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大數據的力量源於其完全不同於傳統數據處理的理念。一方麵,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之下,我們已經可以在一個較低的成本前提下用全部數據研究代替抽樣研究,社會科學不再單純依賴於分析實證數據。抽樣調查本身所帶來的偏差現在已經可以被避免,我們可以收集到過去無法收集的信息,獲取新的知識,誕生新的觀點。並且這整個搜集、存儲、處理海量數據的行為是可以以非常低廉的成本來完成的。另一方麵,大數據強調的絕對大量,放鬆了容錯的標準,人們能夠掌握的數據更多,並且可以利用這些數據做更多更新的事情。此外,大數據的核心是利用相關關係去預測趨勢與未來,不再隻是人們過往所追求的對因果關係的研究。
再者,通過對海量數據、中數據、小數據之間的動態關聯,即便不是海量數據的擁有者也同樣可以獲取大數據的力量。在以海量數據作為背景的前提下,“推算”和“預測”成為重要的數據處理理念之一。所以,即便我們不是大數據的源頭擁有者,也可以利用數據庫之間、數據之間的互動關係進行關聯性的推算,掌握比從前多得多的信息,挖掘出比以前大得多的數據價值。
巨量數據信息、多樣化的數據類型與來源、高速的數據處理速度共同構建了大數據的權力“金字塔。”一方麵,遠離這座金字塔就意味著在今後的生存發展中被逐漸地邊緣化;另一方麵,要進入這一金字塔就必須遵守新的規則與要求。對於媒體機構來說,這種要求和規則就是需要其能夠具備基本的數據挖掘和應用能力,要能夠記錄用戶的各種信息與行為痕跡,積累自身的海量數據;同時要能夠以大數據的理念和方式去優化自身的內容、業務、產品、服務以及營銷。
三、透析:大數據對廣電媒體的作用及表現
也許不少人仍然會質疑,大數據確實看上去很好、很強大,但是對廣電或者說電視媒體來說真的那麼至關重要嗎?所謂的不用即死,是不是危言聳聽呢?我們以為,這些疑問很正常,究其原因是沒有看到大數據與廣電媒體發展之間的必然聯係。對於電視媒體來說,大數據最為直觀的影響體現在三個方麵。
其一在於,傳統的效果監測體係必然會被大數據所顛覆。以前我們對電視媒體的價值評估體係主要用的是收視率、收聽率等指標,方法不外乎抽樣調查。但是,大數據時代,這種調研方法還適用嗎,或者說還能夠發揮那麼大的作用嗎?顯然不能。尼爾森網聯已經在基於有線數字電視網絡海量數據的收視監測的探索道路上走了好幾年,也已經獲得了初步的成功:我們已經可以從機頂盒回傳的海量數據裏,提供百萬戶級普查以及萬戶級的海量樣本收視行為測量。在今後,大數據技術將被廣泛地運用在監測體係當中,逐步代替原本的抽樣調查方式,彌補樣本量低、監測效果不及時、樣本戶易受汙染等多種問題。當互聯網媒體已經可以實現實時監測、即時數據回傳時,如果不提升和優化電視媒體的效果監測方式與方法,又憑什麼去說服廣告主將已經轉移至新媒體的廣告投放額再重新轉回來?
其二在於,從“看”電視到“用”電視的必然趨勢將由大數據作為重要支撐。從廣電體係管理層到實踐層,“看”電視轉為“用”電視的口號已經提了很多年,但遲遲未能全麵落實,一方麵當然是因為業務還不夠豐富、產品還不夠多元,另一方麵也是苦於沒有找到支撐性的技術解決方案。而大數據技術的發展與成熟,無疑將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手段。在過去幾十年的時間裏,廣電都是電視行業的霸主,近十年來,廣電雖屢受數字化衝擊,但無論如何它都還牢牢掌握著家庭電視市場。而快速興起的OTTTV,卻直接切入到了家庭電視收視市場。看起來人們還是坐在電視機前,但卻不再使用有線網看電視頻道,而是在公共互聯網上點播節目、使用各種應用服務,廣電被互聯網徹底抄了家底,形勢變得異常嚴峻起來。電視媒體的互聯網化是一種必然方向,無法通過政策手段強製打壓,而這種趨勢之下,表麵上是單向傳播變為雙向互動、管道化傳輸變為平台化傳輸、稀缺性內容轉向豐裕化內容,在底層卻終將以數據的形式體現。有了數據,了解了需求,才能夠為觀眾、用戶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內容產品與業務,完成最符合其使用需求的編排方式,構建適銷對路的溝通平台。
其三在於,一雲多屏的終端戰略有賴於大數據的支撐。伴隨著智能終端的迅速發展以及雲計算的逐漸成熟,一雲多屏的概念被反複提及。且不提互聯網領域,中國網絡電視台以及百視通這樣帶有濃厚電視出身色彩的廣電新勢力,也將其作為重要的發展戰略。事實上,我們可以預見,在今後的視頻媒體發展中,多終端的無縫鏈接將會是一種必然。但是,什麼樣的內容去適配什麼樣的終端,什麼時間與場合推送怎樣的內容去怎樣的終端?這些問題並不簡單。畢竟一雲多屏的初衷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受眾,有受眾就會有偏好,就會有行為痕跡,就會有需求信息,就會以數據的形式表現出來。所以歸根結底,大數據是一雲多屏戰略得以更好地製定、執行的重要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