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文明的哀歌:毀滅的戰爭(1 / 3)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君士坦丁的陷落

災禍突降

對於生活在君士坦丁堡的人們而言,生活無疑是幸福的。身處基督教光環籠罩下的拜占庭帝國,每年都會有和別國之間的貿易來往。來自地中海的黃金和珠寶給了君士坦丁堡人充足的糧食和富裕的物質享受,可是,這種生活卻總隱隱地帶有一絲血腥和恐怖。終於,公元1204年4月13日,當君士坦丁堡的平民們正忙碌地搬運著來自地中海港口的交易商品時,一大拔軍隊卻野蠻而無理地闖進了他們的城市。無辜的平民在對方的肆意砍殺中辨認出,對方是來自兄弟國家的十字軍,他們眼中的恐懼和害怕變成了茫然,然後變成了絕望。

摩提斯就是普通的君士坦丁堡人中的一個,他不久前剛剛接了來自漁港的一筆小生意。一大早,他自己還睡眼蒙矓,便叫醒了妻子,讓她去準備早飯。他自己則算計著今天接手的這筆生意可以給家裏帶來多少袋糧食—那兩個能吃的兒子幾乎榨幹了家裏最後一滴油。當他吃完早飯推開門,努力擠出笑臉去迎接來做交易的客人時,耳邊卻傳來陣陣絕望的哭叫聲,胸口突然傳來一陣徹骨的痛。他低下頭,一柄十字軍劍貫穿了他的胸口。這是一把軍隊製式佩劍,現在正淌著血貫穿了他的胸膛。他緩緩地倒了下來,看著那群野蠻人踏過自己的肚皮,砍倒了他的妻子,兩個兒子的頭也被血腥地割了下來。最讓他絕望的是,這群混蛋居然撬開了他私藏的黃金箱子,他們正數著他辛辛苦苦賺來的錢,他忍不住想大罵一聲“混蛋”,卻發現喉嚨早已被血沫堵塞,視線也逐漸模糊,接著,他便沒了聲息。

雖然東西方教會分裂已經數百年,但他們都聲稱自己信仰的是基督教。可是,為什麼在這些信仰基督的人們之間,會發生如此凶殘的屠殺呢,這樣殘酷的災難的始作俑者又是誰?

這就是發生於1202—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由當時的教皇英諾森三世發動,法蘭西國王香檳伯爵提奧波德三世率領。十字軍打著“打擊異教徒”、“奪回”聖地的旗號,一路浩浩蕩蕩地前往亞洲,但是途中卻突然改變了進攻路線,轉而進攻同為基督教兄弟國的拜占庭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且在攻陷之後,與威尼斯一起瓜分了拜占庭帝國。

公元1204年4月13日,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威尼斯提督恩裏科·丹多洛率軍在城中大肆搶劫和破壞後,血腥屠殺了3天。大戰過後,威尼斯共和國占去原東羅馬帝國八分之三的領土(包括愛琴海、亞得裏亞海沿岸許多港口和克裏特島)。而十字軍則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建立了拉丁帝國和兩個附庸於拉丁帝國的國家,分別是雅典公國和亞蓋亞侯國。

可是,為何原本意欲奪取耶路撒冷和埃及領地的基督教聖戰會中途轉向,放棄對異教徒的征戰,轉而同室操戈,造成輝煌百年的拜占庭帝國從此淪落,近東格局也因此而改變呢?曆史上從來沒有一場沒有緣由的戰爭,而這一場極不光彩的戰爭,背後也有諸多深層次的原因。

東征之源

要解讀這次可怕的事件,首先要從東征的源頭來看。在1198年,年僅37歲的羅塔裏奧·德·西格尼當選為基督教教皇,稱為英諾森三世。這位年輕的教皇以其傑出的口才與淵博的法律、理性知識而著稱。英諾森三世有著超乎常人的政治敏感,加上他本人處理教廷事務時十分剛健和明智,他因而成為了羅馬教會中最有權術、成就最大的教皇之一。

英諾森三世一上台就籌劃新的十字軍遠征,不斷在意大利、法蘭西和德意誌地區組織一場新的十字軍東征,號召所有的基督徒都要為了解救聖城而遠征耶路撒冷。同時英諾森三世命令各國修道院、教會和神職人員都要獻出其財產和收入的四分之一,捐稅支援東征,否則將會受到教皇法庭的嚴厲審判。他自己則表示,願獻出財產的十分之一,以拯救東方的基督教兄弟。與此同時,他還通諭拜占庭皇帝阿裏克薩修斯三世,要求他為十字軍遠征提供人力、物力,並把君士坦丁堡教會歸並入羅馬教廷。他暗示,倘若拒絕這些要求,西方可能對拜占庭采取行動。然而,教皇特使在西歐主要國家依然受到了冷落。1199年,英諾森三世特地給耶路撒冷大教長發出通諭,通告他十字軍會直接幫助他,然而這位大教長的反應卻很冷淡,他回涵說:“十字軍並不是必須的,耶路撒冷能夠和穆斯林和睦生活,薩拉森人不久也會愉快地從聖地撤出的。”這直接在教皇的內心釘上了一根針。

十字軍的轉向

威尼斯位於意大利東北部亞德裏亞海北端的小島及環礁湖的泥沼上,易守難攻,航海業、漁業發達。9世紀末成為一個擁有主權的國家,與拜占庭帝國的關係非常密切。威尼斯在拜占庭擁有獨特的貿易特權,同時,威尼斯也經常幫助拜占庭運送貨物或參與海戰。雙方曾有一段相當長的蜜月期。

然而,威尼斯在拜占庭帝國所擁有的貿易特權,卻不時引起拜占庭人的責難與憤懣。事實上,拜占庭與威尼斯的聯合是建立在相互利用的基礎之上的。當拜占庭軍隊占領意大利東部海港安科納,影響到威尼斯在亞得裏亞海上的航運時,威尼斯便心懷異誌,改與諾曼人結盟。1171年,拜占庭皇帝曼紐爾一世組織全國範圍內的反威尼斯運動,把君士坦丁堡的威尼斯人全都囚禁起來。之後,威尼斯與拜占庭的關係一度趨於惡化。伊薩克二世為防止諾曼人再次入侵,曾向威尼斯人請求締結聯盟,答應給予新的特權,而威尼斯對此反應卻很冷淡。據說,當時威尼斯已經擬定了攻占君士坦丁堡的計劃。

在12世紀下半葉,拜占庭帝國的國力急劇衰退,國內叛亂、篡位時有發生,內訌鬥爭此起彼伏,中央政府軟弱,地方封建主紛紛稱雄自立。在拜占庭帝國陷入困境之際,威尼斯則越發垂涎地中海、愛琴海和黑海地區的貿易商業特權。

問題接二連三地出現。公元1201年,十字軍首領、香檳伯爵狄奧巴爾德去世,在英諾森三世的推薦下,意大利人蒙特費拉伯爵博尼法斯成為這次十字軍的首領,被授予十字軍與將軍的權杖。但是,博尼法斯的主要目標並不在耶路撒冷,而是在拜占庭帝國的薩洛尼卡,因此,十字軍的轉向也就在所難免了。

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裏,十字軍先後麵臨了被脅迫、催債以及來自君士坦丁堡的財政威脅,十字軍不得不開始做一些違背教義和軍隊道德的事情來維持自己的生存。

原計劃,十字軍的下一步的攻擊目標是埃及。可是最後卻轉向攻打君士坦丁堡,這其中的糾葛也是紛繁複雜的。首先,威尼斯在埃及有重大利益,它並不願運送十字軍去攻打埃及,而更樂見十字軍消滅自己在地中海最大的商業勁敵拜占庭。其次,機遇巧合,拜占庭皇子阿曆克修斯·安吉列逃出監獄,在德意誌施瓦布公爵的使節的陪同下,來到十字軍營帳,要求十字軍幫助其父子複位,並答應給十字軍提供優厚的報酬。雖然反對攻打拜占庭的聲音不斷,但是十字軍統帥博尼法斯同意攻占君士坦丁堡,他企圖通過這次行動建立一個自己的王國,威尼斯丹多洛公爵更是把這看作是在利凡得擴大領地的好機會。最後,諸位十字軍首領被說服,共同加入進軍君士坦丁堡的行列,立下誓言並加蓋印章。當然,也有騎士和朝聖者公開宣稱,他們不會用刀劍刺向希臘人,為此,他們離開了軍營。1203年4月1日,十字軍在紮拉上船,艦隊開往科孚島。5月24日,十字軍艦隊由科孚島開赴君士坦丁堡。

從曆史研究的角度,十字軍的攻擊目標在半路由埃及轉向基督教兄弟國家拜占庭,最終攻陷君士坦丁堡,其原因是紛繁複雜的—有政治、經濟、宗教等各種因素。然而,雖然真相的背後懸疑複雜,但是人性中的貪婪和野心,往往可以作為造成巨大災難的一切非正義戰爭的通用詮釋。

那麼,除了封建軍事貴族以外,還有哪些人的惡念,造就了這一場浩劫呢?

商人的東侵

說起來,威尼斯人的野心也是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改變方向的一個主要原因。9世紀末,威尼斯成為一個擁有主權的國家,與拜占庭帝國的關係十分密切。992年,巴西爾二世給予威尼斯人商業特權,威尼斯商船則為帝國提供運輸服務,雙方在這種互利關係下,保持了很長一段相對良好的關係。1081年,拜占庭帝國免除了威尼斯商人的關稅,並使其擁有了不少直接管轄的領地。這種特權的授予削弱了拜占庭帝國自身的商業實力,但增強了威尼斯人的力量,同時也增加了他們的野心和貪欲。

威尼斯人意識到,隻有親自占領君士坦丁堡才能維護自己在東方的貿易,才能打敗商業對手。十字軍的請求正與其不謀而合,更有傳言說:威尼斯征服君士坦丁堡的計劃在實行前20年已經製定。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原定目標是埃及,而埃及與威尼斯的商業貿易關係非常密切。威尼斯向埃及輸出木材、鐵和武器,每年獲利百萬,還輸入奴隸,所以威尼斯人不願運送十字軍去攻打埃及。威尼斯商人是典型的現實主義者,並不把宗教看得很重,他們的第一目標就是盈利。因此,這個商業共和國一麵幫助歐洲各國運送十字軍戰士,賺取基督教兄弟的錢;一麵又將武器賣給異教徒的埃及蘇丹。他們趁法國十字軍無力付清運輸費用之際,利用十字軍占領同是基督教兄弟國家拜占庭,然後轉攻君士坦丁堡。

教皇的野心

再者,教皇統一東西方基督教的野心,是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改變方向的潛在原因。當時的教皇英諾森三世在位時,其意圖已經非常明顯:即借西方十字軍東征來實現反拜占庭帝國的計劃。廢皇子阿萊克修斯逃到西方,麵見英諾森三世尋求幫助,並答應事成之後教會合並。在遠征拜占庭帝國的簽字協議上,除了十字軍以外,還有幾位主教,這足以說明教皇對十字軍的進攻方向非常清楚。主教們簽字的說法為:前幾次十字軍運動中,拜占庭帝國背信棄義,與異教徒結盟阻撓解放聖地,他們比異教徒更可惡。因此,英諾森三世對十字軍進攻君士坦丁堡是表麵反對,暗地裏支持。對十字軍的懲罰不過是其政治操控的手段,而其目的就在於奪取君士坦丁堡的教會控製權。

拜占庭的衰落

拜占庭帝國扼地中海交通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也遭到更多侵擾。自11世紀中葉起,拜占庭帝國就受到了眾多民族的侵擾,諾曼人就是其中的一支。諾曼人在羅伯特的帶領下不斷侵占拜占庭的領地,相繼奪取了南意大利、卡拉布裏亞和阿布裏亞,又征服了西西裏島,嚴重削弱了帝國的國力和商業貿易。

隨著各種矛盾的日漸突出,拜占庭帝國也日漸走到了末日。帝國內部的矛盾不斷激化,軍區製衰落和農兵階層的消失,迅速削弱了國防力量,財政大部分用在了雇傭兵身上。此後,內有巴爾幹地區的分裂運動,外有塞爾柱突厥人和西西裏諾曼人的進攻,國土麵積不斷縮小,帝國危機日漸加深。再加上幾次十字軍東征,無一不在拜占庭帝國境內大肆掠奪,更是給帝國帶來了巨大危機。軍區首腦依仗權勢侵吞小農土地,大地主貴族勢力崛起,破壞中央集權,地方分裂勢力抬頭。在中央,鬥爭亦不停歇,高層為爭奪皇權相互殘殺,所有這些問題,在科穆寧王朝和安格羅斯王朝期間達到極點。安德尼羅庫斯一世利用首都民眾對曼努埃爾二世和阿萊克修斯二世推行的親西方政策的強烈不滿,發動兵變奪取皇位。但他在位隻有3年。隨後,重臣伊沙克反叛稱帝,成為伊沙克二世。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前夕,朝廷又發生一次政變。實力雄厚的地方貴族乘機擁兵割據,朝廷內王公大臣一盤散沙。這些跡象對西方來說,則是絕佳的進攻時機。種種因素的重疊使西方進攻君士坦丁堡的計劃很快實現,號稱“千年不倒”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自此淪陷,拜占庭帝國也就此完結。

總而言之,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是一次商人的東侵。這一次東征少了很多宗教氣息,更多的是利益與金錢的糾葛。但是,東征轉向也是曆史的必然,因為拜占庭帝國不僅是威尼斯的心腹大患,而且其國土也是羅馬教廷想要收服的東方要地,其財富更是十字軍官兵的垂涎所在。強大的拜占庭帝國衰落到無力捍衛國土,自然令入侵者肆無忌憚,並最終導致了古老且令人敬畏的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也使得這座千年名城和它的人民蒙受了這場災難。

羅馬的陷落—蠻族入侵

萬城之城

“你如果沒有來過羅馬,那就等於沒有來過歐洲。”一位詩人曾這樣形容道。

的確,羅馬是一個為數不多的配得上“偉大”這個詞的城市。“羅馬”這個古老的名字,有著足以代表一種文明的輝煌的曆史。羅馬被譽為“萬城之城”,是因為它是古羅馬帝國的發祥地,代表著羅馬帝國的榮耀。同時,羅馬是全世界天主教會的中心,天主教廷的至高無上,構成了羅馬近2500年的輝煌。現在的羅馬作為意大利首都及全國最大的城市,也是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當我們去羅馬旅行時,羅馬的許多建築和藝術品中所展示的文藝複興風格與巴洛克風貌,無時不提示我們:羅馬是意大利文藝複興中心之一。

我們幾乎很難想像,世界上有哪個城市被賦予和承載了如此厚重的底蘊、如此輝煌的文明和如此崇高的讚譽。而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羅馬,靜靜地佇立在天地中,淡定地接受著人們對它的頂禮膜拜,一如之前的無數個日子。

然而,很少為人所知的是,偉大的羅馬在數千年前曾遭受過一場野蠻的殺戮和掠奪,一次蠻族的入侵和洗禮。

公元前27年,軍事強人屋大維戰勝政敵、結束羅馬數十年的內戰,被元老院授予“奧古斯都”稱號。羅馬曆史隨即以此為標誌進入了鼎盛的帝國時代,經過一係列的政治動蕩,終於在圖拉真時代達到了它的頂峰。

羅馬帝國的版圖在現在看來也是十分遼闊,不僅囊括了整個地中海盆地,而且還包括了今天的法國、英格蘭的一部分地區。羅馬帝國堪稱人類曆史上幅員最遼闊的國家之一。在如此廣袤的土地上,要鞏固帝國的政權,並有效管理各族人民並不容易。但是羅馬人用他們的智慧成功地建設了一個龐大的帝國,依靠軍隊的強大、城市的合理管理、地方上層人士的忠誠,以及先進的法律體係保障,羅馬帝國的統治非常穩固。

然而,如此龐大和繁榮的帝國,為什麼最後卻如同枯枝一般朽爛;而它的衰亡,又伴隨著怎樣的災禍和黑暗呢?

衰亡之始

好景不長。隨著最高統治階層滋生腐敗、元老院的碌碌無為和羅馬帝國本就潛藏著的根深蒂固的隱患,自2世紀開始,羅馬的輝煌便走到了頂點,開始出現盛極而衰的趨勢。據相關考古調查表明,在地中海發現的3世紀沉船隻有1世紀沉船的40%左右。對於一個以港口貿易為主要經濟來源的帝國來說,這等於是在證明:城市、人口和海上貿易等各項社會經濟指標都在下降。事實上,這一段時間,古羅馬帝國發生了著名的3世紀危機。

經濟上的日漸衰敗並沒有讓當權者清醒地意識到,羅馬帝國的風雨飄搖的時代即將到來,羅馬帝國的統治岌岌可危。這時,軍事上的漏洞已經悄然出現。眾所周知,羅馬帝國的穩定,很大程度上是以一支紀律嚴明、富有組織、驍勇善戰的羅馬軍團作為強大安全保障的。一直以來,羅馬帝國為了維持由“劫掠成性的野蠻人”組成的軍隊,以及鼓舞士氣、激勵將士,中央政府提供了大量的訓練、裝備、軍餉和食物,軍費支出非常大。因此,隨著帝國經濟的日益不景氣,帝國財政越發緊張,維持專業的軍隊愈加困難,時常麵臨著拖欠軍餉、缺衣少食的局麵,也就導致了軍隊人心渙散、作戰能力下降。曾經輝煌的帝國日益呈現出衰頹的景象,而這時,來自中亞的匈奴部落聯盟—西哥特部落建立起了一個由突厥語係的貴族統治的龐大的草原帝國,他們還掌握了在馬背上使用反曲弓的射擊技術。西哥特部落為尋求庇護,請求進入羅馬帝國境內定居,並得到了準許。

然而,此時的羅馬帝國已經不複當年的輝煌景象。經過一段較長時期繁榮的羅馬人,開始在心理上產生了對其他各族人民的輕視。由於帝國官員的日漸腐敗和對西哥特人日複一日的欺詐、欺壓,西哥特人終於意識到,羅馬帝國並非他們理想中的天堂聖地,他們憤然開始暴亂。

裂變

公元378年,羅馬軍隊與西哥特人展開了阿德裏安堡戰役。鎮壓西哥特人的羅馬軍團中,有許多是從蠻族人中挑選或臨時招募的士兵,戰鬥力差、訓練時間短、忠誠度不高。在這種情況下,羅馬帝國高層統治者依舊沒有正視自己在軍事上的劣勢,反而開始了肮髒的爭權奪利。為了獨享戰果,東羅馬皇帝瓦倫斯下令對弗裏蒂根領導的哥特軍隊率先發動進攻,而沒有等待前來增援的西羅馬皇帝格拉提安的軍隊。由於人數較少、兵力較弱,盡管羅馬士兵浴血奮戰,還是被哥特的騎兵予以重創,隻有三分之一的羅馬士兵幸免於難。而這也是自坎尼會戰以來,羅馬軍隊所取得的最大敗績。最終,東部帝國的主力部隊被粉碎,瓦倫斯陣亡,而西哥特人的地位和威望都前所未有地提高了。他們也許從未曾想過,龐大且繁華的羅馬帝國竟是這樣的脆弱和不堪一擊,野心開始加劇膨脹。這一戰,為日後羅馬帝國的淪陷埋下了禍患。正如愛德華·吉本所評論的,“羅馬人冷靜地麵對審判,任由蠻族人撕裂自己的行省和踐踏自己的土地,也不多做抵抗。”

接下來事情已經可以預料得到,元氣大傷的羅馬帝國再也無力供養強大的軍隊,更無力保障其邊境的安全。這就為其他覬覦羅馬帝國已久的部落發動侵略提供了最佳契機。

406年,蘇維彙人和汪達爾人越過冰凍的萊茵河侵入高盧,引起了大規模的動蕩。法蘭克人、勃艮第人和阿拉曼人在萊茵河左岸定居下來。不列顛的羅馬軍團越過英吉利海峽,不列顛島就此永久地脫離了羅馬帝國,獨立成為了日後我們所熟知的英國。蘇維彙人和汪達爾人向西班牙挺進,將那裏割據為幾個王國。

羅馬帝國此時已如西天的落日般搖搖欲墜。在黃昏的落日餘暉下,或許羅馬的智者已經預見到了羅馬帝國注定灰暗的未來,可他們卻都無法預知,那壓垮羅馬帝國的最後一根稻草將會來自何方。

為了克服危機,解決燃眉之急,羅馬帝國的攝政大臣斯提利科與深入其境內的蠻族西哥特人訂立條約,希望以土地換取他們對帝國的保衛。但是,斯提利科的割地安撫政策遭到了主張對蠻族強硬的皇帝寵臣奧林匹亞的反對。自高自大、目中無人的奧林匹亞堅持認為,羅馬帝國現有的軍事實力依舊強大,足以打敗蠻族西哥特人。正是在這種忽略本國劣勢、盲目自信於羅馬帝國過去輝煌的情緒驅使下,他挑唆皇帝處死主和派的斯提利科,撕毀了與西哥特人的協議,並且開始大肆屠殺在帝國內部安頓下來的“野蠻人”家庭。這一係列背信棄義、殘忍暴虐的行為徹底激怒了本對羅馬帝國還抱有一線希望和幻想的西哥特人。於是,他們在哥特王亞拉裏克的領導下,長途奔襲羅馬城,將整座城市團團圍困、水泄不通,企圖以此威脅、迫使皇帝履行承諾。

在持續兩年之久的圍困中,西哥特人雖然有意要與羅馬帝國議和,並且有過幾次和平解決的機會,但由於羅馬帝國統治階層根深蒂固、深入骨髓的對外族的輕視情緒和對自身的過分自信,最終將珍貴的和平解決機會葬送在了羅馬方麵的傲慢和失信之下。幾經波折的西哥特人對羅馬帝國殘存的最後一絲幻想也破滅了。在失望之下,西哥特人終於在首領阿拉裏克的率領下於410年破城而入,洗劫羅馬,並且占領了羅馬城。為發泄心中的不滿和憤懣,西哥特人大肆縱火,屠城三日,無數無辜的平民與羅馬城一起走向了死亡,屍體的血腥氣息充斥著大街小巷,羅馬城的上空血一樣的殷紅。為了達到進一步控製羅馬政權的目的,西哥特人甚至將皇帝的妹妹扣作了人質,而這是羅馬古城之前從未遭受過的奇恥大辱。這樣的戲劇性事件無異於向世人昭示:羅馬帝國已雄風不再。

帝國的陷落

羅馬城的陷落對帝國的士氣和民心是前所未有的巨大打擊。號稱“史上最強大”的軍隊—羅馬軍團的覆滅,讓忠誠的士兵們所料未及。而公民們也在痛心疾首:他們曾在這片熱土上為捍衛公民正當權利而發出民主和自由的呼聲,曾見證過當時世上最嚴密科學的法律法規,曾尊崇過發源於這片土地的哲學家和智者的智慧……而此刻,一切都化為了血水和灰燼。正如聖哲羅姆所寫的,“我的舌頭抵住上顎,動彈不得。抽泣哽住了我的語言”。幸存者們哭泣著,呐喊著,將一切悲憤和傷痛化成無窮無盡的控訴。他們知道,曾經能保護他們、稱霸四方的強大而繁盛的羅馬帝國,已經一去不複返了。

之後,西羅馬的政治中心便從羅馬遷到了拉維納。不久,西哥特人首領亞拉裏克去世,西哥特人向北進入高盧和伊比利亞,在那裏建立了西哥特王國。這時羅馬帝國內部已經四分五裂、龍蛇混雜,定居著一些實際上獨立的“同盟者”(以軍役換取土地的蠻族人):法蘭克人(在比利時)、勃艮第人(在日內瓦湖地區)、西哥特人和蘇維彙人,而這些“同盟者”們通過蠶食帝國的領土擴大自己的版圖,以壯大自身的實力。

428年,汪達爾人在西哥特的壓力下遷走,占領了羅馬的非洲行省。在阿提拉的領導下,極具攻擊性和威脅性的匈奴人於451年進入高盧,但被羅馬人和日耳曼人組成的聯軍擊退。460—470年,西哥特人征服了西班牙內除蘇維彙和巴斯克地區以外的地區,汪達爾人攫取了撒丁島、科西嘉島和巴利阿裏群島。而名揚一時的東羅馬帝國則在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所滅,徹底成為了曆史。

476年,日耳曼人奧多亞塞在拉維納廢黜了最後一個西羅馬皇帝,自統意大利地區,這也就標誌著西羅馬帝國正式滅亡。也就是說,這個從公元前9世紀初在亞平寧半島中部興起的文明,曆經羅馬王政時代、羅馬共和國,到公元1世紀前後擴張成為橫跨歐洲、亞洲、非洲,稱霸地中海的龐大羅馬帝國,從此永遠地消失在了世界格局之中,成為了永久的過去。

由此可見,在羅馬帝國從強盛到衰亡的漫長過程中,公元410年的羅馬淪陷是關鍵的也是致命的轉折點。它不僅僅意味著,蠻族西哥特人具有了可以與羅馬帝國相抗衡的實力,足以登上嶄新的曆史舞台,也同時宣告著一個屬於羅馬的時代的終結。甚至從文化意義上來說,由於尤西比烏以來的基督教曆史觀賦予了羅馬以神聖的曆史意義,因此,這一事件在羅馬帝國的知識分子中引起了巨大轟動。許多知識分子發現,他們賴以生存並且信任、膜拜的靈魂聖地—羅馬,並不再為他們所信仰的上帝所鍾愛和選擇。這讓他們也陷入了糾結與痛苦之中,再也找不到未來的方向和可以寄托的信仰,出現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心靈缺失,以及思想上的混沌與蒙昧。

讓我們再看看這座籠罩在夕陽之下的羅馬古城,隻有落日的金色鍍滿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尖頂時,羅馬的美麗、優雅和滄桑才顯出別樣的韻味。它目睹過太多次的破城,目睹過無數帝王的替換,目睹過許多次的朝代變遷,也目睹過無數的殺戮和掠奪,目睹過罪孽之花,也目睹過智慧之泉。

我們不必為羅馬那曾經的淪陷而惋惜。不為別的,隻因這座城市叫羅馬,它生來便是王者風範,智者氣度。正是因為目睹過、見證過,才能長存,才能永恒。在那個注定被銘刻的公元410年,羅馬在淪陷,而那之後,是一段漫長的黑暗歲月。

蒙古征伐(一)—草原之狼

滴血雄鷹

在亞洲大陸北方茫茫的大草原上,無數遊牧部族在長生天(信奉薩滿的草原部族對神聖永恒的天神的稱呼,也就是騰格裏)的注視下,上演著一幕幕搶掠和戰爭、權力和野心的悲喜劇。這樣的混亂已經持續了很久。一些人劫掠百姓和牛羊成為了領主,更多的人像獵物一樣淪為領民和奴仆;一些氏族還處在逐水草而居的半原始狀態,而一些部落已經比較開化……大的部族覬覦著其他部族的草原和牧群;小的部族不得不臣服於強大的部族以求庇護;還有些部族盤踞一方,日益發展壯大,甚至建立起邦國。

那時候的草原毫無秩序和公義可言。各部族之間的血緣關係和宗教信仰也不盡相同。

在很久以前,一位叫阿蘭果火的婦人,在喪夫之後卻因為“感光受孕”而生下了不忽台塔吉、不合禿撒勒隻、孛端察兒3個兒子。和她之前所生的不古訥台、別勒古訥台,分別就是迭列斤蒙古和尼倫蒙古的祖先。在阿蘭果火逝去後,雄心勃勃的孛端察兒和兄弟們一起征服了一群沒有首領的百姓,並成為孛兒隻斤氏的始祖,孛兒隻斤氏部落日益強盛起來。

12世紀的一天,意氣風發的孛兒隻斤氏第九代傳人也速該征伐了塔塔兒部。此部落曾經向金朝出賣過蒙古部首領俺巴孩汗,導致俺巴孩汗被殘忍的金熙宗釘死。也速該勝利歸來,俘虜對方首領鐵木真兀格等人還師回到自己的領地。到也速該這一代,“並吞諸部”的孛兒隻斤氏已經非常強大。當時,也速該正駐紮在一片叫作迭裏溫孛勒答黑(形狀像脾髒一樣的山脈)的地方,他那強掠來的、美麗的妻子訶額侖在此生下了他的長子。據說這個孩子一生下來,右手就握著一塊和髀石一樣大的凝血。剛得戰功返回,又得了這樣一個一出生就與眾不同的兒子,也速該自然是大喜過望,認為這正是長生天對他雙重的恩賜。為了紀念這個時刻,他決定按照習俗將自己的兒子用俘獲敵人的名字,取名為鐵木真。

鐵木真9歲那年,也速該親自帶他去另外的氏族相親。在走到扯克徹兒山和赤忽兒古山之間,正好遇到了弘吉剌氏的特薛禪。特薛禪一看鐵木真就非常喜愛,他對也速該說:“我昨夜夢見一隻鷹抓著太陽和月亮落在我的手上,而你帶著兒子來到這裏,正是吉兆。”於是,他就領著也速該父子回了家,準備把自己的女兒孛兒貼介紹給鐵木真。也速該也覺得這是天意,於是就在第二天向特薛禪提親了。不過,特薛禪認為,對方剛一求婚自己就應允,顯得不隆重,就對也速該說:“幹脆,你留下兒子在此結婚吧。”也速該也是個豪爽的人,自然同意了,然後他就高高興興地走上了回家的路。沒想到的是,他這一去,便是踏上不歸之路。

原來,也速該在回家的途中遇到了塔塔兒人的宴會,對方邀請他參加。豪爽的也速該高興地同意了。但是塔塔兒人為了報部落之間的舊仇,在食物中下了毒,也速該中毒後,勉強支撐著身子回到自己的營地,不久後便死去了。

如同大樹傾倒後失巢的幼鳥一樣,悲劇開始降臨到鐵木真的頭上。和孛爾隻斤部同源的泰赤烏氏部見也速該已死,不但拋棄了鐵木真一家孤兒寡母,還強行帶走了本屬於鐵木真的大部分部眾和牧群。年幼的鐵木真回到家鄉沒多久,擔心鐵木真長大後複仇的泰赤烏人就派軍隊打來,俘虜了他。幸好,鐵木真找到個機會逃了出來,在一家牧人的幫助下擺脫了追兵,找到母親和弟弟後,孤兒寡母開始了艱難的遊牧生活。他們的生活極其困苦,曾因為互相爭奪食物,鐵木真和弟弟合撒兒一起殺死了他們的異母弟別克帖兒。從這件事,可以看出鐵木真為人的堅忍。這一段艱難的生活經曆,也為他在亂世為打下基業奠定了性格基礎。那麼,鐵木真,這個落難的遊牧部落酋長子弟,又將怎樣創立一個無比榮耀、強大的草原帝國呢?

成吉思汗

逃亡的鐵木真一家並未過上真正安寧的日子。有一次,盜賊強行奪走了鐵木真的馬匹,還是在一位名叫博爾術的少年的幫助下,鐵木真才奪回了那些馬。

曆經磨難的鐵木真開始認識到,在這殘酷和血腥的亂世中,自己如果不願成為任禿鷲啃食的屍骨,就隻能成為獵食的雄鷹。但是在成為雄鷹之前,卻必須依賴朋友和他人的勢力。那時候,除了南方的金朝,在草原和北方大陸最強大的君主,有克烈部的王汗,有號稱大國的乃蠻部的太陽汗,還有遼契丹後裔建立的西遼王朝。蒙古諸部分為很多不同的部落互相攻伐。鐵木真想:克烈的王汗是自己的亡父也速該生前的好朋友,這樣的關係可以利用。此時,鐵木真剛與小時候定下婚約的孛兒帖正式完婚。鐵木真認為這個是個很好的名義。於是,他和兩個弟弟—合撒兒和別勒古台商量了一下,決定以孛兒帖嫁妝中的一件珍貴的黑色貂皮鬥篷作為見麵禮,兄弟三人前去拜會王汗。他們恭敬地獻上黑貂皮,對王汗說:“王汗如同我們的父親一樣,現在鐵木真新婚,我們送上這件貂皮鬥篷,表達孝敬之心。”王汗一看送上門來的幹兒子和珍貴的皮草,自然非常高興,於是許諾,日後定要幫助鐵木真兄弟收複屬民。果然,到了第二年,王汗就幫上鐵木真的大忙了。

有一天,趁鐵木真不備,篾兒乞部突然前來襲擊鐵木真的營地。原來,多年以前,蔑兒乞部的也客赤列都在娶親的途中,被鐵木真的父親也速該搶走了新娘。後來,那位新娘訶額侖便成了鐵木真的母親。現在,蔑兒乞部知道也速該的兒子在此,便前來複仇。

鐵木真事先聞知這個消息,慌忙帶著母親逃入了不兒罕山,但是他的妻子孛兒帖卻被蔑兒乞人虜去了。蔑兒乞人覺得大仇已報,就撤兵返回。

鐵木真在探明並無追兵後,決定下山複仇。他派弟弟們前去王汗那裏搬救兵。王汗答應派兩萬軍隊助陣幫他們打敗蔑兒乞人,又叫鐵木真去請求劄木合再派兩萬軍隊前來援助。

提到劄木合,鐵木真回憶起了他的童年時光。那時候他才11歲,這位叫劄木合的首領和他是親密無間的好夥伴,經常一起玩耍,曾經兩次結為安答(類似結義兄弟)。現在,劄木合也是一方強大的勢力,居住在豁兒豁納黑川。

鐵木真不敢怠慢,馬上讓兩個弟弟再去劄木合的營地。劄木合聽說自己的好安答受此奇恥大辱,也是義憤填膺,馬上帶著兩萬兵馬前往鐵木真的營地,與王汗的軍隊會合,一起攻打蔑兒乞人的營地,奪回了孛兒帖。

經過此戰以後,鐵木真的勢力開始壯大起來,很多牧民帶著牧群投入了他的麾下。鐵木真、劄木合以及王汗的關係也日益緊密。

然而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尤其是在血腥的亂世。在權力和利益的紛爭中,哪裏有永恒的聯盟呢?在一起駐紮一年多後,鐵木真夫妻受到了來自劄木合的猜忌,於是決定率領部眾離開。此時的鐵木真已經不再是當年那個落魄的少年,他們在行路的途中,把以前企圖殺死鐵木真的仇敵泰赤烏人打得大敗。

鐵木真的威勢越來越強,前來投奔他的部眾、百姓也就越來越多,甚至劄木合營下的很多部族也前來投奔他。當他們走到乞沐兒合溪邊的一個叫作“阿亦勒合剌合納”的地方時,大家便集體擁戴鐵木真為大汗,也就是成吉思汗。關於這個名稱的涵義說法比較多,一般認為是“天賜”,或者“像四方海洋那樣雄壯剛強”的意思。從此,他就以蒙古人的首領自居。

基業

鐵木真當上了成吉思汗,開始建立一係列製度。他設置了侍衛、管家、廚師、管理牧群和修造車帳的人。鐵木真稱“汗”的舉動得到了義父王汗的承認,可是,他的安答劄木合卻非常不滿,兩人的矛盾日益激化。

有一次,劄木合的弟弟紿察兒在帶人劫掠成吉思汗的馬匹的時候被射死。這件事便成了導火索。劄木合聯合好幾個和成吉思汗敵對的部族,率領三萬大軍前來尋仇,打得成吉思汗大敗。成吉思汗帶領人馬逃入了斡難河旁的哲列捏大峽穀。劄木合得此大勝,也許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威嚴,在回師的途中,居然殘忍地放置了70口大鍋,把俘虜全部活活地煮死了。

原本臣服於劄木合的很多部族首領見到這一幕,都深感此人殘忍至極,跟在他手下不但難以有大作為,甚至有朝不保夕之感。再加上劄木合喜新厭舊,猜忌無常,讓很多人暗生離心;而成吉思汗對屬下寬厚仁信,《元史·本紀第一·太祖》中記載,他“時賜人以裘馬”。於是,一些部族便離開了劄木合,去投奔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在重整旗鼓後,利用各部的矛盾,聯合金朝和王汗,在慘烈的戰鬥中消滅了世仇塔塔兒部,並和王汗分掉了塔塔兒部的家業,然後回師平定了雖然歸附他,卻並未真正歸心的主兒乞氏等部族首領的叛亂,從此聲勢更加強大。

在接下來的時間裏,同樣稱汗的劄木合聯合其他勢力向成吉思汗發起了大規模的進攻,但是均在成吉思汗的抵禦下歸於失敗。

在經曆一係列的分裂和嫌隙後,成吉思汗消滅了曾約為義父的王汗和他的克烈部,王汗在逃往乃蠻邊界的時候被乃蠻哨兵殺死。然後,成吉思汗進吞乃蠻,滅掉這個草原西部初步形成國家的大國,並最終消滅了劄木合的勢力,最後終於統一了蒙古草原和居住在森林地帶的“林木中諸部”,成為名副其實的蒙古大汗。當然,成吉思汗並未打算就此停下他的鐵騎,他的誌向在更遠的地方。

在成吉思汗統一之前,草原上雖然混亂,但是大多部落都要向強大的金王朝稱臣納奉。有一次,成吉思汗前往金朝統治下的淨州府(現在的內蒙古四子王旗西北城)向金朝繳納貢奉時,接受供奉的是金朝宗室完顏永濟。成吉思汗見此人庸懦不堪,於是拒絕向他行禮。後來,金章宗完顏璟去世,完顏永濟登上了皇位。詔書傳到了蒙古,成吉思汗前去迎接金使的時候,一聽居然是他當上了皇帝,於是很輕蔑地說,“原來,這樣的貨色也能當大金的皇帝啊”,然後直接騎馬回去。從此以後,蒙金之間就開始處於敵對狀態了。其實在此之前,成吉思汗早就已經謀劃要向金進攻,一是為了給先祖報仇雪恨,二是為了實現擴張的偉業。隻是當時不知虛實,未輕舉妄動而已。現在,看到完顏永濟這樣庸懦的人登上了皇位,他覺得時機到了。

在圖謀強盛的金朝以前,成吉思汗先選擇進攻的是相對弱小、依靠金朝的西夏政權。在滅亡克烈和乃蠻部落,建立蒙古前後,他就連續發兵3次向西夏進攻,一路攻占高昌河西,逼近夏都中興城。西夏本來向金求援,然而此時的金朝上下腐朽無能,對其置之不理。西夏襄宗李安全無奈之下,隻好和蒙古人簽訂城下之盟,同意依附於蒙古,共同對付金朝。

此後,成吉思汗開始拉攏和聯係與金朝有矛盾的各個部族勢力,就像群狼對付一頭對危險毫無察覺的獵物一樣,慢慢形成一張密集的包圍網。在成吉思汗緊鑼密鼓準備的同時,昏聵的完顏永濟統治下的金朝依然在歌舞太平,未加防範,那些向完顏永濟進言,提醒他應當加強戰備的將領,都遭到了打擊迫害。

蒙古人做好準備後,在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親率大軍從今天的克魯倫河出發,正式開始誓師伐金。完顏永濟這才倉促地遣使節前去向蒙古人求和,可是這個時候當然是沒用了,他隻好下令,讓將領統兵防禦。然而為時已晚,沒有充分準備的金軍在兵分兩路的蒙古人的快速襲擊下,一路喪城失地,節節潰退,很快就退到了現在河北地區的野狐嶺,金軍幾十萬主力軍在統帥完顏承裕的率領下,憑借山穀的地形與蒙古軍決戰。

成吉思汗仔細分析了野狐嶺的地勢,決定集中優勢的兵力向前衝殺,突破因為地形分散在各個山口的金軍防守。成吉思汗派出將領木華黎發起前鋒衝擊,自己則帶領主力在後方推進。木華黎本是一員猛將,他大喊著衝向敵陣;蒙古軍像一群餓狼一樣直接衝向完顏承裕的中軍,立刻將敵軍的中樞擊潰,完顏承裕倉皇逃走。而各個口隘的金軍士兵此時已經是群龍無首,不是崩潰逃散,就是被成吉思汗帶領的蒙古軍截殺。當時,漫山遍野都是被無情殺戮的屍體,耳邊充斥著金兵的哀嚎,簡直已經變成了一個巨大的人間屠宰場,到處彌漫著死亡的氣息。

完顏承裕作為主將,拋棄了他的幾十萬大軍,帶著幾千兵士向宣德方向逃跑。逃到澮河堡的時候,他剛集結起幾萬殘部,就被迅速追趕上來的成吉思汗大軍團團圍困。在這個地方,蒙古軍隊和金軍接連激戰了三天三夜,終於,困獸之鬥的金軍幾乎全部被殺戮。完顏承裕又一次拋下他的士兵,隻身逃竄到了宣德府。此役之後,金軍主力戰鬥力喪失殆盡,蒙古大軍一路南下,破居庸關,直趨金中都城(今北京)。然而中都乃是堅城,當時的蒙古軍尚不具備攻下它的能力,於是分兵攻掠。金朝的西京守衛胡沙虎是員庸將,聽說蒙古人來了,嚇得棄城直接向中都逃竄。而蒙古軍在所到之處大肆擄掠,搶得了大量的人口、財產和牲畜。從此以後,金國再無寧日,一直處於蒙古軍隊的劫殺之下。此時,耶律留哥這位本就對女真人統治不滿的遼國後裔大臣,也乘機反金,起兵響應蒙古人攻打金朝,使得金朝更是內外交困。

成吉思汗第三次討伐金朝時,金朝在大敵當前的情況下卻開始了窩裏鬥。

當初見蒙古人就逃跑的胡沙虎,本應被處死,卻被完顏永濟赦免了。但胡沙虎不念舊恩,反而發動政變廢黜完顏永濟,將其殺死,立完顏珣為帝,是為金宣宗。沒過多久,胡沙虎被另一名從前線敗退回來的將領術虎高琪殺死。

事實上,金宣宗此人比起完顏永濟來說強不了多少,一心隻想求和。於是,金國把完顏永濟的女兒岐國公主和大量的金銀財物獻給成吉思汗,換取蒙古人暫時退出居庸關,而後又遷都汴梁以避鋒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