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盟1號”墜地事件—航空探索中的第一個犧牲者
宇宙探索的初體驗
人類對宇宙一直充滿了疑惑,也一直沒有停下探索的腳步,我們仿佛在黑暗中獨行一樣,對於宇宙也一直在摸索著。不過,在我們人類把第一顆人造衛星送入太空之後,人類對太空的認識也到達了一個嶄新的高度。隨著人類的智慧產物終於進入外太空的世界,我們在航空方麵所做出的成就,放在曆史長河中看,對於人類的意義是很重大的,但是在整個宇宙來看卻是滄海一粟。不過,我們人類是不會停下追尋的腳步的,我們會繼續探索,繼續書寫我們對宇宙的認知,也更加期待來自外部星球的問候。
前蘇聯的“聯盟1號”宇宙飛船可以說是人類曆史上對太空探索的第一步。當時,這艘宇宙飛船在拜科努爾的發射場地發射,當時的宇航員是弗拉迪米爾·科馬洛夫,他已經是第二次執行飛行任務了,可以說是一位比較有經驗的飛行員了。這次飛行的計劃原本是飛船升空一天後,與之後發射的“聯盟2號”進行對接。“聯盟1號”飛船上的飛行員進入另一個飛船,為將來建設宇宙空間站奠定基礎,進行一些太空的實驗活動。
不幸的是,“聯盟1號”進入預定軌道之後,卻出現了很嚴重的故障。飛船上左邊的太陽板沒有按照預定的計劃打開,飛船隻有一半的動力係統可以使用,通訊係統頓時陷入癱瘓之中。當飛船運行到第5圈的時候,飛行係統出現了故障,飛行員不得不改為手動控製。但是手動製動沒有起到很大的作用,一直到飛行的第13圈也無法與地麵進行聯係。
等到飛船與地麵終於取得聯係,地麵才指揮飛行員啟動返回地球的係統,而當時的“聯盟2號”也迫於壓力沒有進行發射。雖然“聯盟1號”飛行員在降落的過程中一直在努力地控製飛船,但是在距離地麵十公裏距離的時候,飛船的減速傘出了很嚴重的問題—減速傘居然打不開了。這時候,飛船的時速在每小時500公裏左右,以這個速度運行的時候,飛船外部燃起了大火,科馬洛夫成為了為航天事業犧牲的第一位飛行員。
墜向地球的謎團
在這件事發生之後,很多人都聽到了前蘇聯政府對這件事的報道。當時的前蘇聯政府對這件事的解釋是,由於飛船的減速傘沒有打開的緣故,導致飛船墜毀。雖然很多人認為事實不會這麼簡單,但是這件航空事件發生的真正原因,人們卻不得而知。
不過,隨著前蘇聯的解體,這個事件背後的真正原因也得到了揭示。原來,由於一半太陽板打不開,造成“聯盟1號”動力不足,飛船的導航出現了問題。飛船由於沒有動力,無法及時地糾正飛行的方位,也根本沒有辦法與另一艘飛船進行對接,所以地麵的指揮處直接放棄發射第二艘飛船,聯盟2號飛船的發射計劃就這樣擱淺了。
當科馬洛夫努力地控製飛船在軌道上運行的時候,他就已經知道,自己返回地球的機會已是越來越渺茫了。後來,前蘇聯的指揮部下達了返回的命令。但是這艘飛船已無法在預計的時間和軌道上完成降落的任務。當時由於動力的原因,飛船的導航出了問題,發動機也打不開了,這個飛船成了一個不能活動的死機器。事後才查明,原來是飛船的感應設備也發生了故障。
當時出現故障的飛船不得不停止飛行,因而,就需要飛行員進行手工的控製,而且要在夜間進行降落—由於之前的飛行員別利亞耶夫在夜間完成過類似的降落,所以指揮處就給出了相關的降落命令。
飛行員確實是優秀的,他處理得十分到位,並且成功地將降落的位置進行了校正。在清晨的時候,飛船降落到指定高度的時候,降落傘再次出現狀況,主傘和備用傘都打不開了,飛船就像一顆流星一樣直接向地麵撞了過去,飛船也變成了一個火球。
當時處於飛船中的飛行員科馬洛夫不得不麵對死亡的命運,他也因為憤怒而抱怨這艘飛船的質量,但是死亡已經成為不可避免的事實了。
傑米·多蘭和皮爾斯·畢卓尼兩個人一起合作所寫的《探星者》中,給世人揭示了很多關於這艘飛船失事的內幕。這部書就是根據前蘇聯官員韋尼阿明·伊萬諾維奇的一些口述和回憶編寫的。《真理報》也對該事件進行了一些報道,還借鑒了一些有影響力的雜誌上的文章,總之是想把這件事情給世人一個合理的解釋。
《探星者》以科馬洛夫和加加林兩位宇航員的友情為線索,主要講述了他們之間的一些故事。科馬洛夫和加加林的友誼非常深厚,兩人一起喝酒、打獵,在很多社交場合也都是同時參與。在1967年,科馬洛夫和加加林同時被分配執行“聯盟1號”和“聯盟2號”這兩艘蘇聯太空船進行對接的任務,而且加加林是科馬洛夫的替補飛行員。當時,他們已經察覺到這次任務很有可能出現事故,因為太空船並不安全,根本不適合飛行。
盡管科馬洛夫已經告訴他的朋友,這次任務中很可能出現意外,但是他仍然不打算放棄任務,因為科馬洛夫不願意讓好友加加林因為替補自己而喪命。
當時,加加林早已是蘇聯的英雄了—他是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宇航員。這位太空英雄自然也知道這次任務應該推遲,因為,他和其他技術人員通過仔細地檢查“聯盟1號”,發現了兩百多個結構性的問題。然而要把發現的問題告訴當時的領導人勃列日涅夫,並且勸他推遲這個太空任務談何容易,所以,盡管他寫了一份長達十頁的備忘錄,並且將其交給了韋尼阿明·伊萬諾維奇(他最後的朋友之一),但是這份備忘錄不僅沒有起到推遲太空任務的作用,反而讓所有看過這份備忘錄的人都遭了殃—有的人被降職,有的人被開除,有人甚至被發配到了西伯利亞。而事情的最終結果就是科馬洛夫在執行任務中“船毀人亡”,因為他的飛船墜向了地球。
整個事件的經過一直是鮮為人知的。幾十年過去了,已找不到更確切的證據和資料—整個事件的真相也變得撲朔迷離。
太空競賽導致的悲劇
科馬洛夫在“聯盟1號”事故中喪生,成為太空時代第一位在飛行狀態中喪生的宇航員。尋常百姓無法想到,這一起事故的發生竟與太空競賽息息相關。
原來,當蘇聯在1957年10月4日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潑尼克1號”後,蘇聯就正式進入了航天時代,同時也引發了蘇聯和美國之間的太空競賽。
據說,蘇聯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後,立刻引起了美國的恐慌,以至於美國成立了專門的國家航空航天局,也就是美國的太空總署。接下來,美國就大力研製人造地球衛星,並且在4個月後,成功發射了美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即“探索者1號”。
接下來,美蘇就進入了激烈的太空競賽,先是蘇聯於1961年4月12日成功發射了載人太空飛船“東方1號”,而乘坐“東方1號”進入太空的尤裏·加加林也因此成為第一位進入太空的人。當然,這對於人類的航空航天史而言,也是一個重要的裏程碑。接著,美國緊追上來,在23天後就成功發射了“自由7號”載人飛船,“自由7號”承載著阿倫·謝潑德成功進入地球亞軌道。緊接著美蘇的太空競賽愈演愈烈,從雙人太空飛行、第一位女太空人到登月計劃,雙方誰也不服輸,競賽先是蘇聯領先,直到美國總統肯尼迪於1961年發出美國“必須在未來十年內,完成月球登陸,並將宇航員安全送回”的布告,蘇聯開始進入左右為難的境地。因為當時蘇聯由於過多地投入太空計劃,已經給國內經濟造成了很大負擔,而且當時的蘇聯在登月技術上還存在很多問題。但是,如果因此放棄登月計劃,就意味著在太空競賽中輸給美國。當時的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非常不願意讓美國在太空競賽中領先,因此硬著頭皮開始了登月計劃,並且研製出了“東方號”飛船。該飛船於1963年進行了飛行,飛行結束後,當時以謝爾蓋·科羅廖夫為首的蘇聯運載火箭和航天係統設計局成員明確表示蘇聯沒有能力在3年內研製出具有機動性的“聯盟號”飛船。但是,當時的蘇聯領導者為了保持太空競賽的“優勝者”形象,不管實際情況,硬是要求設計局必須研製出載人航天飛船。
迫於形勢,科羅廖夫領導蘇聯運載火箭和航天係統設計局,通過努力,終於研究出了一個好辦法,那就是將“東方號”宇宙飛船進行改造,變成多艙位飛船,並且重新命名為“上升號”,這個辦法果然讓蘇聯在太空競賽中獲得了一些新的成功。比如1964年,蘇聯發射了載有3位航天員的飛船,一年後,航天員離開飛船密封艙,實現太空行走計劃,這些都比美國人要更早做到,因此大大滿足了蘇聯領導人的虛榮心。然而,這些虛榮心背後的代價是巨大的。太空競賽不僅導致了蘇聯的不堪重負,也最終造成了蘇聯航空史上的這一幕悲劇。
金星號—地麵上的爆炸
恐懼的火花
正值晴朗而清寒的秋冬之交,這本該是一個平淡無奇的時節,而此時此刻,卻有無數雙眼睛牢牢地“定格”在麵前的電子顯示屏上。空氣並不因這個季節的寒冷而凝結,而是仿佛灼燙著每個人的心跳。也許,隻有這些人自己心裏清楚,過去幾個月來爭分奪秒的研究和夜以繼日的辛勞,就要在這一刻顯現出光芒。
中央矗立著的巨大的電子屏上,一個數字正在不斷跳動,伴隨著“滴答”的聲音。大廳裏此刻擠滿了人,卻寂靜無聲。人們的目光都幾乎集中在了那個倒計時上。
“10、9、8……”有人隨著數字的閃爍默念著。
所有人都停下了手中的工作。緊張,並不是一個抽象名詞,它就糾纏在每個人顫抖的指尖,以及每個人滴汗的發尖上。
“6、5、4……”
有人開始坐立不安,有人已經按捺不住心中的焦躁和激動站了起來,有人在大廳裏來回踱步,但四周仍是一片安靜。
“3、2、1……”
有人閉上了眼睛,等待著聽到一聲清脆的巨響;也有人緊盯著電子屏幕,捕捉著每一個值得他們驕傲的細節。
仿佛過了漫長的一個世紀,似乎是才反應過來似的,有人微微“咦”了一聲表示驚訝。周圍的人也都麵麵相覷,人們心中的疑惑自然是不言而喻的:為什麼還沒有聲音呢?難道火箭還沒有發射?
似乎出了什麼故障,難道是因為天氣冷的原因,以至於發動機無法正常點火?人們開始竊竊私語。而從電子屏幕上來看,也可以看到那個龐然大物仍然紋絲不動。
剛才,時間過得是如此緩慢,每一秒都仿佛是一個世紀一樣漫長;而現在,時間卻流逝得如此之快。5分鍾過去了,10分鍾過去了,人們開始焦慮,疑惑的呼聲也逐漸變高:“發射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他們不敢去想,這樣平靜的背後,似乎已經宣告著他們數月來日日夜夜的血汗化為泡影。
終於得到了上級的消息:發射出現故障,發動機無法按命令點火。接著便得到了“查明故障”的指令。
百思不得其解的專家們這才得以來到發射現場,而他們不知道的是,這次的發射失敗,不僅僅是那麼簡單—每一次波瀾不驚的背後,都往往潛藏著巨大的危機。
而留在大廳中的技術人員對此卻毫無察覺。突然,隻聽到驚天動地的“砰”一聲巨響,剛才還紋絲不動的火箭已經燒成了一條火龍,可怕地向外噴射著烈焰。人們還沒有來得及倉皇害怕,已經聽到震耳欲聾的爆炸聲,黑雲彌漫了天地,空氣充斥著燒焦的味道。此情此景,令他們終生難忘。
這就是著名的前蘇聯“金星號”地麵爆炸事件,在專家接近火箭想要查明故障之際,發動機突然噴火,繼而爆炸,令周圍的165名軍人及科學家喪生。
神秘爆炸背後
事到如今,已經過去了54年。無論當時親眼目睹這一幕的人有多少還在人世,但這恐怖的一幕將永遠是他們心中抹不去的陰影。還有那些優秀的軍人和傑出的科學家,他們的英魂和不朽的智慧也因為這次意外的爆炸而永久葬送。
前蘇聯早已解體,可這次“金星號”地麵爆炸事件卻在世界航天史上永久地留下了慘烈而觸目驚心的烙印。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是什麼導致了這一悲慘事故的發生?為什麼火箭發動機未能按命令進行點火?怎樣才能避免人類在以後的航天活動中重演與當時一樣的悲劇呢?
這些問號不僅困擾著我們,也折磨著每一個航天人員的心。而這次火箭爆炸事故也許不能簡單地從航天失事這個角度來看待,而要進行綜合性多方麵、多層次的探尋。
首當其衝要了解的,便是這起爆炸事故發生的時代背景。1960年,也許看起來是一個再平常不過的年份。而把這個數字放在曆史長河中時,一切都變得不再簡單。
眾所周知,上世紀中葉至末期,大約是1947年到1991年之間,美蘇雙方為了爭奪主導世界的霸權,開展過長達50年左右的冷戰。當時,美蘇雙方不論是在意識形態領域,還是在軍事經濟上,都存在嚴重的分歧和衝突。但對抗雙方都盡力避免世界範圍的大規模戰爭的爆發,所以它們之間的對抗通常通過局部戰爭、科技和軍備競賽、外交競爭等方式進行,以達到相互遏製卻又不訴諸武力的理想目標。
我們不難發現,1960年正處於美蘇冷戰的時期。這也就是說,前蘇聯發射“金星號”的動機,也許正是出於想要在這場軍備競賽中獲勝的目的。
太空競賽,是美蘇科技競賽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軍備競賽”的一種體現。大約從1957年到1975年期間,美國和蘇聯在開發人造衛星、載人航天和月球探測等空間探索領域,展開了一係列你追我趕的激烈競爭。
太空競賽的技術條件可以追溯到二戰時期火箭技術的成熟,但競賽開展的本身源於二戰後國際關係(主要是美蘇以及其所代表的軍事政治集團的關係)的緊張以及冷戰的開始。自從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第一顆地球人造衛星“史潑尼克1號”開始,太空競賽便拉開了序幕。由於涉及尖端技術和國防科技,“太空競賽”因其在軍事上的應用潛力和鼓舞人心的巨大作用,而成為這場角逐中的焦點。
下麵,讓我們來看這樣一組數據:
1959年10月4日,蘇聯成功發射“月球3號”無人月球探測器,並拍攝到了月球背麵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