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有味的禮物(1 / 2)

有味的禮物

頌·生活

作者:汪涵

夏天南方的太陽很毒,但煩亂總被不期而遇的大雨一洗而盡。為了與一條河流保持一樣的沉靜和從容,我經常去長沙附近的一個小鎮散步。那個地方叫作靖港,那條河叫作溈水河。

靖港給我的美感在於它生活的節奏,它固執地在緊鄰都市的地方保持了自己的時間感:那裏的水鳥,總在黃昏的時候沿著固定的線路歸巢。那裏的木匠午睡醒來總在同一個時間,然後擺開自己的工具,打開他的窗戶。那裏的豆腐作坊,不用任何鍾表,也知道在什麼時候開磨最好。然後,開磨的豆香蔓延到整個石板長街。

雖然,這本書的存在並非由於靖港,但我心存感激,在那裏的時光,總讓我能夠更好地明白自己。我和那裏的老人和孩童,一起度過了很多個悠長的白晝。由於他們的啟發,我找到了一些和時間交談的奧秘。比如,在哪裏散步,才能踩到鬆軟的褐土;聽到哪一種鳥叫,就知道夏天其實已經過去了。而看到那些淡藍的野菊,我總是小心翼翼地抬起腳,它們從不需要任何的移植,就開得茂盛自在。

因為這些可愛的存在,時間開始明亮起來,那些讓我感悟的物件和人物,也在我的腦海裏像野菊花一樣生長。

於是,我就開始了寫作和整理,時間往往在深夜。在深夜的寫作,讓我對時間有了更敏銳的認識。有時候我沉沉睡去,經常夢見童年,據說大多數人的寫作都與童年有關。至於我,夢大都會發生在清晨,在半明半暗的時候,在天邊紅褐色的殘靄即將變成白色的流雲的時候,我有時鬆開手上的筆(我是一個至今也不會用電腦的人),夢見童年回歸,母親用雞毛撣子給我打掃房間,沉靜的動作裏有著某種永恒。

我由此寫下了雞毛撣子,寫下了靖港,也寫下了木盆、豆腐幹、古琴,還有墨條,這些精巧或者平凡的物件。在清早我快出門的時候,這些物件仍然在,它們有的在我房間裏,有的還在記憶中閃爍,隻是,它們都還未曾醒來。我相信,它們和靖港一樣有自己的時間感,有自己的生命,所以,我從這裏開始要改“它們”為“他們”。在清晨,我不會去驚擾他們,就像母親從不會去驚擾我的夢。

對於我和他們之間的關係,以及和他們的製作者之間的關係,在寫作的時候我曾經想過無數次,木盆和古琴這些肯定都聽到過我寫作的動靜,並和我有過交流。他們其實都有自己的方式,對這個世界了如指掌。通過寫作,我確立了與他們的朋友關係。也因為他們,我還算是一個有味的人。

有一天,我想起波蘭詩人米沃什的詩《禮物》:

這世上沒有一樣東西我想占有。

我知道沒有一個人值得我羨慕。

我突然感覺到用它來形容這些東西是多麼的好。當一個人什麼都不想去占有的時候,他該是多麼的快樂,就像我的那些好朋友那樣,比如製琴的樸雲子,做豆腐幹的老李,做木匠的於爹。

但想要把這一切的感受寫下來,我還是感覺到了難度。其實,我對文字,向來是心存敬畏的,尤其是在必須要讓自己寫得有味的時候,所以遲遲不敢下筆。我一直有一個很大的顧慮,盡管我有那麼多不良嗜好,寫毛筆字,搞篆刻,養蟲子,做木工,玩核桃,玩葫蘆,做這些雜七雜八的玩意兒,我隻需要對自己負責。假如有一天,蟲子給凍死了,葫蘆被摔壞了,出了這些事情,肯定比在節目現場穿反了褲子更讓人揪心。把玩這些至少有一個基本的好處,那就是不用連累別人和我一起傷心。而把這些寫成文字就不一樣了,我一定得想清楚,我給大家說這些到底有什麼意義。當一個木匠,炒一碟香幹,這些肯定都是有味的好事情,靖港也是個相當有味的地方,而當他們變成文字之後,是否還會變得香氣四溢,我一直不敢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