都不說話了。你們平常總是感慨說:‘沒有人了解我啊!’假如有人了解你們,你們打算做些什麼呢?”

子路趕忙說道:“一個擁有千乘兵馬的國家,國內遭遇饑荒,國外麵臨侵略,可謂內憂外患。要是讓我去治理這個國家,我保證隻需三年,就可以使國家的每個人都有保家衛國的勇氣,而且還懂得做人的道理。”說完後,子路看上去還有幾分得意,希望老師能夠誇獎他。

孔子聽了,微微一笑,心裏想:“這個子路,說話可真是直率,一點也不謙虛。”他又問:“冉有,你怎麼樣呢?”

冉有回答:“一個方圓六七十裏或五六十裏的國家,如果讓我去治理,三年之後,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來。至於振興禮樂教化,那還要等待賢人君子來推行。”

“公西華,你呢?”孔子說。

公西華回答:“我不敢說我能做到什麼,但我願意學著做宗廟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諸侯會盟、朝見天子的時候,我願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小小的禮官。”

“曾晳,你怎樣想呢?”

曾晳本來一直在彈瑟,聽到老師的問話,他的動作漸漸舒緩下來。隻聽“鏗”的一聲,曾晳突然停止了彈奏。他把瑟放在一旁,回答說:“我的和他們三人所講的不一樣呀!”

孔子說:“那有什麼關係呢?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誌向罷了。”

曾晳說:“我想等到暮春時節,天氣暖和的時候,穿著剛做好的新衣服,和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童子一起,到沂河裏洗澡嬉戲,在舞雩台上吹吹風,然後唱著歌走回家。”

孔子長歎一聲說:“我讚同曾晳的想法呀!”

小知識:七十二賢人

《史記》記載,孔子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他們是孔子思想和學說的堅定追隨者和實踐者,也是儒學的積極傳播者,被稱為“孔門七十二賢”。

作大學 乃曾子 自修齊 至治平

曾子殺豬

曾子,名點,也是孔子的學生之一。曾子非常注意個人修養,他曾經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辦事有沒有盡職盡責呢?和朋友交往有沒有做到守信呢?老師教給我的學問有沒有及時複習呢?曾子不但這樣說,在實際生活中也是這樣做的。

曾子的妻子要去集市裏買東西。她的兒子看到了,就問:

“媽媽,你要去哪兒?”曾子的妻子對孩子說:“媽媽去集市買點東西,一會兒就回來。”小孩子一聽說去集市,可高興了,求著媽媽帶他一塊去。曾子的妻子不答應,孩子就哭,沒有辦法,她就哄他說:“乖,你在家裏呆著,等我回來後就給你殺豬煮豬肉吃。”兒子一聽有肉吃,馬上破涕為笑,不再吵著去集市了。

等啊等,終於等到母親從集市裏回來。孩子興奮地跑過來問:“媽媽,是不是有肉吃啊?”這時,隻見曾子拿著刀走向豬圈,準備抓豬來殺。曾子的妻子趕忙阻止,責怪道:

“你這是幹什麼呀?我跟小孩說回來殺豬是騙他的,不是真的要殺豬!”曾子一臉嚴肅地說:“對小孩子,你是不能夠隨便騙他的。孩子小,還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父母怎麼教,他就怎麼學。今天你欺騙他,就是教會他日後欺騙別人。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不會再相信母親了,這不是好的教育方法啊!”妻子聽了,覺得十分慚愧,點頭同意了曾子的做法。

小知識:曾子避席

上古時期,中國人不坐椅子,都是盤腿或屈膝跪坐在席子上。有一次,曾子坐在孔子的身邊,孔子想到一個問題,就向他發問。曾子聽了,立刻從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麵,恭恭敬敬地道:“我不夠聰明,不知道這個道理。還請老師教給我。”“避席”即離開席子,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曾子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表達了他對老師的尊重和敬意。

有連山 有歸藏 有周易 三易詳

韋編三絕

一個寧靜的夜晚,人們都沉沉地睡去了,月亮看上去仿佛都困了,月光越來越黯淡。這時,隻有一扇窗戶裏還透出來一點光,往裏一看,燈下,一個老者在專心致誌地讀著《周易》。這個老者就是孔子。《周易》又稱為《易經》,是一本博大精深的書籍,它探究的是世界上萬事萬物的變化規律。

孔子到了晚年,很愛讀《周易》,經常手不釋卷。

突然,“啪”的一聲,什麼東西斷裂了。孔子低頭一看,自嘲說:“才弄好沒多久的繩子又斷了,看來我得去拿根更結實的。”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春秋時期,紙還沒有發明出來,書主要寫在竹簡上。一根竹簡多則可寫幾十個字,少則八九個字,像《周易》這樣的書,要用許多竹簡來寫。

寫好字後,要用牢固的繩子按次序將竹簡編連起來才能成書。通常,要用絲線編連的叫“絲編”,用麻繩編連的叫“繩編”,用熟牛皮繩編連的叫“韋編”。其中,最結實的就是孔子看的“韋編”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