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機構與力量正在進入視頻這一領域,開始打著各種“電視”的旗號在廣電的傳統勢力範圍內攻城略地。我們不得不自問,國家對於廣電、電視的政策保護能到幾時?守著牌照是不是就能解決一切問題?有線網自身都無法實現互聯互通,還如何應對外敵?網台之間的矛盾糾葛不去解決,要如何做到資源的最大化?操作係統、應用商店、門戶等這些融合發展的關鍵要素要如何掌控?習慣了封閉,要如何與互聯網、平台化的文化融合?歸根結底,沒有大數據,沒有融合的觀念,就無法適應需求,無法適應競爭。
大數據時代,新的遊戲規則既給廣電帶來了挑戰,也給廣電創造了機會。用戶數據、新的交易體係、未來龐大的市場空間、來自政策層麵的利好……這些都是電視媒體、廣電行業在大數據潮流中能夠立於不敗之地的重要保證。
四、展望:大數據時代電視轉型的三大潮流
電視媒體、廣電行業具體來說到底要如何轉型,未來的趨勢具體表現在哪些方向?我們認為應當從三個方麵去著手。
一是利用大數據技術,盡快建立起一個互動信息平台。有線網是一個天然封閉、安全且高速的網絡,有線數字電視這些年來大規模的推廣與普及,已經為廣電行業帶來了一個巨量且詳盡的真實用戶信息數據庫。在這個數據庫中,人口統計特征數據、用戶內容使用數據與行為痕跡數據、搜索與需求信息數據、消費行為數據、社交活動與意見信息數據等等都已經具備,下一步就是利用大數據技術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與處理,在有線網的物理基礎之上,迎合與多方溝通、互動的需求,建立起一個虛實結合的互動信息平台。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通過這個平台與用戶進行實時地溝通、互動,可以用這個平台去搜集用戶的所有數據信息,可以根據這些數據信息去分析用戶的喜好,再根據用戶的喜好去提供更適合的內容產品、更精準的營銷與廣告信息。這才是未來廣電行業的產業流程。
二是內容產業不銀行毋寧死。隨著媒體融合化進程的加快,我們發現,泛媒時代內容的生產量、交易量都呈現爆發性的增長,既有的基於資源稀缺、一對一交換基礎上的內容交易模式已經不適應產業發展需求,內容市場對標準化的大規模交易平台建立的需求迫在眉睫,隻有如此,才有可能加速內容交易、流通,實現內容的自主增值。通過對內容的多年研究積累,再借鑒銀行等金融體係的架構和運營模式,我們提出“內容銀行”的概念,其實是水到渠成的結果。目前,這一概念已經由理論梳理與搭建進入了實際的技術體係構建與實驗試點階段,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就可以推廣到業界的現實發展當中去,並真正成為數字內容產業的核心。
三是追逐受眾而非追逐數據。我們之所以如此強調大數據,正是因為在數據的背後是用戶的需求,是市場,追逐數據的本質其實是要追逐受眾。而對受眾的認知,我們認為有三個基本的規律。其一,受眾的分散與聚合是一個硬幣的兩麵,既往的研究,很容易關注到人群什麼時候、被怎樣地分散了,但是,人群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借助什麼智能終端,通過什麼內容或業務產品,依靠什麼話題、憑借什麼機緣又重新聚攏起來,這一點卻沒有得到很好的研究。不管什麼職業、年齡的人群,有“分”的可能但也有更多“聚”的事實。而最大的營銷機會,其實不在“分”而在“聚。”其二,從功能角度來看,“受眾”和“用戶”是無縫跳接的兩個詞。在頻道匱乏的時代,所有人在媒體前麵都隻能是被動接受的“受眾。”今天,有了多種媒體手段,提供了大量互動機會,所以“用戶”出現。但無論是“受眾”還是“用戶”,對於個人來說這種身份會因時因地發生改變,作為媒體也需要適應這種轉變。其三,無論是單體還是群體,依循時間軸的變化是恒定的。在人所具備的多重屬性中,有一個重要的共同點是依循時間的變化,一時、一天、一生、一世,不同的時間也會有不同的需求。最近流行的所謂“多屏研究”,表麵是“點”的研究,但貫穿背後的是時間流的研究。要抓住受眾,也應當把握“時間”這條重要線索。
生存還是死亡,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是一個需要當機立斷的問題,是一個重大到無法回避的問題。想要活在當下,就必須填答,如果行將就木、生死由命,那麼一切免談。從這個角度來說,大數據既是廣電最大的一次機會,也有可能是最後一次機會。如果這次機會再被錯失,那邊緣化的結局也就不遠了。
黃升民,教授,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院長劉珊,博士,《媒介》雜誌編輯部主任,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