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4月1日,美國國家航空宇航局成功發射了第一顆成像氣象衛星。
1960年7月5日,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發射了首顆偵察衛星。
1960年8月12日,美國發射了首顆被動式通訊衛星。
1960年8月18日,美國空軍發射首顆攝影偵察衛星。
1960年8月19日,蘇聯首次成功發射了人造衛星5號。
1961年2月12日,蘇聯首次發射了金星探測器。
......
由此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蘇聯為在太空競賽中占得先機,所以精心研製了“金星號”,誰知功敗垂成,“金星號”的發射失敗和地麵爆炸事故不僅打碎了蘇聯在太空競賽中拔得頭籌的夢想,更讓蘇聯損失慘重,失去了大量出色的科學家和技術人員。我們不難推測,這次事故對蘇聯高層的影響是巨大的。
這就要回到我們最初的問題:這次事故的發生的原因到底是什麼?類似慘劇是否可以避免?
懸疑和解密
由於時間過去太久,加上當時的資料並不透明,所以關於這一事故,直到現在是眾說紛紜,沒有統一的官方解釋。通過對我們所看到的幾篇報道進行分析,筆者所能得知的情況大致如下:
這枚火箭原定在1960年10月23日發射。當天,它已經被直立在發射場地。但專家在發射前的檢查中,發現引擎電路安裝不妥,燃料滲漏到鍋爐泵部分,因此可能會推遲升空時間。有關工作人員便拆除了閘門,就地替這枚裝滿燃料的火箭進行燒焊修補工作。殊不知,這種做法嚴重違反了安全操作規程,因為火箭在直立之後,它的引擎隻能在24小時內做出正常的操作,一旦超過這個期限進行操作,就會引發不可想象的事故。
發射場內的工作人員進行了通宵搶修。就在他們鬆了一口氣,認為原定的發射任務能順利完成之時,卻沒有想到,命運的惡魔之手正向他們悄悄逼近。
當天的發射遲遲沒有成功,就在專家們接近火箭,想要調查之際,火箭的第二節引擎突然被點燃,頓時噴出熊熊的烈焰,緊接著又波及到第一節的燃料缸。這下事態便急轉直下,向嚴重的方向發展。燃料缸中的大量燃料被點著,引發了衝天大火和震耳欲聾的爆炸。火箭燃燒成了一條火龍,把周圍的一切都吞噬了。在場人員驚惶躲避,爭相逃跑,可是前方已經被火舌封死,再也無路可逃,165人葬身火海。
也就是說,這起事件實質上來說還是歸咎於技術性錯誤,即忽視了安全操作規程的錯誤操作。那麼,類似的技術性錯誤在今後的航天史中能否避免呢?那就讓我們再來看這一組數據:
1961年3月23日,被確定為蘇聯第一個上太空的宇航員邦達連科在用酒精棉擦完身上固定過傳感器的部位後,隨手將它扔到了一塊電極板上,結果艙內燃起大火,他被嚴重燒傷,十個小時後死亡。
1967年1月27日,是人類航天史上的一個悲慘的日子。美國“阿波羅1號”飛船在佛羅裏達州卡納維拉爾角肯尼迪航天中心模擬發射時失敗,宇航員格斯·格裏索姆、愛德華·懷特和羅格·查菲喪生。
1967年4月24日,弗拉迪米爾·科馬洛夫駕駛著未完全建造好的“聯盟號”升上太空。24小時後,因為返回地球著陸時主降落傘沒有彈出來,他遇難身亡。科馬洛夫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在執行空間飛行任務時獻身的宇航員。
1971年6月29日,前蘇聯的“聯盟”號飛船與“禮炮”空間站對接飛行24天後,宇航員格奧爾基·科馬羅夫、弗拉基米爾·沃爾科夫和維克托·帕沙耶夫返回地麵。在歸途中,因密封艙漏氣,同時又未穿宇航服,這三名宇航員喪生艙內。
我們不難發現,這些航天事故發生的時間,都處於冷戰期內,而且其發射國不是美國,就是蘇聯。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推導出這樣的假設:美蘇都企圖在太空競賽中先聲奪人,以至於你追我趕,過於激烈,所以雙方的宇航局都不得不抓緊時間—早比對方發射一天就是勝利。在這樣的惡性競爭條件下,對安全的檢測工作、對宇航員的人身安全保障,都成為了次要的考慮因素。換而言之,美蘇的太空競賽太過激烈,以至於付出了許多可能本不必要的高昂代價,比如這些爆炸事故所帶來的經濟損失,以及在這些航天事故中無端喪生的傑出技術人員和宇航員們。
野心的殉葬品
眾所周知,太空競賽是一種代價頗昂、花費巨大的競爭。而蘇聯的經濟長期處於工農業不均衡發展的狀態,實際經濟實力並不強。所以,即使蘇聯在太空競賽剛開始的時候占有優勢,最後的贏家卻屬於美國。蘇聯之所以會國力漸衰直至最後解體,太空競賽也是其中的要素之一吧。
人們至今仍對第一位登月的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的一句名言記憶猶新:“我的一小步,是人類的一大步。”而我們沒有思考過的是,為了人類的這一大步,有許多人做出了犧牲。這一大步,是無數血淚和汗水堆砌的,還有那些無辜斷送的英魂換來的。
蘇聯“金星號”地麵爆炸事件,也許正是給我們敲響的一個警鍾,在比拚國力、追求效率的同時,不能忽略每一個細節,因為正是這一處處的細節,可能導致了最後的失敗和流血。逝者已矣,如今的太空領域競爭依舊激烈。隻是有所不同的是,已經不再是美蘇兩大國獨霸天下的局麵,而是形成了多元化的發展趨勢。
隨著人類踏入數字化與信息化的21世紀,太空領域也是捷報頻傳,我們都知道,人類的這一大步跨得越來越大了。的確,人類對廣袤宇宙的探索並不會因為一次“金星號”爆炸的意外而中止或者有所退縮,不斷改進、不斷前行才是探索的真諦。
但我們不能漠視,多年前“金星號”爆炸事件用165人的鮮血和生命給我們上的一課,那就是不能放棄對細節的追求,不能為了追求高效而忽略合規操作。時間也許會洗刷一切,人們也會在日後探索太空的過程中勇往直前,而發生過的慘劇卻不能夠被淡忘。
挑戰者號—化為煙花的航天飛機
之前的寧靜
這是一個看似平凡無奇的午後,陽光透過斑駁的樹影灑在地麵上,周圍的民居建築也都飄來祥和的煙火氣息。
36歲的麥考利夫此刻正在駕車,目的地照例是離家不遠的那家超級市場。她的生活一向規律,周末的午後去超市采購也是她的習慣之一。
百無聊賴中,她擰開了汽車的廣播。又是些明星緋聞和政要的花邊新聞,麥考利夫這樣想著,她對這些自然是不感興趣的。突然,一個低沉渾厚的聲音穿透了她的耳膜:“今天,我命令國家航空航天局在全國所有中小學中挑選美國最優秀的教師,作為我們空間計劃史上的第一位公民乘客。”那正是當時的總統—裏根發表的講話。
麥考利夫握住方向盤的手不由抽緊了:她正是一名教師。而她不知道此刻的自己陷入了多麼繁雜的思考,而汽車廣播裏之後的播報對她來說已經全然不存在了。她專心致誌地勾勒一個近乎不可能的夢想。
然而她不知道的是,這條廣播也同樣在美國各地引起了極大轟動和關注。這一刻,無數和她一樣的教師,無數和她一樣的普通人,都在猶豫。在糾結,在徘徊中困惑,在困惑中選擇。
當晚,當她所熟悉的康科德市的最後一縷星光漸漸黯淡,麥考利夫凝視著夜空,心中已有了抉擇。
“我想參加這次選拔。”她轉身叫醒身邊熟睡的丈夫。
“親愛的,你說什麼?”
“我是說,我想參加國家航空航天局舉行的選拔,想成為曆史上第一個公民乘客。”麥考利夫兩眼中迸發出熾烈的光芒。
丈夫經過了片刻的沉默和深思熟慮之後,堅決果斷地攬住她:“我會全力支持你。”
1985年,裏根總統宣布選拔一名公民乘客的計劃,引發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民眾的參與熱情遠遠超乎了當局者的想像。許多教師爭先恐後地前來報名,年齡層次的跨度很廣。統計下來,足足有一萬一千名申報者,可以想像,競爭會是何等激烈。
經過層層嚴苛的選拔,麥考利夫經受住了數月的嚴格測試和篩選,一路過關斬將,終於如願以償地成為了這名公民乘客。她所在的康科德市的市民在市府廣場舉行了熱烈的慶典儀式和遊行活動。她任職的學校也興奮地為她舉辦了慶祝活動,她的學生們也因為擁有這樣一名老師而驕傲。在選拔結果公布的第二天,康科德市更是將8月6日宣布為克裏斯塔·麥考利夫日。
麵對突如其來的鮮花、掌聲與榮耀,麥考利夫並沒有被衝昏頭腦而自高自大、得意忘形。與之相反的是,她心中充滿了美國公民的自豪感和能實現太空夢的喜悅,同時也開始肩負起一名宇航員所要具有的重大責任。
如果說,前麵過五關斬六將的選拔和測試是嚴苛的,那麼正式訓練則是艱苦到了極致。之前未受過相關訓練的麥考利夫苦不堪言,在訓練之後常常嘔吐不止、身體不適。尤其是在失重的條件下進行訓練的要求,讓她頭暈眼花、不知所措。而就是這樣艱難的正式訓練,反而激發了她頑強的意誌力。每當這時,麥考利夫就會對自己說:你是一萬一千名教師申請者中選拔出來的最優秀的一名,決不能讓他們失望。就是憑借這樣堅韌的毅力和決心,她最終適應了模擬太空的環境,成為了一名合格的宇航員。
就這樣,承載著無數期盼和祝福的麥考利夫與其他6位宇航員一起,於1986年1月28日,肩負著人們的寄托登上了挑戰者號—發射的時刻即將到來,麥考利夫與夢想近在咫尺。
破碎的夢想
無論是指揮廳現場的技術人員,麥考利夫所在的康科德市的市民,還是全國電視機前的觀眾,所有人的神經都開始緊繃,目光都定格在了這一刻。
“10、9、8……”麥考利夫聽著清脆的倒計時和自己的心跳聲,不由感慨道:一年多過去了,自己的夢想即將實現了。
“3、2、1!”鏗鏘有力的尾音刹那間收住,伴隨著“嘭”的一聲轟鳴,凝聚了全美目光和希望的挑戰者號升上了天空。
此刻,人們緊繃的神經放鬆了下來。指揮廳裏的人們擊掌歡呼,為了他們長達一年多的艱辛努力取得的回報而欣慰;康科德市的市民們也圍著市中心的大屏幕歡呼喝彩;麥考利夫所就職的中學禮堂裏更是開始了慶賀演奏,為他們心中的英雄寄予遙遠而真摯的祝福。
發射已經過去一分鍾,此時,地麵控製中心和航天飛機上的計算機上顯示的各種數據都未見任何異常。人們沉浸在發射成功這一圓滿結果和美國夢的幻想之中,全然沒有想到之後可能發生的變化。
悲劇就是要把美好毀滅給世人看。也正因為如此,悲劇總是在人們最無防備、沉浸在喜悅之時悄然降臨。
當挑戰者號傳來的“明白,全速前進”被地麵測控中心收聽到時,人們還不知道那是最後一句報告詞。很快,在挑戰者號升空第73秒時,在16600米的高度,航天飛機突然發出了一道耀眼的亮光。正在人們震驚之時,挑戰者號的外掛燃料箱緊接著發生爆炸,航天飛機在刹那間被炸得粉碎,而挑戰者號與地麵的通訊也就隨之猝然中斷,監控中心屏幕上的數據陡然全部消失。
接下來,讓人們目瞪口呆的事情發生了:挑戰者號瞬間燃燒成了一團大火,兩枚失去控製的固體助推火箭脫離火球,成V字形噴著火焰向前飛去,眼看要掉入人口稠密的陸地。一旦火箭墜毀,數萬人的生命危在旦夕,後果不堪設想!
這時,航天中心負責安全的軍官比林格眼疾手快,在挑戰者升空第100秒時,通過遙控裝置將它們引爆了。
由於機體體型巨大,爆炸後的碎片在發射東南方30公裏處散落了1小時之久。這架價值12億美元、承載著無數期盼與祝福的航天飛機,頃刻化為烏有,七名機組人員全部罹難。
這並不是第一起人類航天史上的慘劇,但死傷人數之多、損失之慘重,還是航天史上前所未有的。全世界立刻陷入了震驚,各國領導人紛紛致電表示哀悼。7名宇航員的遇難,給他們的家人、朋友帶來了巨大的打擊。麥考利夫所就職的學校裏,許多學生和老師已經開始抱頭痛哭,之前的喜悅和激動已經蕩然無存。死者的殘骸已經無處尋覓,而留給生者的隻有無窮無盡的悲痛。
眾所周知,挑戰者號是美國正式使用的第二架航天飛機,並於1983年4月4日正式進行任務首航,這也就是說,在這次發射任務執行之前,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已經有了長達3年的飛行曆史。那麼,在使用經驗如此豐富的情況下,為什麼挑戰者號還會如此慘烈地墜毀呢?
數據和真相
在此,我們首先來了解“航天飛機”這個基本概念。航天飛機與之前的通訊衛星、行星探測器、人造衛星等都有所不同,比它們要複雜得多。航天飛機是一種由人駕駛、可重複使用的、往返於太空和地麵之間的航天器,結合了飛機與航天器的性質。換而言之,它既能像火箭一樣垂直起飛,像太空飛船一樣在軌道上運行,又能像飛機一樣水平著陸。航天飛機一般可乘坐7名航天員,其中包括3名機組人員,4名科學技術專家。航天飛機在軌道上運行時,可完成釋放衛星、回收及維修衛星、進行各種微重力科學實驗等多種任務。而其實際上是一個由軌道器、外貯箱和固體助推器組成的往返航天器係統。
由此可見,航天飛機是一個非常複雜和精密的整體,一旦其中一個零件損壞或者出現故障,就是牽一發而動全身,會引發極其嚴重的後果。因此,發射航天飛機是一項艱巨的挑戰。
了解到這一點之後,我們就可以開始探究,究竟是挑戰者號的哪一環,引發了它的爆炸失事。
據調查顯示,挑戰者號發射第50秒鍾時,地麵曾有人發現航天飛機右側固體助推器側部冒出一絲絲黑煙,但這個現象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我們都知道,固體助推器中裝有助推燃料,為航天飛機垂直起飛和飛出大氣層進入軌道,提供額外推力。而每一枚火箭助推器都要在填裝數百萬磅的固態助推燃料後送往發射基地。
挑戰者號發射那天,天氣非常寒冷。而這一點為這個慘劇埋下了伏筆。因為氣溫降低後,這些密封的鋼圈就變得非常堅硬,伸縮就更加困難,從而導致密封的效果大打折扣(鋼圈本身很結實,很牢固,但點火後,每個部分由於受到巨大壓力,都會像氣球一樣被‘吹’起來。這樣,就需要在各部分的接合處采用鬆緊帶來防止熱氣跑出火箭。這份工作由兩條名為“○圈”的橡膠帶完成,它們可以隨著鋼圈一起擴張,並能彌合縫隙)。一般而言,如果這兩條“○圈”橡膠帶與鋼圈脫離哪怕0.2秒,助推器的燃料就會發生泄漏,固態火箭助推器就會隨之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