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賢君
我們知道,投資、出口、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當下,我國經濟正在轉型,需要尋找更平衡的增長方式,我們希望拉動內需,希望增加消費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
那麼,在這個轉型期,中國消費者的心理是怎樣的狀態?他們的消費需求能否被快速激活?我們想要刺激內需,讓消費者多買東西,不僅需要從經濟學角度去考慮,更需要從心理學的角度去研究中國消費者的心理需求。在目前的經濟社會背景下,中國人的消費心理具有如下特征。
一、消費者重視社會評價,從眾消費明顯
中國人是十分重視社會評價的民族,在消費方麵,消費者買東西不僅會考慮自己的需求,也會充分考慮他人的評價和感受。消費者買東西時考慮的參照群體,可以是同事、同學,親人、朋友等熟悉的身邊人,也可以是購買同一類產品的不相識的消費者。
重視社會評價的心理特征,讓中國的消費者在進行消費決策時會從眾消費。所謂“從眾消費”,是指消費者在心理模糊的情境中,自覺或不自覺地采取與他人一致的購買行為。簡單地說,從眾消費就是隨大流購買。例如,在選擇飯館吃飯的時候,消費者見哪家的人多,就進哪家吃飯。
從眾消費是中國消費者不同於西方消費者的典型特征,西方消費者崇尚個性消費,更加注重商品的內在獨特性,而我國消費者更注重商品的外在社會屬性,更關注他人對商品的關注與評價等。這與我國宣揚的“中庸”之道以及集體主義文化密切相關。“中庸”之道為人們提供了行為參照,中國消費者為了與群體保持一致性,願意采取隨大流的購買方式;而集體主義文化中的群體規範又會對個人形成環境壓力,使得中國消費者依從於群體壓力,選擇從眾行為。
在當下的經濟轉型期,購買環境複雜,消費者往往缺乏有關產品的知識經驗,不能十分肯定地做出購買選擇。這個時候,多數人的購買行為就成了最可靠的參照係統。蘋果手機的流行,加多寶、王老吉涼茶的熱銷,都與從眾消費有較大的聯係。
由於多數人共同選擇,消費者的信任度會大大提高:我們相信,大部分人都這樣做,一定有充足的理由。因此,在信息了解不充分的情況下,我們更願意到人多的商場購物,到生意好的飯館吃飯。有些企業或品牌明白了消費者這個心理,也會采取相應的廣告溝通策略。例如,中國移動在宣傳神州行手機卡時就製作了一條廣告,告訴消費者有兩億人在使用該手機卡,由著名演員葛優代言,廣告語如下:我挑神州行的卡,就和找飯館一樣,哪家人多我進哪家。
神州行,聽說接近兩億人用。
我,相信群眾。
神州行,我看行!
這是一個引導消費者從眾消費的典型案例,該廣告的核心信息就是告訴消費者有兩億人在使用該產品,為消費者提供行為參照,暗示消費者“相信群眾”,從而提高消費者對手機卡的信任度,產生從眾消費。
二、消費者心理不平衡,品牌溝通困難
中國經濟正在轉型,新的變化不斷衝擊著國人傳統的價值觀,中國人的消費心理同樣處於一個轉型的關鍵點。在這個轉型的過程中,許多消費者的心理失去了平衡。
傳統與現代消費觀念的衝突,是造成我國消費者心理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中國過去幾千年在消費方麵都崇尚勤儉節儉,如今卻要鼓勵消費,這種消費觀念上的反差造成了強烈的心理衝突。中國是一個物質資源匱乏的國家,幾千年來,我們的先輩們都希望通過節衣縮食、通過克製消費來維護資源的平衡利用。現代的經濟發展模式有了巨大的變化,大家如果不消費,就不能拉動上下遊產業鏈的生產,經濟的發展速度就會受到影響。但是,消費者不是經濟學家,普通消費者並不理解消費對整個經濟的重要性,消費者考慮更多的還是自己的量入為出。此時,看見各種鼓勵消費、刺激消費的信息和宣傳,心理上就會產生衝突。
貧富差距加大,也是造成消費者心理不平衡的重要原因。西方人說“鄰居的消費水平決定你的幸福感”,中國人說“不患寡而患不均”,都是指貧富差距給人帶來的不愉快。基尼係數是國際上衡量貧富差距的關鍵指標,一般以0.4作為國際公認的警戒線,我國1978年的基尼係數為0.317,自2000年越過0.4警戒線後,國家統計局便不再公布國內的基尼係數。2012年12月10日,《京華時報》報道,由西南財經大學調查的中國基尼係數為0.61。2013年1月,國家統計局發布了我國過去10年的基尼係數,雖明顯低於0.61,但可以確定的是,我國過去10年都明顯高於0.4的警戒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