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轉型期中國人的消費心理(2 / 3)

心理失去平衡的消費者很容易盲目消費,但與此同時,消費滿意度也因此降低。消費者會把這種內心的不滿遷移到各種商品上,變成對生產企業的抱怨,變成對廣告傳播的逆反,從而大大增加企業的營銷成本。

三、消費者自尊心強,消費尊嚴比消費本身更重要

在多數情況下,通過消費滿足普通的生理需求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滿足高級的心理需求。消費尊嚴是一種高級的心理需求,幾乎每一次消費行為都涉及消費者的尊嚴,因此維護消費者的尊嚴往往比消費本身更加重要。

對於中國消費者來說,“麵子消費”就是維護消費尊嚴的重要體現。麵子消費的目的是為了給他人留下積極的印象,從而提升自己的價值。麵子消費在中國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是一種不成文的消費規範。中國人自古以來就重視自己的臉麵,從而形成了特有的麵子消費,並造就了巨大的消費市場。比如,中國的餐飲消費就具有鮮明的麵子消費特征,有時候請人吃飯,點一些價格昂貴的菜肴,並不是因為其營養價值高,而是為了尊重對方,同時也讓自己有麵子。

麵子消費的表現形式很多,在當前的背景下,展示消費實力的炫耀性消費和進行感情溝通的人情消費最為明顯。

所謂“炫耀性消費”,是指富裕的消費者對商品的浪費性、奢侈性消費,並通過這些消費向他人展示自己的金錢實力和社會地位,從而獲得榮耀、聲望和名譽的過程。

大家關注較多的奢侈品消費就屬於炫耀性消費,對於重麵子的中國人來說,奢侈品具有廣闊的市場。這些年,中國奢侈品消費以每年30%左右的幅度增長,2010年,中國奢侈品消費突破100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大國。2013年春節黃金周,僅三亞免稅店的奢侈品銷售就實現了1.3億人民幣收入。

在炫耀性消費中,有一種效應叫凡勃倫效應(VeblenEffect),是指商品價格定得越高越能受到消費者青睞的奇特經濟現象。這一現象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凡勃倫(T.B.Veblen,1857—1929)發現,因此被命名為“凡勃倫效應。”凡勃倫認為,消費者購買某些商品並不是為了獲得物質的滿足,而是為了獲得心理上的滿足。這些商品具有炫耀性效果,價格定得越高,需求者反而越願意購買,因為隻有商品的高價才能顯示出購買者的富有和地位。如果這些商品的價格下跌,炫耀的效用就會下降,需求量就會減少。對於這類消費者,一輛100萬元的汽車,如果現在10萬元賣給他,他也許根本不會瞧一眼;一瓶10萬元的茅台酒,如果現在的售價隻有300元,請他免費品嚐,大概也會被拒絕。

人情消費是當前另一種典型的麵子消費。隨著中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情消費也不斷升格。一方麵是人情消費越來越頻繁、廣泛,需要維係的親情、友情、鄉情等範圍不斷擴大,人情消費的項目繁多,逢年過節、婚喪嫁娶、添丁增歲、升學拜師、喬遷新居等五花八門的人情消費難以勝數。另一方麵是人情消費的開支增多,人情消費在各種消費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在中國農村的一些地方,人情消費的開支竟然超過一個農民年純收入的50%!

目前,人情消費不僅成為中國消費者的經濟負擔,更成為一種巨大的心理負擔。不少人為人情所累,陷入了“死要麵子、活受罪”的消費誤區。超負荷的人情消費不僅加重了人們的經濟負擔,也影響了人們和諧的心態,因人情消費而鬧得家庭不和、親友反目、喜事成悲劇的事情常有發生。原本是為了維持感情的人情消費卻在演變成畸形的人情“債”,有些家庭實在承受不了這種負擔,甚至出現了送禮被迫“打白條”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