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字經故事1(2 / 3)

竇燕山 有義方 教五子 名俱揚

竇氏五龍

竇燕山原名竇禹鈞,是五代後晉時期人。他家住在薊州漁陽,也就是今天天津的薊縣。過去,漁陽屬古代的燕國,地處燕山附近,因此,人們稱竇禹鈞為竇燕山。

竇燕山是當地的豪門大戶,可是他早年為富不仁,經常欺壓周圍的百姓。人們苦不堪言,十分痛恨他。雖然家財萬貫,但是竇燕山一直有個苦惱,那就是他年近三十,膝下卻無兒無女。

有一天晚上,竇燕山做了個夢。夢中他的父親說:“你心術不正,作惡多端,受到了上天的懲罰,所以現在還沒有孩子。你如果不痛改前非,將會一輩子無兒無女,短命而終。你趕快棄惡從善吧,或許還能補救。”聽了父親的話,竇燕山嚇出了一身冷汗,他終於意識到自己的罪過,下定決心痛改前非。

從此以後,竇燕山樂善好施,為當地百姓做了許多好事。

他在家鄉建立義塾,延請名師授課。貧困子弟上不起學的,他都慷慨解囊。竇燕山的善行得到了大家的一致稱讚。

竇燕山的妻子後來一共生了五個兒子,他們的名字分別為竇儀、竇儼、竇侃、竇偁和竇僖。竇燕山花費了很多心血去培養自己的孩子。他謹記祖訓,督促孩子要效仿聖賢,不僅要刻苦努力地研究學問,更要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由於教子有方,他的五個兒子都學有所成,先後考中進士,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人們都稱讚竇燕山的五個兒子為“竇氏五龍”。當時,有一位叫馮道的人曾賦詩一首來讚揚竇燕山:“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小知識:

竇燕山的故事演化出了“五子登科”這個成語,通常被用作結婚的祝福詞或吉祥語,祝福這家人的子弟能像竇燕山的五個兒子一樣出類拔萃。

不養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

嚴師出高徒

古代有個神箭手,叫衛蠅。他的徒弟飛衛天賦過人而且勤奮異常,經過艱苦的訓練和孜孜不倦的學習,終於超過了自己的老師,成為新的天下第一神箭手。

有一個叫紀昌的年輕人,聽說了飛衛的名聲,千裏迢迢跑來拜師學藝。飛衛被他的誠懇打動,答應收他做徒弟。

從此,紀昌開始了艱苦的生活。

原來,飛衛對徒弟的要求至為嚴格。他對紀昌說:“射箭,最重要的就是眼力。你的基本功還沒練好,是不能學什麼技巧的!你先回家,練習盯住目標不眨眼睛,等練好了再來找我吧!”

紀昌聽了老師的話回到家中,他先盯著靜止的東西,可是發現盯了一會兒就會眼睛酸澀,沒辦法堅持很長時間。

他苦練了幾個月,終於做到了盯住一個物體而不眨眼睛。後來,他又想到利用運動的物體來練習眼力。看見一旁專心紡織的妻子,他有了主意——躺在織布機的下麵。如果想織成一幅美麗的圖案,機器要一下又一下來回不停地運轉。

紀昌就日複一日地盯著織布機的梭子一上一下地運動,即使梭子要戳進眼睛裏也絕不眨一下。這樣過了兩年,紀昌可以盯著一個運動的物體看很久都不眨眼。

他終於對自己滿意了,於是去找飛衛老師繼續學習射箭。

可是,飛衛對於紀昌的勤奮和成績還是不夠滿意!他說:“一個神箭手的眼力不光要做到你學會的這點,還要能將小的事物看清楚。你還是回家吧,等能夠把小的東西看成大的東西再來找我。”

紀昌於是又回到家裏。他找來一根非常纖細的馬尾上的毛,又費力地在尾毛上拴了一隻小得都快看不見的虱子。

他整天看著這隻虱子,三年過去了,他竟然能將虱子看得像車輪一樣大了!他再也按捺不住,拿起牆上掛著的弓,搭上箭,抬手便射,一箭射穿了虱子,而馬尾毛沒斷。

他興奮地去找自己的老師,飛衛聽說了也非常高興,欣慰地對他說:“你終於領悟了射箭的真諦,以後一定會成為名滿天下的神箭手!”紀昌感激地對恩師說:“要不是您對我嚴格要求,我可能永遠都不會成為真正的神箭手!”

小知識:《列子》

這個故事出自戰國時的《列子》一書。《列子》是當時的思想家列子和他的弟子們所著,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話故事、曆史故事組成,共有故事一百零二個。

大家耳熟能詳的“兩小兒辯日”、“杞人憂天”、“愚公移山”等故事都出自《列子》。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

少不讀書的呂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看過《三國演義》的人一定知道,吳國有一員大將,智勇雙全,膽識過人,備受孫權的青睞。他,就是呂蒙。然而,呂蒙年輕的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人。

呂蒙十六歲的時候就長得高大魁梧,而且雄心勃勃頗有一番誌向。當時他的姐夫鄧當是江東的得力幹將,於是他瞞著家人,偷偷混進隊伍,跟隨姐夫去作戰。鄧當發現後十分震怒,一是因為他覺得呂蒙還小,不應當過早地投身於殘酷的戰場;二是呂蒙還沒有學好知識和兵法,不應該荒廢了學業來當兵打仗。鄧當將此事告訴了呂蒙的母親。

母親十分生氣,嚴厲地對呂蒙說:“你小小年紀,不用功讀書,學習做人的道理,掌握兵法技巧,了解治國之道,卻跑去打仗,你知道這會害了你自己嗎?”呂蒙毫不退讓:“母親,讀書隻會浪費時間,我不能帶兵打仗就不能被人賞識,不能建功立業,隻能過窮日子。我雖然放下學業去投身戰場,但這是成就一番大事業的途徑啊!”

母親見勸服不了他,隻能由著他去了。從此,呂蒙就開始了軍旅生涯。他作戰勇猛,深受孫權賞識,可是由於沒有讀過多少書,他見識短淺,常常被別人看輕。而且,他雖然果斷勇敢,但由於不了解兵法,常常在戰場上受到製約。

有一天,國君孫權把他找來,語重心長地說:“你是一個非常有潛力的將領。如果你能從現在起,多讀些書,一定會有很大的提升。”

呂蒙隨口敷衍:“我現在每天公事繁忙啊,哪裏抽得出時間讀書!”

孫權聽了,繼續勸說他:“你難道還能比我更繁忙嗎?我整天忙於戰事,可是隻要一閑下來一定要讀些好書。我已經讀完了《詩經》、《尚書》、《禮記》、《左傳》、《國語》,現在正在攻讀《史記》、《漢書》和各家的兵法。我覺得真是受益匪淺啊!你應該好好想想!”

呂蒙聽了孫權的話,覺得很慚愧,從此認真地讀起書來。

他本來就天資聰穎,後來竟成了一個頗有學問的人,連曾經瞧不起他的人也很佩服他。而且,有了豐富的知識後,呂蒙變得智勇雙全,這對他的作戰才能來說簡直是如虎添翼。

最後,他終於在英才濟濟的三國時期脫穎而出,成為一代名將。

小知識:刮目相看

呂蒙由於讀書而發生的徹頭徹尾的變化,被當時的大臣魯肅稱為“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意思是三天不見,就要用新眼光來看待了。

香九齡 能溫席 孝於親 所當執

黃香扇枕溫席

黃香是東漢時期江夏(今湖北省境內)人。黃香九歲的時候,他的母親就去世了,他和父親相依為命。從小失去母親的疼愛嗬護,黃香非常思念母親。也正是這樣,他更加地體諒父親養家糊口的艱辛不易。夏天的夜晚,酷暑難當。

小黃香為了讓忙碌了一天的父親能睡個好覺,早早地來到父親睡覺的席子邊,拿著扇子不停地扇啊扇,直到把枕頭和席子扇涼了,才請父親過來睡覺。冬天的夜晚,天氣嚴寒。

黃香擔心父親凍著,就每天晚上自己先鑽進被窩,用體溫把被褥焐熱了,才讓父親去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