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字經故事1(3 / 3)

後來,黃香的孝行傳遍鄉裏,鄉親們都誇黃香是個懂事孝順的好孩子。當地的太守知道這件事後,對黃香十分讚賞。他上書將黃香的事跡奏明皇上,希望皇上能夠嘉獎黃香。皇上被黃香的事跡感動了,就重重地獎賞了黃香。

黃香長大後,成了一個非常有學問的人,後來做了官,他也不忘造福百姓。當時的人們都稱讚他:“舉世無雙,江夏黃香。”

小知識:拾葚異器

西漢時,汝南(今河南汝陽縣)人蔡順少年喪父,對母親非常孝順。當時正逢戰亂,蔡順在野外拾桑葚充饑。他把黑色桑葚和紅色桑葚分開來裝,熟透的味道好的黑色桑葚給母親,未熟的紅色桑葚給自己。因此,蔡順被人們稱作孝親的典範。

融四歲 能讓梨 弟於長 宜先知

孔融讓梨

東漢末年,山東曲阜有個著名的文學家叫孔融。他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

出身名門之後,長在禮儀之鄉,孔融從小就很懂禮貌。

這一年,孔融的祖父慶祝六十大壽,家裏舉辦了非常隆重的壽宴,真可謂親友盈門,高朋滿座。

孔融和兄弟姐妹們也打扮得非常整齊可愛。宴席間,有一位賓客送給祖父一盤十分難得的酥梨,據說這種酥梨味美可口,不輸給王母娘娘的蟠桃呢。那麼誰來分梨子呢?

祖父平時就疼愛孔融,就對他說:“融兒,你來給大家分分酥梨吧!”

“是,爺爺。”孔融恭敬地答道。接過這盤酥梨,孔融細細打量了一番。隻見梨子個個金黃誘人,香氣撲鼻。可是梨子雖好,卻有大有小,這該怎麼分呢?他略一思考便有了主意。

首先,他把最大最飽滿的分給了祖父和父親母親等長輩。剩下的梨子裏麵,按照水果的大小依次分給自己的兄弟姐妹。最後隻剩下一個最小的,留給了自己。

梨子分完了,祖父非常訝異:“為什麼你給別人的酥梨都那麼大,留給自己的卻最小呢?”

孔融從容地答道:“爺爺,那是因為我們做小輩的理應孝敬你們。”

祖父點點頭,繼續問道:“可是對於跟你同輩的兄弟姐妹呢,為什麼你仍然選擇了最小的?難道你不喜愛吃梨嗎?”

孔融搖了搖頭說:“爺爺,梨子那麼美味可口,我當然喜歡吃。可是哥哥姐姐們比我年長,我應該尊敬他們,當然把大一些的梨子讓給他們了。”

“那弟弟妹妹的梨子為什麼也比你的大呢?”祖父追問道。

孔融繼續回答:“弟弟妹妹們還年幼,我作為兄長應該疼愛他們,把好的東西留給他們,怎麼還能跟他們搶呢?”

祖父聽了他的解釋以後,十分欣慰也十分驚喜。在場的賓客也對孔融讚不絕口:“想不到,四歲的孩子,竟然有這樣的胸懷。”“這個孩子將來肯定大有作為!”

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傳為美談。

小知識:建安七子

孔融長大後,成為著名的文學家,與王粲、陳琳等人合稱“建安七子”。“建安”是當時漢獻帝的年號。

首孝弟 次見聞 知某數 識某文

大賢大孝的舜

一個炎熱的中午,一個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正蹲在自家的穀倉屋頂上用稻草修補裂縫。這樣是為了防止下雨的時候雨水滲進屋裏澆壞糧食。“天氣可真熱啊!”他擦了擦汗,戴上鬥笠來遮太陽,然後繼續努力地工作著。

可是他不知道,一個陷害他的陰謀就要上演了,而陷害他的人正是他的父親和他的弟弟!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這個年輕人名叫舜。母親去世得早,他隻有一個盲父和一個凶狠的後媽。父親十分疼愛和後媽生的兒子,卻不喜歡舜,經常對他打罵責罰。即使舜已經長成了一個健壯、勇敢、聰明的男子漢,他的父親、後媽和弟弟還是想盡辦法來折騰他。

尤其是舜的弟弟,他為了奪取舜的財產,幾次想要除掉他。終於有一天,弟弟哭著對父親說:“舜壞透了!總是想要害您,爭奪您的財產,還要害死我和母親呢!”

聽了寶貝兒子的哭訴,父親信以為真,十分生氣。舜的弟弟趕忙接著說:“留著他,遲早會讓我們家不得安寧。不如我們除掉他吧,反正他一直都那麼惹人厭。”

父親受了唆使,同意了小兒子的提議。二人商量了一個惡毒的陰謀——讓舜登高去修補穀倉,然後從下麵放火焚燒。現在,舜已經在穀倉上了,又是中午最熱的時候,二人趕快拿來火把,點著了稻草。果然,幹燥的稻草熊熊燃燒起來,很快就把穀倉給吞沒了。

父子二人十分高興,覺得陰謀得逞了,就回到家裏慶祝起來,臨走時還拿走了舜用來爬上屋頂的梯子。

再說舜,他還在專心地補著裂縫,突然周圍變得熱氣騰騰的,而且還有燒焦的味道。

他向下一看,嚇了一跳,原來穀倉著火啦!他想順著梯子爬下去找個安全的地方,可是卻發現梯子已經被拿走了!

眼看火苗就要燒到自己了,這可怎麼辦啊?

舜看到旁邊放著一個舊鬥笠,又一下想到了自己戴著的大鬥笠,急中生智,一手拿著一個鬥笠舉在肩膀兩側,像長了翅膀一樣跳下來。果然,這招減小了他從高高屋頂上跳下來的衝擊,他隻是摔倒在地上,卻沒有受傷,他得救啦!

舜滿臉煙塵地回到家裏,竟然發現父親、後母和弟弟都在慶賀他的“遇難”。

父親張口結舌:“你,你居然沒死?”他的弟弟怕他複仇,趕忙躲起來了。舜看到這些場景,終於明白原來是父親和弟弟設下了陰謀想要害死他。他十分傷心,然而卻沒有怨恨他們,還是一如既往地孝順父親和後母,善待他的弟弟。

終於,家人被感動了,從此以後他們和睦溫馨地生活在一起,而舜也因為孝順的美名贏得了大家的尊重和愛戴,被堯帝選為接班人,成為了一代賢明的聖主。

小知識:堯舜

堯和舜都是上古的賢明君主。後來,人們就用“堯舜”來指代賢明的國君或者道德高尚的聖人。

三綱者 君臣義 父子親 夫婦順

親嚐湯藥的漢文帝

在西漢王朝的文景二帝統治時期,國家出現了繁榮穩定的局麵,人民安居樂業,而本篇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漢文帝劉恒。

漢文帝劉恒在繼承大統之前被封作代王,他勤勉於國事,為人謙和大氣,很受人民的愛戴。他對母親尤其孝順,是遠近聞名的孝子。平日裏,他給母親早晚問安,關心母親的飲食起居,在操心國事的同時,不忘抽出時間來陪伴母親,逗老人家開心。

這一年,母親病得很嚴重,可把劉恒嚇壞了。他侍奉在母親身旁,晝夜不肯離去,有時甚至衣不解帶,整夜守在床邊。

他召來天下名醫為太後診治,自己更是潛心研究醫術,甚至能夠掌握藥的濃度和用量。他為了醫好母親的病真可謂煞費苦心。每天宮女端來太醫熬製的湯藥,劉恒都不讓別人動手,而是親自捧在手裏,拿起湯匙舀上一口嚐一嚐,看看藥的濃度和火候是否合適。如果藥熬製得恰到好處,他就會細心地把藥吹溫再喂給母親。

母親這一病就是三年,在這三年裏,劉恒整整瘦了一圈。

這不僅是因為他日夜照顧母親而身體虛弱,更因牽掛母親的病情而憂心如焚。終於,在他的細心照料下,母親康複了。

劉恒欣喜異常,從此以後更加注意母親的健康。

漢文帝不僅愛自己的母親,對於自己的臣民百姓、社稷蒼生也懷有一份大愛。他體恤人民連年征戰勞苦,所以采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重視農業,減輕賦稅,讓人民過上了安穩幸福的生活。

小知識: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指西漢漢文帝和漢景帝統治的時期,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盛世,這個時期社會太平,人民富足,國家強大。“文景之治”以後,唐朝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都是著名的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