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劇的“戲迷”中,有不少人偏愛聽覺刺激。他們甚至在戲院裏閉上眼睛來傾聽唱腔。
的改革
《醉酒》的藝術魅力與梅先生的努力改革關係密切。由於多次的修改使得《醉酒》不斷地得到完善和美化,日益為人們所喜愛。他對《醉酒》的改革實踐,對於當今如何改革和振興京劇藝術,有重要的啟發作用和參考價值。傳統戲曲的改革,其基本問題是如何對待“傳統”的態度。關鍵是如何處理好對“程式化”的繼承和突破。梅先生的改革煞費苦心。因為幾百年來傳統戲曲的表演與欣賞,已經牢固地形成了對美的觀念和興趣的強大習慣勢力,與時代的發展存在著矛盾。通過他的辛勤的機智的努力,在《醉酒》的改革中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對傳統戲曲的成功的改革,應該從時間與空間兩方麵來看:即能在長時間內為廣大觀眾、專家和領導所喜愛和肯定。總的來說梅的做法以繼承為主,在一些具體問題上態度靈活。他在改革中表現出一種“多血質”的心理氣質——強有力的、平衡的和靈活的作風。下麵從幾個方麵對其改革的心理做些分析和探討。
第一個方麵是在堅持美的原則和前提下進行繼承和改革。在《醉酒>的表演動作中是化“醜行”為“美姿”。在劇情內容上是化“淫”為“怨”。例如把動手打太監的嘴巴改為用水袖去拂。原來的表演中還有對著太監的帽子嘔吐,太監用手把帽子裏的嘔吐物掏出來的動作,這些醜行很難轉化為美姿,就幹脆去掉。梅先生在介紹《思凡》的文章裏說:“在舞台上是處處要照顧到美的條件的。”這裏的“處處”是指從外表動作到內心活動都要照顧到。他去掉了貴妃酒後思春與太監們調情的表演,還把思念情人安祿山的唱詞改為“楊玉環今宵如夢裏,想當初你進宮之時,萬歲是何等的待你,何等愛你,到如今一旦無情,明誇暗棄……”,這幾句改得非常妙,一是不影響原來優美的唱腔;二是改變了戲的主題,由“性苦悶”改為“宮怨”;三是刪去了楊妃的“醜史”;四是點出了她原來是不清醒的,喝了悶酒以後才覺出真味來,反而清醒了。梅先生美化楊妃表現了他的強烈的對抗封建傳統的逆反心理,以及他對被壓迫女性的深厚同情。傳統的看法認為楊貴妃是禍國殃民的罪魁。梅先生在《醉酒》中為她翻案,這是非常大膽的。過去在曆史上多次出現過人們為暴君和封建製度開脫罪責,把責任都推到女人身上。梅先生的做法實際上也是向傳統的政治手腕的否定,這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