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文化藝術中,傳統戲曲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貴妃醉酒》一出,特別是由梅蘭芳修改和演出的《醉酒》在中外的舞台上都有重要的影響。徽劇、漢劇、川劇和京劇中,都有《醉酒》及其它類似劇目。可以說《醉酒》的表演、情節和對它的改革中所涉及到的一些心理學問題,在我國的傳統戲曲,甚至傳統文化藝術中,都有相當的代表性。 一、《醉酒》的表演特點對不同心理類型欣賞者的影響
《醉酒》的藝術魅力首先來自其豐富多彩的表演,能夠多方麵地滿足各種不同心理類型的欣賞者的需要。《醉酒》是唱、念、做、舞並重的戲。並且自始至終,有許多胡琴演奏的曲牌伴奏。使這出戲有極強的音樂性和舞蹈性。戲中還有一些高難度的動作,如“銜杯下腰”、“臥魚聞花”、“醉步”等等。使得演員得以充分的施展其演技進行精采的表演。從藝術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們在欣賞文藝表演(或者說在接受藝術刺激)時,由於其心理活動的過程和特征有差異,可以分成各種類型,按照欣賞者對感覺刺激的偏好,可以把欣賞者分為“視覺型”、“聽覺型”和“綜合型”三類。由於《醉酒》是歌舞並重的戲,使得這幾種類型的欣賞者都能各取所需,得到滿足。
《醉酒》中的舞蹈動作,既有典型的東方性質,又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東方舞蹈的特點是舞蹈者常沿著一定的幾何圖形緩慢地移動腳步,上肢的動作變化很多,四肢和軀體的舞動特點可以概括為“擰、傾、曲、圓”四個字。《醉酒》中的“臥魚”,把這幾個特點表現得相當充分。水袖和折扇的舞動軌跡,處處都是優美圓滑的曲線。畫家霍加斯(HOGARTH)認為,線條之中最美的是有波紋的曲線。由德國心理學家費希納(FECHNER)興起的“實驗美學”的研究中,有人指出,曲線引起的美感是由於眼球在看曲線時,比看直線省力,支配眼球的肌肉感覺較為舒暢;變化規則的曲線,比雜亂的線條看起來耗費的注意力要小一些;秀美的曲線,表現的是自然靈活的運動。舞動的水袖,正是把演員上肢的靈活的有規則的運動,給予放大和加強;曲線的運動軌跡容易引起美麗的聯想和想象,穿著豔麗戲裝的楊貴妃,頻頻舞動著雙袖,活像一隻飛向“百花亭”的大蝴蝶。有趣的是源於西方實驗美學中上述“曲線美”的觀點,很符合東方舞蹈,特別是我國傳統戲曲中的舞蹈動作的原則,相反地與他們(西方)自己的古典芭蕾舞蹈動作的特點“開、繃、立、直”反倒相去甚遠。
《醉酒》中還有一些舞蹈動作很特殊。這些動作表現的是生活中的“醜行”——“醉態”。例如醉後的走步、嘔吐、打人等動作。由於把這些動作舞蹈化了,結果是使觀眾產生了美的感受。所謂“舞蹈化”,在傳統戲曲中主要是指把生活中的動作象征化、節奏化和曲線化。其中帶有決定意義的關鍵,在多數情況下是曲線化。《醉酒》中還有一些獨特的舞蹈動作,並不完全符合東方舞蹈的基本特點與規律,倒有些近似西方舞蹈的性質。日本舞蹈理論家郡司正勝認為:“東方舞蹈的動作是內涵性的,是眷戀大地。西方舞蹈的動作是放射性的,是憧憬天上。”《醉酒》裏有很多舞蹈動作是指向天空的,表現著憧憬天上的月宮、嫦娥、大雁等。楊玉環喝了酒,精神上的壓抑得到了暫時的解除或減輕,許多舞蹈動作不是內涵性的,不是內收的,而是相當開放甚至是荒誕的,最突出的例子是“銜杯倒飲”和“冠上加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