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文明的哀歌:毀滅的戰爭(2 / 3)

然而,以屈辱換來的和平,除了讓蒙古人得到休整以外,根本沒能換來金朝的片刻安寧。蒙古人不斷攻掠城市,到處都是被殺戮的金人和被搶掠的村莊和城池,金國的地方勢力也紛紛反叛或者割據。除了與蒙古作戰,金朝統治者又愚蠢地挑起了對南宋和西夏的戰爭,結果使得自己更加勢單力孤,眾叛親離。至此,完顏阿骨打建立的那個強大的金朝已經日薄西山了。

然而,成吉思汗的兵鋒在這個時候卻轉向了西方,開始了更加血腥的遠征。雖然對於成吉思汗來說,這將是他和他的帝國不朽功業的開始;但是,如果說曆史的過程中一定要有犧牲者,那麼,迎接他們的,無疑是一場空前的浩劫和災難。

蒙古征伐(二)—西征花剌子模

世界征服者

很多年以後,伊爾汗國的國相誌費尼在他那不朽的史著《世界征服者史》中,這樣記載蒙古軍隊西征到達訛答剌城的景象:

天空變成了藍色,大地陷入了黑暗。

大海也被齊鳴的戰鼓震撼得沸騰起來,

一手指去,那城外的原野上是一望無際的大軍。

那麼,如此雄壯的軍隊為什麼從東方不遠萬裏地來到這裏,進行如此浩大的遠征?就讓我們從頭說起。

花剌子模是雄踞中亞的一個強盛大國。最初,花剌子模的一部分—呼羅珊地區本是古代兩大波斯王朝(阿契美尼德王朝和薩珊王朝)的一個富裕的省份,因為其地理位置重要,而在曆史上分別被各個大帝國你爭我奪,多次易主,曾分別被好幾個王朝占據和統治過。一直到12世紀初期,庫都不丁·阿拉丁·穆罕默德的時代,呼羅珊才算擺脫塞爾柱王朝的統治。然而此時,塞爾柱王朝被西遼王朝擊敗,新生的花剌子模不得不向西遼皇帝稱臣納貢。這樣過去差不多快一個世紀以後,雄心勃勃的花剌子模沙(沙,是波斯君主稱號,即王中之王)阿拉丁·穆罕默德宣布和西遼決裂,並向西遼的附庸國河中地區西喀喇首府大城撒馬爾罕進攻,但是撒馬爾罕城堅池深,無法攻破,阿拉丁·穆罕默德最終被西遼軍隊趕了回去。然而,兩年後,花剌子模的機會來了。

前麵一章講到,乃蠻部被蒙古所吞並,太陽汗的兒子屈出律逃亡西遼,並受到公主的喜愛成為西遼駙馬。西遼是遼代宗室耶律大石當年在遼朝滅亡之際,向西進軍複國所建,乃是一個極為強盛的王朝。但是傳位到耶律直魯古時,西遼已經是強弩之末了。屈出律是個忘恩負義又不甘人下之人,他對嶽父耶律直魯古說,他要招募自己的乃蠻故舊來,幫助嶽父去鎮壓背叛的花剌子模等國。耶律直魯古答應了。就這樣,屈出律在嶽父的信任下組建了一隻自己的軍隊,然後暗中聯絡當時已經自稱“沙”的花剌子模君主阿拉丁·穆罕默德,約定聯合進攻西遼。阿拉丁·穆罕默德得訊自然大喜,當時,占據撒馬爾罕的西喀喇汗國也已經乘西遼國力衰弱之機獨立。於是,阿拉丁·穆罕默德派遣使者聯絡西喀喇汗奧斯曼,一起向西遼進攻。

在1211年,屈出律背叛西遼,趁亂襲擊並軟禁了正在打獵的嶽父,奪取了皇位。而花剌子模國則聯合西喀喇汗國,如願以償地把西遼的軍隊從河中地區消滅掉,並在幾年後把西喀喇汗國也一起消滅,奪取了夢寐以求的中亞明珠撒馬爾罕,並將都城從玉龍傑赤城遷到這裏。然後,花剌子模大軍一路向呼羅珊東部和阿富汗進軍,於1215年滅亡了古爾蘇丹國。至此,花剌子模國占據了大片的土地,並奪取了原屬古爾蘇丹的稱號,自稱蘇丹—埃米爾和伊斯蘭教的捍衛者。一時間,一個強大的新興伊斯蘭王朝在中亞地區冉冉升起。

然而,勝利的成果雖然是巨大的榮耀,但是,如果將其加在一個性格和頭腦明顯有欠缺的人身上,則往往會成為蒙蔽其雙眼的毒藥,何況是被加在一位統治著無數土地、人民與財富的強大君主身上。

阿拉丁·穆罕默德蘇丹的胃口和野心越來越大。他自認為自己應該是整個世界的征服者,他的大軍所到之處,民眾都應該向他屈服。在征服古爾王朝後,他開始著手向西擴張了。1217 年,位於巴格達的阿拔斯王朝哈裏發因為懼怕花剌子模的日益繁盛,準備暗中聯合屈出律統治下的西遼合攻花剌子模,卻被阿拉丁·穆罕默德發現。這下子,阿拉丁·穆罕默德蘇丹找到了借口,他決定向巴格達進軍,並奪取伊斯蘭世界最高領袖—哈裏發的寶座。

事實上,這次遠征無疑是非常失敗的。花剌子模大軍因在前線遇到惡劣的氣候而損兵折將,兵力喪失大半,不得不慘淡還師。但是,令阿拉丁·穆罕默德蘇丹沒有想到的是,此時,他自己的後院卻又差點起火了。原來,阿拉丁·穆罕默德的母親禿兒罕合敦出身於東部欽察中的一支—康裏伯嶽吾部,康裏人與花剌子模王族世代通婚,部族勢力非常強大。然而,康裏人的遊牧習性極為濃厚,行事簡單粗暴。當時,阿拉丁·穆罕默德班師回到國內,卻發現在他出師之際,太後卻擅自依靠她本族之人,在舊都玉龍傑赤城重新立了一套班子幹預國政,而且這些康裏人有恃無恐,到處劫掠不法。雖然他很是氣惱,但是畢竟是自己的母親,而且平日他也不敢和母親發生衝突,於是隻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不過,令阿拉丁·穆罕默德沒想到的是,沒多久,他母親家族的一個貪婪愚蠢之輩,給他和他的帝國,以及成千上萬無辜的民眾惹出毀滅性的災難了。

戰端

阿拉丁·穆罕默德有個表弟,也是太後的族人,名叫亦納勒術。他被封在訛答剌城,並稱為海兒汗。而成吉思汗基本已經統一了蒙古諸部,並向南方和金朝作戰,在西方,則主要對付屈出律治下的西遼。作為一個新興的國家,蒙古自然要重視各項事業來充足國內的資源和建設,而商業就是其中一項。

花剌子模所占據的地區扼守絲綢之路,向來是繁華的所在,很多蒙古商隊也前往花剌子模販運商貨。而海兒汗所在的訛答剌城正好是蒙古商隊必經之地。海兒汗是個貪婪之徒,雖已貴為一方君侯,卻仍然貪得無厭。有一次,一支受雇於蒙古的龐大商隊,用幾百頭駱駝攜帶著豐厚的貨物來到訛答剌城。誰想,他們剛進城,就被海兒汗盯上了。海兒汗平時就仗著自己背後有太後撐腰而驕縱不法,再加上他根本就沒把這些人從遙遠東方來的商人放在眼裏,於是,他無緣無故地就把這些人抓起來,誣陷他們是蒙古間諜,並將他們殺死,搶劫了他們的貨物。這支龐大的蒙古商隊中,隻有一個人偷偷地逃了出來。這個人曆經艱辛回到蒙古,向成吉思汗報告了此事。

成吉思汗得知以後大為憤怒,因為以前他曾經很禮貌地對待花剌子模的使團,雙方曾約定:友好相處,不侵犯對方來往的商人民眾。成吉思汗決定先向花剌子模派遣3位使者前去質問阿拉丁·穆罕默德,並讓他把凶手海兒汗交出來,這樣雙方才能繼續保持和平。

此時的蒙古汗國國力日益強盛,金國被蒙古打得苟延殘喘,西夏已向蒙古表示屈服,而高昌回鶻王國也趕走了西遼的勢力,臣服於蒙古的麾下。為了對付屈出律,成吉思汗的愛將,被譽為“四獒”之一的哲別率領大軍一路向西遼進擊。

屈出律篡奪西遼皇帝位,成為西遼實際的統治者後,企圖用殘酷的暴行來壓製境內的民眾,特別是在宗教信仰上對境內民眾進行摧殘。他遷都至原屬於東喀喇汗國的喀什噶爾,要求境內眾多的穆斯林必須改變信仰,或者穿戴契丹人的服飾,甚至在攻下於闐(今新疆和田地區)後,當眾殺死了德高望重的當地伊斯蘭教長。為了保持信仰,穆斯林們不得不穿上契丹人的衣服。再加上屈出律的軍隊無惡不作,到處劫掠,使得人民非常痛恨。因此,蒙古大軍一到,這些地區自然紛紛開城投降。屈出律隻得逃亡,不久後,被蒙古人抓住殺死。至此,西遼和乃蠻殘餘正式滅亡。

阿拉丁·穆罕默德坐在華麗的帷帳下,接見了前來討個說法的蒙古使者。他不是不知道海兒汗的行為實際上是一場卑鄙的搶劫,然而,他一方麵不想得罪自己的母親,另一方麵,他本人也是不怎麼待見蒙古人的。兩年前,速不台率領的蒙古軍在追擊蔑兒乞殘部的時候,曾和阿拉丁·穆罕默德帶領的軍隊正好遭遇,阿拉丁·穆罕默德當時就下令進攻蒙古人,結果被打退,他自己差點兒被俘。後來,雙方都沒把這事兒當作什麼大事,直接冷處理了。現在,西遼滅亡,阿拉丁·穆罕默德又趁火打劫攻占了西遼西部的領土。這樣一來,花剌子模的國土就算是和蒙古接了壤。不過,蒙古人的本部是在大草原上,跟阿拉丁·穆罕默德的領土可謂萬裏之遙;何況,在阿拉丁·穆罕默德看來,這些草原上的異教徒是窮困潦倒之輩,而自己坐擁龐大富庶的帝國,所以,蒙古人絲毫不足為懼。於是阿拉丁·穆罕默德不僅袒護海兒汗,而且還殺死了蒙古正使,並把隨行兩人的胡子燒掉以示侮辱後,將這兩人放了回去。

這下,猶如在熱油鍋裏潑了一盆烈火。無論如何,地處東西的兩個強盛新興國家之間的戰爭是再也不可能避免了。憤怒的成吉思汗當即召開庫裏台大會,決定整頓大軍,討伐花剌子模。於是,在蒙古的兔兒年,伊斯蘭教曆616年,公元1219年,蒙古軍隊整軍西進。

花剌子模雖然知道蒙古人即將前來,卻自恃路途遙遠,對其防備薄弱。成吉思汗的大軍先是越過了阿爾泰山,一路征服他們所到的地方。並在於也兒的額爾齊斯河沿岸的路上度過炎熱的夏天,然後在秋天繼續整軍挺進,曆經別失八裏、不剌(今新疆博羅市)、鐵木兒懺察(亦稱鬆關,今名果子溝)到了阿力麻裏,渡過了伊犁河,經海押立地區,迅速抵達了這場事端的禍源—訛答剌城。

追擊

花剌子模人做夢也沒想到,蒙古人居然來得這麼快,隻好馬上整頓守備力量準備抵抗。成吉思汗並沒有集中全力進攻這座城市,而是在訛答剌城下兵分四路。一路是他自己和最小的兒子拖雷率領主力,向著西南河中地區進發,主攻不花剌城;再由大兒子術赤帶領一軍,向西北攻取錫爾河下遊地區;而錫爾河上遊地區,則讓阿剌黑、速克禿、塔孩三位大將領五千精兵向南攻取;至於眼前的訛答剌城,則由成吉思汗另外兩個嫡子察合台和窩闊台繼續帶軍攻城。

成吉思汗這麼做是有道理的。花剌子模國力強盛,如果集中主力在此攻城,時間一長,花剌子模軍隊就會集中力量前來解圍,並最終在阿姆河一帶決戰。這樣一來,蒙古人兵少,而且因為遠來疲乏,缺乏補給,形勢就對蒙古軍十分不利。而分兵前進,則可以牽製花剌子模的軍力,達到各個擊破的效果。

果然,阿拉丁·穆罕默德蘇丹不聽從長子紮蘭丁集中優勢兵力以逸待勞殲滅敵人的正確意見,反而采取了將軍隊分散駐紮在阿姆河沿線城市的錯誤戰略,還被動地將援軍直接派往蒙古人攻打的地區守城,其優勢兵力便在這個過程中被蒙古人消耗掉了。雖然花剌子模的總兵力遠遠超過蒙古人,但是因為分兵守城的緣故,在前線很多重要戰區卻兵力不足。當訛答剌城被圍困之時,阿拉丁·穆罕默德蘇丹派遣了幾萬軍隊幫助海兒汗守城。然而,在堅持抵抗了幾個月後,訛答剌城最終還是被察合台和窩闊台的蒙古軍隊攻破,罪魁禍首海兒汗被俘虜。為了報複,成吉思汗下了一道命令,讓人用火將銀子熔化成汁水,活生生地灌進海兒汗的眼睛裏將他處死。

蒙古軍隊攻陷一座城池後,如果城中居民抵抗,那麼就進行屠城。但是,蒙古軍隊在屠城之間,會把城裏的工匠召集到一起,強迫他們幫助蒙古軍製造攻城器械和軍用輜重;而青壯年居民則作為“簽軍”,也就是被強征的軍隊,在攻城的時候,成為打頭陣的掩護部隊。

成吉思汗本人率領的主力部隊,先是一路收降了沿途的匝兒訥黑城和訥兒城,補充了大量兵員和物資,到達不花剌城。這座重鎮居然隻有兩萬人的守軍,沒過幾天,就被蒙古人攻占。守軍中,無論是試圖突圍的,還是堅持在內城抵抗的,都被蒙古人全數消滅。蒙古人對內城大肆屠掠,放火燒掉了城裏的大部分建築,幸存的居民全部作為簽軍繼續隨軍,準備向花剌子模的都城撒馬爾罕進軍。

阿拉丁·穆罕默德在如同天降的蒙古軍隊麵前,已經被嚇破了膽。他已經不再是當初打敗古爾王朝那個強大的征服者,而是變成了一頭在獵人麵前驚慌失措的麋鹿。他不思如何改變戰略來守衛國土,而是一味地逃跑自保。當蒙古人即將兵臨撒馬爾罕城下之時,他拋下了自己的人民,在親軍衛隊的保護下,帶著王子和大臣們一路逃竄。留給的沿途百姓的,卻是死亡和苦難。

蒙古征伐(三)—滅亡花剌子模

王子複仇記

昔日是一隻夢想征服世界的雄鷹,今日卻惶惶如喪家之犬—阿拉丁·穆罕默德在蒙古大軍的攻勢下倉皇逃竄,最終帶領長子紮蘭丁在裏海一座島嶼中躲藏起來。終日生活在恐懼和對故鄉的思念之中的阿拉丁·穆罕默德,很快便一病不起,最終殞命於其藏身的裏海小島之上。在死前,他將自己的王位傳給了自己的長子—紮蘭丁·明布爾努。

花剌子模的國王通常被稱為“沙”,繼承花剌子模“沙”稱號的紮蘭丁卻稱自己為“蘇丹”,他於1221年離開裏海那座見證自己承襲王位的小島,返回了花剌子模的舊都玉龍傑赤。原本,紮蘭丁打算在舊都玉龍傑赤重整旗鼓,重新建立花剌子模帝國,然而他在舊都卻並沒有受到國王歸來所應有的待遇。

玉龍傑赤的守城將領是突厥族素驕模。他害怕新國王紮蘭丁的到來會使自己的權力受到影響,因此,對於這個年輕的花剌子模國王並不歡迎。素驕模在經過一番權衡之後,決定秘密除掉這個可能會奪取自己軍權的新國王。然而,在他行動之前,紮蘭丁卻已經獲得了消息並及時出逃。到達哥疾寧之後,紮蘭丁向整個伊斯蘭世界發出了求救信息。伊斯蘭世界對此迅速做出反應,他們決定支持這個落難的年輕蘇丹。

紮蘭丁的這一求救舉措,使得他很快就集結了伊斯蘭世界的10萬大軍。後來,他率領這10萬大軍迎戰蒙古軍隊。這是一次複仇之戰,紮蘭丁的10萬大軍與蒙古軍隊殺得昏天黑地,血流成河。所幸,這個年輕的王子終於獲得了期待已久的勝利,並得到蒙古大汗成吉思汗的稱讚:我希望我的兒子也有紮蘭丁這樣的能力。

這次戰役中,蒙古人的失敗緣於成吉思汗的輕敵。由於以前那個強大的花剌子模已經被滅,所以,即使聽到花剌子模新國王在哥疾寧“死灰複燃”的消息,成吉思汗依舊認為其不成氣候。此時,他的養弟失吉忽禿忽主動請纓要去圍剿紮蘭丁。成吉思汗由於輕視花剌子模殘餘勢力的力量,就允許了這位從未帶兵打仗的蒙古國大斷事官的請兵要求。

失吉忽禿忽率領3萬蒙古鐵騎,開往紮蘭丁軍隊所在之地。失吉忽禿忽像成吉思汗一樣,認為花剌子模勢力已經被剿滅殆盡,剩餘的這點殘餘勢力不足為懼,因此,並沒有派出斥候對前方敵情進行偵察,而是一味向前行軍。

而此時的紮蘭丁則率領9萬大軍以逸待勞,雙方最終在八魯灣川遭遇。失吉忽禿忽的蒙古軍排成一字長蛇陣,向紮蘭丁的9萬大軍發起攻擊。然而,這種蒙古騎兵最為擅長的陣形,在這一戰中卻並未為他們帶來勝利。蒙古軍很快就被有所準備的紮蘭丁大軍挫敗。

麵對3倍於己的紮蘭丁大軍,蒙古鐵騎盡管英勇奮戰,然而終是不能擺脫失敗的厄運。蒙古3萬大軍在此役中全數被殲,隻有失吉忽禿忽在少數將領的保護下逃了回去。

混亂的戰爭

紮蘭丁蘇丹終於迎來了複仇之戰的勝利,呼羅珊的許多人都起來紛紛響應這個年輕英勇的國王,花剌子模一時間又強盛起來。然而,這個重新建立起帝國的年輕蘇丹紮蘭丁並未及時穩固內政,消除戰爭對於統治所帶來的隱患,而是相繼對周邊許多國家發動戰爭。

紮蘭丁的窮兵黷武和對周邊國家的侵略,使得其由最初的受到伊斯蘭世界的同情與支持,迅速轉變為受到伊斯蘭世界的孤立。當時的整個伊斯蘭世界都認為,這個年輕的蘇丹並不像其原本看起來那麼值得同情和值得支持,因為他在獲得伊斯蘭世界善意的支持並重獲權力之後,給伊斯蘭世界帶來的並不是感恩與捍衛,而是戰爭與災難。

蒙古人對於這個日漸被孤立的花剌子模沙自然不肯輕易放過。在紮蘭丁複國之後,蒙古人對花剌子模的戰爭幾乎沒有停止過。紮蘭丁統帥之下的花剌子模軍隊,卻由於兩位大將的不和而發生了分裂,本已逐漸強盛起來的花剌子模軍隊由此被迅速削弱。

這種情況下,紮蘭丁已不敢正麵麵對由成吉思汗親自統帥的蒙古大軍,他迅速後退至印度河畔。成吉思汗則派遣大將哲別與速不台統軍征討逃竄的紮蘭丁。

哲別與速不台統領的蒙古軍隊迅速向印度河流域挺進,並成功包圍了逃竄至此的花剌子模沙紮蘭丁。此次戰役又是一場昏天黑地的大廝殺,鮮血幾乎染紅了印度河。花剌子模沙紮蘭丁雖然勇武,但是無論如何也不是蒙古名將哲別與速不台的對手,直被蒙古大軍殺得丟盔棄甲,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最終,花剌子模的軍隊在蒙古大軍的包圍和進攻之下幾乎被全殲,年輕的花剌子模國王紮蘭丁隻身躍馬逃入滾滾印度河,借滔滔印度河水的掩護,紮蘭丁終於逃得了性命。

時間之輪總是不停地運轉,轉眼間已經是公元1224年。這一年,蒙古大軍終於撤退。逃亡印度的花剌子模昔日國王紮蘭丁悄悄潛回故國。在向阿拉伯世界的阿拔斯王朝借兵之後,紮蘭丁重新恢複了實力,並建都於大不裏士。

然而,紮蘭丁依然沒有吸取教訓。這位窮兵黷武的花剌子模沙在自稱“蘇丹”的情況下,與當時伊斯蘭教的哈裏發納綏爾由於舊時恩怨發生戰爭,同時進攻格魯吉亞和亞美尼亞,四處樹敵,征戰不已。

攻滅紮蘭丁

俗話說“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紮蘭丁最終被蒙古大軍所攻滅,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自己先陷入了瘋狂的境地。

不可否認,紮蘭丁作為花剌子模的末代國王,已經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複國,而他自己也可堪稱是一位勇武的人。然而,勇武並不能帶來國家的複興繁盛,一味窮兵黷武、到處征戰,反而導致虛耗國力,最終被蒙古大軍攻滅。

連年的戰爭使得重新建立起來的花剌子模國力迅速消耗,同時四處征戰也使得紮蘭丁在整個伊斯蘭世界中處於被孤立的地位。如此一來,花剌子模更加不是蒙古人的對手。

紮蘭丁的失敗其實是開始就已經注定了的。在重新強大起來以後,紮蘭丁不是集結整個伊斯蘭世界的力量去對抗蒙古人,而是做足了要攻打阿拉伯世界大帝國阿拔斯王朝的準備,並最終付諸實施。之後,紮蘭丁又入侵阿塞拜疆和格魯吉亞,對兩地多次侵伐。甚至連魯姆和起剌特兩國也受到紮蘭丁的騷擾。

而此時,紮蘭丁的弟弟由於與兄長不和,遂率領部下出走,紮蘭丁實力因此大損。在其後與蒙古人的對峙中再一次大敗。然而,他也令蒙古軍隊受到重創。紮蘭丁死灰複燃的消息傳到汗帳之後,窩闊台命令綽兒馬罕率軍征討紮蘭丁。

綽兒馬罕率領3萬蒙古鐵騎渡過阿姆河的時候,紮蘭丁正被起剌特和魯姆的聯軍大敗。麵對戰敗逃往阿塞拜疆的紮蘭丁,蒙古將領綽兒馬罕自然不肯放過,他率軍迅速進擊阿塞拜疆。自知不敵的紮蘭丁則聞風而逃,向北部的木幹草原流竄。綽兒馬罕率軍追擊之下,倉皇的紮蘭丁又逃往了土耳其東部。

麵對如此大好的形勢,綽兒馬罕認為絕對不能再給紮蘭丁任何機會,於是佯裝停止追擊,暗地裏則派遣泰瑪斯率軍緊急追殺紮蘭丁。在得到蒙古大軍停止追殺的消息之後,紮蘭丁終於放鬆了連日來緊繃的神經,開始縱情聲色。然而他並不知道泰瑪斯率領的蒙古緊急追殺小隊正在向他的營帳靠近。

當他終於得知消息時,蒙古追殺小隊距離他的營帳已近在咫尺,紮蘭丁隻得再一次倉皇出逃。而這一次,他隻身逃往了土耳其底格裏斯河上遊的阿迷德山區。然而這一次,他的運氣似乎已經用盡,一群庫爾德人發現並殺死了他。

這位一生像一隻被困在鬥獸場裏的獅子一樣左衝右突征戰的花剌子模君主,最終因蒙古軍隊的追擊而被一群庫爾德人殺死。他死後,庫爾德人將他身上的財物和衣服全部拿走,一代梟雄最終落得如此淒慘下場,不禁令人唏噓不已。

紮蘭丁死後,花剌子模的複國大夢終於完全破滅,雄極一時的中亞大帝國花剌子模,終於徹底湮滅於曆史的塵埃之中,從此,花剌子模及其文明,終於成為了絕響,僅供後人憑吊。

一戰—沒有贏家的戰爭(上)

風雲密布

1871年的1月18日,在古老的中歐大陸,一個德語民族好幾代人的夢想終於得以實現了。這一天,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群臣的簇擁下,身穿軍裝,宣布統一的德意誌帝國成立。然而,威廉一世的加冕之地,卻是在法蘭西曾經的心髒—凡爾賽宮。

我們回顧一下1870年9月2日,在色當大戰之後,那個依靠農民和流氓無產者上台的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在損失了十多萬兵力之後,垂頭喪氣地帶著8萬法軍士兵正式向普軍請降。巴黎在經曆一係列騷動之後,1871年1月,特別是巴黎公社被鎮壓後,5月威廉一世強迫新政府簽訂《法蘭克福和約》,無疑是給德意誌帝國這個新生雄獅的最好獻禮。在條約中,除了巨額的戰爭賠款,而且盛產煤鐵的阿爾薩斯和洛林東部,以及重要軍事門戶梅斯要塞都要割讓給德意誌帝國。威廉一世的勝利和被稱為鐵血宰相的俾斯麥的領導密切相關。

俾斯麥又是怎樣領導的呢?俾斯麥用強力的手腕整頓軍備,將普魯士打造成一個強大的邦國,並通過對周邊國家一係列的戰爭,奠定了統一德意誌的基礎。當時,強大的奧地利被排除在德意誌之外,而唯一的障礙,便是那些在法蘭西帝國控製和影響下的南德邦國。於是,在1870年7月19日,拿破侖三世率領40萬大軍,悍然入侵德國。然而,法軍準備不足,指揮混亂;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普魯士軍隊裝備齊整,同仇敵愾。終於,在色當會戰後,拿破侖三世投降被俘。一個新生的帝國終於在“鐵和血”中誕生。德國統一後,在接下來的幾十年的時間,還是在俾斯麥和其他德國領導人的主持下,進行了一係列銳意進取的改革和新科技的引進,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都快速擴張發展。

在戰爭之後,蒙受巨大戰爭屈辱的法國,時刻臥薪嚐膽,伺機準備報仇,英國也對德國崛起造成的歐洲均勢被破壞大為擔心。英國不希望看到歐洲出現一個絕對的強權,那樣會對英國—特別是英國的殖民利益構成巨大的威脅。因此,英國長期奉行所謂“光榮孤立”的政策,表麵上“中立”,但是卻積極對歐洲大陸事務進行事實上的插手和幹預。

早在德意誌帝國成立之時,俾斯麥就對各種潛在的威脅進行了預判。所以,德意誌帝國成立後,他決定向東采取地區結盟的措施,在歐洲大陸對法國形成孤立,也可以使得英國不敢造次。更重要的是,還能對殖民利益進行新的瓜分。

在1878年,柏林會議召開了。這次會議邀請了英國、奧匈帝國、法國、意大利、奧斯曼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等各大國家參加。俾斯麥的本意是通過此次會議,達成與奧匈帝國和俄羅斯的結盟。然而,此時的俄、奧兩國卻麵臨著非常特殊的矛盾。

當時,封建腐朽的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巴爾幹人民不堪壓迫,紛紛起義。打著“大斯拉夫主義”旗號的沙皇俄國對南歐垂涎已久,自然不能放過這個擴張的絕佳機會,而且也為了洗雪在克裏米亞戰爭中失敗的恥辱。於是,俄國借“保護”斯拉夫同胞的名義,聯合羅馬尼亞等南歐國家向奧斯曼帝國政府宣戰,發起了第十次俄土戰爭。經過一係列的戰鬥,俄軍在付出巨大傷亡的代價後終於打敗了英國支持的奧斯曼帝國政府,於1878年3月3日,強迫奧斯曼帝國簽訂了讓相關地區“獨立”的城下之盟《聖斯特法諾條約》,並計劃建立一個泛斯拉夫的“大保加利亞公國”,而實際上,是要把這些地區置於沙俄的控製之下。

劃分

俄國在巴爾幹半島的擴張卻使得另外一個中歐強國—當初從德意誌統一戰爭中被排除的奧匈帝國開始高度緊張起來。沙俄的目的雖是侵略,然而某種意義上,客觀地加速了巴爾幹半島民族獨立和解放的進程,這令同樣在該地擁有控製勢力,並擁有幾百萬斯拉夫人口的奧匈帝國坐立不安。在奧匈帝國看來,雖然當時它和沙俄有著暫時的同盟關係,然而,如果坐視俄國在自己身邊建立一個所謂的超級“大保加利亞公國”,那對自己將是一個巨大的威脅。而英國此時也坐不住了,早在俄軍剛打敗奧斯曼帝國之時,英國就用強硬的姿態和軍事威脅迫使俄軍放棄了對奧斯曼帝國都城君士坦丁堡的進攻。現在,英國更是企圖挽回利益,阻止俄國拚湊“大保加利亞公國”。於是,在這樣的背景和氣氛下,首先是奧匈帝國提議召開國際會議來解決相關的矛盾,而德國首相俾斯麥的打算是,正好抓住這個機會來召開這個會議,企圖調停相關衝突,實現自己的國際聯盟計劃。而俄國豈能不知會議的目的?然而,此時俄國雖然勝利,卻是一場“慘”勝,而且因為此事已經被幾個強國孤立,也不得不同意參加這次會議。於是,這場各懷“其謀”的柏林會議就此召開了。

在會議上,俄土之間的《聖斯特凡諾條約》自然成為爭議的焦點,特別是關於保加利亞地區未來的處置方法、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南部高加索等地區的劃分歸屬,更讓各國虎視眈眈。在經過一係列的討價還價和外交斡旋,俄國被迫做出讓步。根據會後所簽訂的《柏林條約》,沙俄起初企圖扶持建立的“大保加利亞”落空,保加利亞的領土隻包括巴爾幹以北的地區,而且,其君主還要受奧斯曼帝國及各強國名義上的認可,並非完全意義的主權國家。而馬其頓和東魯美利亞地區仍然屬於奧斯曼帝國,隻是東魯美利亞擁有部分自治權利。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也仍屬於奧斯曼帝國,然而行政管理和駐軍的權利卻屬於奧匈帝國,與實際控製無異。作為對俄國的補償和戰爭勝利成果的認證,土耳其承認塞爾維亞、門的內哥羅、羅馬尼亞三國完全獨立。另外,參會各國對俄國在南高加索的領土問題進行了妥協,巴統、阿達罕和卡爾斯成為俄國領土。

除了對南歐地區的政治領土劃分,列強在此次會議上還有一個重要的議題就是關於非洲,這也可謂是在同一地點召開的另外一場國際會議。當時,歐洲各國在非洲地區大肆展開殖民擴張,因而產生了激烈的矛盾,特別是葡萄牙、法國和比利時關於剛果河流域的爭奪非常激烈,而且難以協調。因此,在這次會議上又通過了一個平衡非洲擴張的決議《關於非洲的總議定書》,協議規定:葡萄牙被迫放棄除了盛產石油的卡賓達飛地以外的剛果河河口北部,而比利時國王以個人名義領有所謂剛果自由邦,實際占據了剛果河盆地的大部分地區。這無疑是德、法,特別是德國人針對英國的一次勝利。因為當時的葡萄牙和英國在非洲殖民問題上可謂互為表裏,利益相關,而如果讓葡萄牙的殖民勢力在剛果河地區擴張,那麼實際上就是英國的殖民勝利,這是企圖插手非洲的德、法所不願意看到的。而且這個議定書還規定了一個有效原則,也就是說,與會的列強除了會議上規定的勢力範圍之外,必須要實際控製某塊殖民地,才能真正擁有這片地方。這就為列強在實際的擴張中保留餘地。事實上,大部分的殖民地歸屬都是在會議後實際劃分的。而且,在非洲海岸任何部分的擴展,都必須對與會列強進行通知,這使得這些地方成為列強之間共同協調宰割的地區。在協議劃分後的幾年之內,除了阿比西尼亞(埃塞俄比亞)等少數國家和地區保持獨立外,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幾乎都被列強瓜分殆盡。

新的矛盾

首先,這無疑是一次分贓會議。會議上所涉及的待瓜分地區,特別是塞爾維亞、羅馬尼亞、門的內哥羅和希臘等國也被邀請列席,然而他們在這場會議上卻沒有表決的權利,隻能坐等列強決定自己的歸宿,而非洲的殖民地更是如同砧板上的肥肉一樣,被列強任意宰割。對於這些地區的劃分和歸屬,不是從本地實際的民族情況來劃分,而完全是取決於占主導關係的列強的利益,這無疑使得這些地區的民族問題更加地複雜化,也為日後的動亂埋下了伏筆。

其次,這次會議中,各方列強都沒有真正達到自己的預期目的,反而激化了各個方麵的矛盾。

沙皇俄國對“大保加利亞”的計劃落空懷恨在心,而且會議之後,奧匈帝國反而實際控製了黑塞哥維那、波斯尼亞地區,使得俄國更為惱火。更讓俄國不能容忍的是,在會議之後,獲得自治的保加利亞反而在權衡利益之後倒向了奧匈帝國的懷抱,這無疑使沙俄“偷雞不成蝕把米”。因此沙俄和奧匈帝國之間的衝突更加嚴重。

本來,德國是企圖通過這次會議來進行一次新的“三皇同盟”,然而俄國和奧匈帝國的衝突使得這種會盟有名無實。於是,德國決定單獨同奧匈帝國簽訂密約,並拉攏與法國在北非有著嚴重衝突的意大利一起簽訂了三國同盟,從而為後來的戰爭策源地之一埋下了政治基礎。

讓我們回過頭來再看看當時世界的情況。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期的歐洲,正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開始推廣、第二次工業革命方興未艾之時。經過百年來的殖民擴張,整個世界都被卷入了一個以西方資產階級為中心的“世界市場”,大部分非洲地區被歐洲列強瓜分完畢,那些勉強維持著政治獨立的亞洲、拉美國家,也因為落後和貧弱,紛紛以不同的方式淪為它們的原料市場和勢力範圍,按照列寧在《帝國主義論》中的定義—“它們”已經進入了一個帝國主義的新階段。然而,德國作為一個新興的國家,似乎來得太晚了。德國在最繁榮之時,雖然也積極在暫時尚未被其他列強瓜分的一些地區積極擴張,但是,它所占據的殖民地,不過是東西非、多哥、盧旺達、喀麥隆和新幾內亞和一些群島,和英法這樣的老牌殖民帝國擁有的龐大海外殖民地比起來,不過是九牛一毛。

然而,這個帝國既然誕生於“鐵和血”,它無疑是好戰的。主導德國的,是一個叫作“容克”的貴族地主階級。他們由幾十個貴族容克們組成,受過良好的教育,采用新的生產方式發展產業,然而卻有著舊貴族式的好戰基因。無疑,威廉一世之孫,1888年登基的威廉二世正是他們的縮影。在30年來,德國全麵實現了工業化後,又繼續吸收新科技革命的成果,先是在1874年,在工業生產上超過了法國,又在1895年超過英國,位居世界第二(第一位是美國),歐洲第一。對於威廉二世來說,他認為,這樣的德國,無疑應該在世界上瓜分到更多的空間和利益。威廉二世即位以後,先是罷免了元老舊臣俾斯麥,然後采取強硬的對外措施,並積極推行對外擴張的政策,特別是在瓜分北非的摩洛哥的問題上,他和法國進行了兩次劍拔弩張的博弈。

於是,柏林會議使巴爾幹問題更為複雜化,為歐洲各大國日後的新衝突埋下了禍根,更成為了西方列強瓜分非洲的國際會議。

當初俾斯麥在和奧匈帝國簽訂密約之後,被沙俄得知,因此沙俄非常不滿。為了安撫俄國,俾斯麥隨後又和俄國簽訂了一個《再保險條約》,以暫時達到各方關係的平衡。然而,威廉二世掌握權力後,卻終止了這個條約,隻和奧匈帝國單獨維持友好同盟關係,這使得俄德、俄奧之間的矛盾幾乎公開化。此時,法國則抓住機會,除了經濟上積極與俄國展開投資合作,而且在政治軍事上也是密切靠攏,雙方最終於1894年結成法俄軍事同盟。而此前,英國為防範法俄在南歐的擴張影響其殖民利益,與意大利結成了一個相互諒解的聯盟。然而到後來,德國開始推行擴張政策,特別是在1900年製定《海軍法》並大規模進行海軍擴軍之後,英國也開始進行大規模的軍艦擴充—特別是無畏艦的擴充,這起了一個連鎖反應,造成列強之間紛紛開始進行軍備競賽和軍事結盟。

1905年,法國向摩洛哥蘇丹國擴張政治影響力,企圖將之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之內。可是野心勃勃,企圖奪取“陽光下地盤”的德國自然不願意讓法國單獨吞掉摩洛哥,於是也積極動作。當時,威廉二世親自前往摩洛哥北部的港口丹吉爾訪問,並公開在此問題上發言,要求保證摩洛哥的“獨立”。實質上,就是要讓法國把打算吃到嘴裏的肉吐出來。在這樣的背景下,法國等國被迫在第二年的一月重新坐到了談判席上,並最終協定:保證摩洛哥“獨立”,但是其警察和海關的權力歸法國控製。這次事件史稱“第一次摩洛哥危機”。

幾年以後,法國人借口摩洛哥暴動,派兵攻占了摩洛哥首都非斯,並打算將摩洛哥變成“保護國”。德國見此事木已成舟,卻也不甘心讓法國人就這樣吃掉摩洛哥,於是幹脆以武力威脅,要求法國割讓部分法屬剛果領土作為補償,並幹脆出動了軍艦前往摩洛哥海域,揚言不講和就開戰。雖然有英國作支持,但是法國人鑒於自己海軍力量薄弱,隻好坐到了談判桌上和德國人商議殖民地的瓜分事宜,並在摩洛哥首都簽訂了《非斯條約》,史稱“第二次摩洛哥危機”。法國雖然通過這一條約迫使德國承認其在摩洛哥宗主國的地位,並且得到了德屬喀麥隆北部的一部分土地,卻失去了法屬剛果中南部和其鄰近的部分地區。外加德國在這次事件上差不多是公開撕破臉的威脅,法國人自然對此耿耿於懷。外加兩國之間舊有的恩怨,法國更是加緊對德國的防範。至於英國,在此問題上,它看到了德國擴張海上霸權的野心和對瓜分非洲舊協定體係的挑戰,因而也開始積極尋求盟友對德國進行遏製。

於是乎,英國和法國為了對付德意誌帝國及其盟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的咄咄逼人的擴張傾向,便開始著手協調殖民擴張方麵的矛盾,並先後於1904年和1907年,聯合俄國簽訂了《英法協約》和《英俄條約》,並在1907年三國互相協調換約,這也就是所謂的三國協約。至此,在歐洲大陸上,同盟國和協約國這兩個相互針對的戰爭策源地集團正式性互相形成。這個時候的歐洲,正如一個巨大的火藥桶,隨時出現的一個細小的火花,就會讓它劇烈地爆炸起來。事實上,它最後真的被引爆了—一場熊熊的戰火在歐洲大陸燃起,波及整個世界,並在吞噬了無數人的生命後,又鍛造出仇恨和新生。

一戰—沒有贏家的戰爭(下)

薩拉熱窩的導火線

一個火藥桶的導火線,往往安置在火藥最多的地方。

當時的奧斯曼帝國已不複當年之盛,被稱為“歐洲病夫”。雖然在列強的支持下打過一些勝仗,然而,其封建統治卻和時代潮流格格不入,隨時有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危險。很多有理想的青年軍官看到國家的落後和危機,就組織起來,要求蘇丹實行君主立憲,並發動兵變威脅。在這個時候,巴爾幹地區企圖乘機將奧斯曼帝國在歐洲的其他部分也順勢占為己有。這個時候,在巴爾幹半島你爭我奪的奧匈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立刻覺得有了機會。奧匈帝國先是“承諾修改舊的條約,讓俄國有權在博普魯斯·達達尼爾海峽自由出入”,以換取俄國對其《柏林會議》上規定奧匈帝國“托管”的波黑地區(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吞並的支持,然而後來,奧匈帝國卻爽約,單方麵實行吞並,這使得俄奧關係更加惡化。而且使得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的關係也急劇惡化了。

塞爾維亞自獨立以來,就一直自視為巴爾幹半島斯拉夫民族獨立的代表,也一直試圖將生活著許多塞爾維亞人的波黑地區—特別是波斯尼亞爭取過來。然而,奧匈帝國卻正式吞並了波黑地區!塞爾維亞將此事視為奇恥大辱,但是,迫於當時的形勢,也隻能接受。何況在當時的情勢下,南下奪取奧斯曼帝國在歐洲剩餘的土地,對巴爾幹地區的國家來說,才是要緊的戰略。在這件事以後,巴爾幹地區的國家們聯合起來,組成了一個共同對付奧斯曼帝國的同盟。巴爾幹同盟打敗土耳其,奪取了除伊斯坦布爾(即君士坦丁堡)及其附近地區以外的巴爾幹半島領土和馬其頓。然而,奧匈帝國卻不願意看到一個新興的獨立強大的塞爾維亞的存在,更不願意看到俄國借此向巴爾幹半島插手。於是,在奧匈帝國的策劃下,阿爾巴尼亞地區被單獨劃分建國,這使得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之間關係更加緊張。

此時,當初的巴爾幹同盟又發生了分裂,保加利亞向塞爾維亞發起進攻,而塞爾維亞聯合羅馬尼亞和希臘,甚至奧斯曼帝國一起對付保加利亞。這場戰爭之後,保加利亞失敗,被迫和參戰的國家一起簽訂了《布加勒斯特條約》,重新劃分馬其頓等地區的領土歸屬。馬其頓被一分為三,皮林·馬其頓歸屬保加利亞,瓦爾達爾·馬其頓歸屬劃歸塞爾維亞,愛琴·馬其頓則屬於劃歸希臘。而羅馬尼亞取得了多布羅查北部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