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慶
市場經濟總是經曆周而複始的周期,經濟擴張與經濟緊縮交替更迭、循環往複。上世紀70年代美國爆發的經濟危機,結束了布雷頓森林體係,使得美國的貨幣政策再也不受黃金儲備的約束,美國開始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行寬鬆貨幣政策。但是寬鬆貨幣政策也帶來了資產泡沫的副作用,為下一次危機埋下隱患。2008年的金融危機後,美國啟動了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uantitativeeasing,以下簡稱QE)。但是從近期實際經濟增長的指標來看,美國經濟早已複蘇,很快就不再需要用泡沫來緩解上一輪危機。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美國貨幣政策決策機構,通常簡稱“美聯儲”)結束QE,意味著一個強勢美元周期即將來臨,全球經濟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一、強勢美元周期即將來臨
QE政策的執行與否取決於未來美國經濟是否複蘇,以及失業率能否得到改善。當前美聯儲被迫維持當下的QE政策正是由於美國失業率降低相對緩慢。
但是,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美國經濟的複蘇是真實可靠的。從2008年二季度開始的6個季度中,美國經濟的環比季度增長折年率出現了5次負數,其中4次是連續的,最嚴重的衰退發生在2009年一季度(8.9%)。但從2009年四季度開始,美國經濟再也沒有出現過負數,環比季度增長折年率平均都在2%左右。
在美國經濟衰退的幾個季度當中,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政府的反應。經濟衰退導致美國國內大量公司關閉,與中國政府出台各種政策減少企業倒閉相反,美國政府縱容了企業倒閉。美國政府並不和企業一起承擔經濟衰退的壓力,壓力落到了企業家身上。美國的企業家也沒有讓人失望,他們在關閉舊公司的同時開始組建新的公司;他們退出原來的失去競爭優勢的行業,同時開始進入新的具有競爭優勢的行業。
從經濟轉型的角度來看,美國經濟在產業層麵實現了優勝劣汰:失去競爭力的產業萎縮了,關閉的企業再也不會開張;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開始擴張,新企業正在誕生,美國經濟整體的競爭力隨之提高。頁岩氣、3D打印機、穀歌眼鏡之類的革命性新產品很可能將美國推入一個高增長時代。因此,美國經濟從2009年四季度開始,環比季度增長折年率平均在2%左右,也就不足為怪了。
比較中美兩國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方式和結果,差異十分明顯:中國政府通過實施大力度的經濟刺激計劃避免了大量企業關閉,中國經濟沒有出現連續幾個季度的負增長,短期維穩取得了成功;但是,中國式成功的代價是抑製了企業家精神,產業領域的優勝劣汰沒有發生,以廣東地區“騰龍換鳥”為標誌的主動轉型被擱置了。
其次,美國的失業率指標正在穩步降低。並且,美國失業率指標的改善落後於美國經濟技術的複蘇速度。美國經濟的季度GDP環比增長折年率在2009年一季度見底,隨後開始複蘇,並在2010年一季度達到一個峰值4.0%。從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國的失業率不斷攀高,並在2011年年初仍維持在幾近最高位,但隨後呈現出緩慢降低的趨勢。
就業改善緩慢的背後是美國經濟的轉型。學術界對美國就業率前景的預測一直存在較大爭議。有學者認為,一些美國人連續幾個月沒有找到工作,就放棄了找工作的努力。他們退出勞動力市場的行為,同時減少了計算失業率的分子和分母,於是降低了失業率。但這種降低是虛假的。