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字經故事1(1 / 3)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戴封感化強盜

東漢時期,有個非常善良的人叫戴封。據說,他出生那天,父親夢到了一塊五彩斑斕的寶石降落在自家的院子裏,大家都說這個孩子一定有不同尋常的美德。

果然,戴封長大後不僅才華橫溢,而且品德高尚。有一次,他和書童出遠門,帶了兩箱行李。路上,戴封把縑帛拿出來,在馬上翻看。東漢的時候,大多數書是寫在絲綢上的,當時這些絲綢叫做縑帛,很值錢。

他們兩個人走到一個僻靜的樹林裏,突然,危險出現了!樹林裏衝出來一群強盜,還沒等主仆二人反應過來,書童挑著的兩個箱子已經被強盜們劫走了!書童大哭起來:“這可怎麼辦啊,先生的錢,我們的糧食,都被壞人搶走了!隻剩下一些縑帛了!這些可惡的強盜!我要去告官!”這時,戴封卻毫無氣憤之色,他一邊安慰書童一邊說:“童兒,你看,剛才那些強盜都穿得破破爛爛的,臉上顯現出饑餓的樣子。我看,他們不是自己想要當強盜,而是因為太窮了,被逼得沒辦法,才不得不這樣做的。”書童雖然還很生氣,可是也自言自語:“是啊,要不是太窮了活不下去,好好的人,誰會來做這麼危險又這麼不道德的事情呢!”戴封接著說:“走,咱們追上他們去看看!”

主仆二人快步走過這片樹林,到了一個湖邊,看見剛才搶了他們箱子的強盜正在瓜分箱子裏的東西。強盜看見他們追過來了,又驚恐又害怕,紛紛拔出了武器。不料,戴封溫和地對他們說:“我不是來向你們討要東西的。我知道你們是因為貧窮而不得不這樣做,我這兒還有一些書,是用上好的絲綢做的,可以賣一些錢給你們養家糊口,一起送給你們吧!”書童大吃一驚:“先生,那可是您最寶貝的書啊!”

強盜們更是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您,您,真的不怪我們,不恨我們?還要把剩下的也給我們?”這時,一個強盜感激地跪在地上,其他的強盜也紛紛跪下來,他們說:“您這麼善良,我們卻搶您的東西,不應該這樣啊,我們一定要重新做人!”於是,戴封用自己的善良感化了這群強盜。

小知識:梁上君子

東漢人陳寔是一位著名的君子。有小偷夜間進入他家,躲在屋梁上。陳寔就訓誡兒孫們:“壞人並不是生下來就是壞人,而是因為不注意行為習慣,就成了壞人。梁上君子就是這樣的人!”小偷大驚,從屋梁跳下來,跪拜在地上認罪。陳寔告誡他說:“看你的長相並不像壞人,應該努力走上正道。你現在這樣做,肯定是貧困造成的。”於是贈送了兩匹絹給小偷。這就是成語“梁上君子”的來曆。

苟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泯然眾人的方仲永

宋朝的金溪縣方家村,有個五歲的小孩叫方仲永。他家世代以務農為生,小仲永從沒有上過學。日子就這麼平淡無奇地過著。可是,突然有一天,方仲永說出了一句讓他父親十分驚訝的話,他說:“爹爹,給我紙筆……”父親暗自納悶:“我們方家祖祖輩輩都是農民,沒有出過讀書人,這孩子怎麼突然就想要紙和筆呢?再說了,我們家也沒有啊!”驚訝歸驚訝,孩子不依不饒,他沒有辦法,就從鄰裏的讀書人那裏借來了紙筆。小仲永十分高興,拿起筆就在紙上寫下四句詩,還給詩取了個題目。看著孩子寫的詩,仲永的父親驚得目瞪口呆,一時不知如何是好。

這件事馬上就傳開了,一傳十、十傳百,最後傳到一個秀才那裏。他拿到仲永的詩,吟誦了一遍,拍著桌子大聲叫好。

對大家說:“這首詩文理通暢,且立意不凡,想不到出自五歲小孩之手,真是不簡單啊!”仲永的父親小心翼翼地問:“先生的意思,這孩子會作……詩?可是沒有人教過他……”“沒有人教過他,就會作詩了,你家出了個神童啊!”聽到先生稱讚仲永是神童,父親十分高興,帶著兒子飄飄然地回到了家中。從此以後,方父經常帶著仲永去走親訪友,讓兒子向眾人展示當場作詩的本領,應付各種各樣的人、各種各樣的題目、換取各種各樣的獎賞。

有教書先生看到仲永天資聰穎,覺得是可造之材,勸方父送仲永到學堂去好好讀書。仲永的父親不屑地說:“我的兒子是個天才,還用學習嗎?”

時間不知不覺地流逝,仲永十二歲那年,一個偶然的機會,見到了後來成為宋朝宰相的王安石。王安石見到方仲永,拿起他的近作吟誦了一遍,覺得仲永的詩水平一般,沒有傳說的那麼好。又過了七年,王安石向他的舅舅打聽仲永的情況,他的舅舅回答說:“他已經和普通人沒有什麼兩樣了。”王安石聽了,感歎道:“仲永天資穎悟,遠遠超出一般人的水平,可是最後還是淪為凡夫俗子。天才不好好讀書尚且如此,那普通人就更不用說了。”

小知識:泯然眾人

北宋文豪王安石講述方仲永的故事時,用了“泯然眾人”這個詞,意思是方仲永的才華逐漸消失,和普通人已經沒有什麼兩樣了。這裏包含了對方仲永的惋惜。

昔孟母 擇鄰處

孟母三遷

我們已經知道,孟子是個很有學問的人。那麼,這麼厲害的人物,他的成才經曆又是怎樣的呢?其實,孟子的成才與孟母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孟子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他由母親一手撫養長大。剛開始,孟子和母親住在墓地附近。孟子看到人們辦喪事時,吹吹打打,又是跪拜,又是哭號,覺得很有趣,便和小朋友學著模仿,玩起了“辦喪事”的遊戲。孟母看到了,皺了皺眉,她想:“玩這樣的遊戲可不行啊,我不能讓我的孩子再住在這裏了。”於是,她帶著孟子搬到集市裏去。集市裏人來人往,熱鬧非凡,買進賣出,吆喝不斷,孟子被這個熱鬧場麵吸引了,也跟著學起了討價還價,模仿做生意的樣子。孟母看在眼裏,認為這也不是個好住處,又一次搬家了。這一次的鄰居是個屠戶。看到屠戶每天手起刀落、幹淨利落地殺豬宰羊,孟子非常羨慕,每天圍著屠戶轉。孟子的母親知道了,很是擔憂,她心想:“這個地方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啊,我一定要找到一個好住處。”最後,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年初一的時候,人們都要進入文廟舉行祭祀先師孔子的儀典。祭拜的時候,人們拱手作揖,行為舉止彬彬有禮,溫文爾雅。孟子看到了,也認真地跟著學習。

孟母欣慰地看著這一切,她高興地說道:“這個地方才是適合孩子成長的好居處啊!”

子不學 斷機杼

孟母教子

孟母為了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視居住環境的選擇。同時,在教育方法上,她還懂得循循善誘,耐心地跟孟子講道理,告訴他學習的重要性。

小孟子到了入學年齡,就該去學校讀書了。剛開始的時候,孟子覺得讀書沒有意思,上課不認真聽,背書也不好好背,經常逃課跑到外麵去玩。有一天,孟子聽課聽煩了,就偷偷地溜回家。孟母看到兒子回來了,立刻放下手中的活計,關切地問:“你今天學得怎麼樣啊?”孟子漫不經心地回答:“就那樣唄。”孟母聽了,一句話也沒講,拿起剪刀“哢嚓”一聲就把剛織好的布給剪斷了。這一舉動把孟子嚇了一跳!他知道母親主要靠織布來維持生活,要織好一匹布是多麼不容易啊!眼看馬上要織完了,現在剪斷了它,母親的辛勞都白費了。孟子走到母親身旁,不解地問道:“您為什麼要這樣呢?”孟母告訴他:“我是想告訴你,你荒廢學業,就好像我剪斷布匹一樣。一匹布不是馬上就能織好的,它需要從一根根線開始,先是織好一寸,再是一尺、一丈,最後織成一匹,織好的布才能做成衣服。學習也是這樣,需要專心致誌和持之以恒,如果半途而廢,就和這剪斷的布一樣,又有什麼用呢?君子通過學習才能立身揚名,多問才能增長見識。你如果要成為君子,就要勤加學習。”小孟子聽完後,深受啟發。從此以後,他日以繼夜地勤奮學習,還拜大學問家子思為老師,最終學有所成,成為地位僅次於孔子的“亞聖”。

小知識:樂羊子妻

戰國時樂羊子在外讀書,因為思念親人而中途回家。妻子剪斷正在織的布,說:“一絲一縷的努力,才能織成一丈有餘的布。你總是回家,中斷學業,就像剪斷了織布機上的布一樣,不會有什麼成就的。”樂羊子覺得妻子的話有理,就回去繼續學業,七年沒有回家,終於學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